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 / 圓桌觀察員
近來兩周,蘇州訪客不斷。
4月7日-8日,南通市黨政代表團來蘇考察。
4月16日,常州市黨政代表團來蘇考察。
4月20日,無錫市黨政代表團來蘇考察。
4月21日,蘇錫常首屆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在蘇州召開。
來的客人,都不是外人——南通與蘇州隔江相望,蘇錫常是門挨著門的“蘇南三寶”,靠得近、走得勤,城市與城市的點對點考察,更像是鄉鄰串門。
“串門”,首先熱絡的是感情——文化相通、血脈相連,“好兄弟”、“好近鄰”、“最佳拍