◎吳問西東 / 圓桌觀察員
六百多年前,鄭和奉詔率眾,在太倉劉家港起錨遠航,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劈波斬浪、越洋開放的豪邁氣概。
時光荏苒。2020年的太倉,在蘇州的發展版圖里格外引人矚目:無論是列入省重大項目的個數、投資額,還是列入蘇州市重點項目的當年投資量,太倉都“意外”地搶了全市第一把交椅。今天的太倉,適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疊加的“天時”,又擁有通江濟海、毗鄰滬上的“地利”,更有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人和”,有著“大目標”的太倉,下一步會怎樣因時而動?
帶著這樣的問題,新一期的“圓桌思享匯”來到了太倉,進到了聞名遐邇的“德國中心”。
□海報:俞磊 制
口號里的變化
太倉的變化,靜水流深。
多年來,太倉對外的口號一直是“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今年7月1日,滬蘇通鐵路太倉站開通后,這座城市的外宣口號,悄然變成了“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
實話實說,光從城市推介角度看,這個口號一語雙關,堪稱絕妙。
顧曉東解釋何為“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
在思享匯的現場,太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曉東對這個口號提出自己的解釋:“上海下一站”,內涵是“承接”,太倉就是要承接上海的人才、上海的產業、上海的服務需求、上海的資金;“下一站上海”,則是“借勢”,借鄰近上海的交通優勢、借上海的市場、借上海的公共服務、借上海的文化以及上海的氣質,來實現太倉的跨越發展。
“太倉未來的大,首先是大交通。”復星城項目負責人唐總說,太倉到上海人民廣場直線距離44公里,他曾經開車45分鐘從人民廣場直達太倉,但是如果開會,一般情況下都要預留兩個小時。
滬蘇通鐵路太倉站開通后,公務和商務出行的時間將大為縮短。未來,滬蘇通二期將直通上海浦東,上海市域鐵路嘉閔線對接太倉站的規劃設計工作已啟動,后者相當于城際地鐵線。太倉市民可以直接刷卡上車,無需鐵路窗口購票。對于唐楠來說,坐高鐵將更方便,路上的碎片時間甚至可以用來處理一般公務。
“大交通”串起的夢想,在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建華看來,意義更為深遠。
他說,放眼未來,中國一條極具潛力的發展軸就是“沿海大通道”,即從威海、青島經日照,再到鹽城、南通、蘇州、上海,連寧波、臺州、溫州,一直到福建,這條“沿海大通道”未來如果實現了一體化,發展潛力不可估量。
何建華認為,高鐵線的貫通,為太倉融入上海按下“快進鍵”。
眼下,滬蘇通鐵路的開通,預示著太倉融滬時代更進一程。太倉成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后較早實現交運一體化的蘇南城市,高鐵線的貫通也為太倉融入上海按下“快進鍵”。但何建華提醒,要防止出現“燈下黑”的情況。
對于這一點,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太倉歐商投資企業協會主席張臻偉也深有同感。滬蘇通鐵路的開通,讓很多外地負責招商的團隊有了更有力的“武器”,現在到太倉是快,但是到省外感覺“更快”,因為對它們來說距離縮短得更多。
“怎樣使過路經濟變成落地經濟,使過路人口變成落地人口,讓太倉不僅必經,而且成為一個聚集之地?”何建華向太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風帆上的印記
太倉這艘船要乘風破浪,要看水流,更要看帆。
“德資高地”,就是這片帆上最亮眼的印記。太倉是中國德資企業最密集的地方,號稱“德企之鄉”。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太倉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已有300多家德企選擇落戶太倉,總投資達50億美元,近50家是所屬行業的全球“隱形冠軍”。
張臻偉建議形成一種德國產品的會展機制,以方便更多的“德國制造”產品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近一線消費者。
張臻偉說,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積壓了不少庫存,于是太倉歐商投資企業協會舉辦了一個德國企業庫存品的交流會,反響出乎意料的好。由此張臻偉受到啟發:能不能形成一種德國產品的會展機制,讓更多的“德國制造”產品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近一線消費者?
“江蘇第一外貿大港”太倉港,則是這座城市的另一張王牌。
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黃韻濤長年在港區工作,他自豪地說,港口物流的優勢擺在這里,即使價格高一點,客戶都不在乎,因為他算的是綜合成本。
黃韻濤對太倉港的效率倍感自豪。
“我們今年很多客戶都想要儲罐,因為原油價格下跌,他們需要倉儲資源。”黃韻濤建議,太倉要更好地去拓展自己的物流鏈、供應鏈,繼續做大港口經濟優勢,特別要重視倉儲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設,牢牢把握住整個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
不斷加碼引進的高等學校,成為太倉風帆上最新的一抹亮色。應邀出現思享匯的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曦,用了四個“C”來總結學校落戶太倉的緣由:Center(核心),Captivating(魅力),Chance(機遇)和Cadre(干部)。
“雙一流”高校落戶縣級市,在全國亦屬罕見。不僅如此,對于西北工業大學而言,太倉校區絕非地理上的“分校區”,更是一個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
鄭曦說,從太倉出發,一個小時可以到上海航天局,一個半小時可以到中國航發商發和中船,無形中拉近了西北工業大學和最重要合作伙伴的距離。未來,在大交通、一體化的格局中,太倉和西北工業大學將在通用航空、民用航空、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不僅共同培養人才,更有可能在產業上擦出亮眼的火花。
為了參加思享匯,鄭曦連夜制作了一張圖,把太倉的地圖類比阿詩瑪,別有情緣。
明年,不僅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要投入使用,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也要同時登場,兩大校區將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這一點,讓正在籌建太倉復游城文旅項目的唐楠感到有了底氣。
“我們項目未來在太倉運營的話,至少需要2000到3000人規模的的服務和運營人員。”復星城項目負責人唐總笑言,兩座大學落戶太倉,讓他大大松了一口氣,太倉有了一批具備地緣屬性的畢業生,這對當地企業招引人才大大有利。同時他也透露,正在尋求和高校合作,聯辦“復星文旅大學”,未來不僅給太倉,也給全國所有的復星項目輸出高質量的畢業生。
大和小的辯證
這次圓桌思享匯上,設置了一個有趣的小環節——請每位嘉賓在一張卡片上,寫上如何讓太倉“大”起來的一個關鍵字,然后拼接在一起。
何建華寫的是一個“金”字。這不僅是“金太倉”之金,也代表了他對未來太倉的一種期許。何建華說,未來太倉的發展,一定要重視“產城人”的關系,城市是要發展的,城市的發展是要人來支撐的,但是來到這個城市人總是要生存的,生存就要靠產業。因此在注重吸引大項目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當地的“小微個”企業,要圍繞“美好生活”這個關鍵詞來開拓城市經濟,在文化創意、休閑旅游、醫療保健養老這些領域多下功夫,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中,創造實實在在、金光燦燦的財富。
針對這個“金”,唐總的理解則是:要更多借助金融的力量。
他給出了一個思路,未來的招商引資,不僅要關注實體項目,也要多關注產業基金,因為這些產業基金就是為發現企業價值而生的,很專業,同時也有自己的生態圈,如果能夠和一些頭部的產業基金形成良好合作,就能更加快速地得到第一手的行業信息,同時也能夠更加順暢地推動一些項目的落地。
唐總認為,太倉的未來離不開金融的力量。
而鄭曦給出的是四個字:“正合奇勝”。
他解釋道,兵法中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用正兵合戰,以奇兵取勝。同時,善戰者求之于事,不責于人,不能擇人而任事。意思是說,善于作戰的人,借助于有利的態勢而取勝,并不是局限于自身力量。希望太倉能夠整合更多的資源,包括西北工業大學的校友資源,一起來挺太倉、助發展。
顧曉東寫下的關鍵字,是“田”。
這位太倉的常務副市長說,自己常常想起兒時在太倉田間生活的經歷,對“田”有著特殊的感情。“我們絕不能以犧牲資源、犧牲環境來換取太倉的‘大’,我們要讓太倉精準地‘大’起來,有序地‘大’起來,生態地‘大’起來,老百姓幸福感滿滿地‘大’起來!”
與會嘉賓為太倉的發展獻計獻策。
顯然,眼下的太倉,其志向、手筆、格局已經在“大”起來,正蓄積升騰著一股更大的爆發力和競爭力。而這樣的“大”,也是太倉在一貫的“小而美、小而強、小而高”的城市特質之上的成長與變大,可謂自有風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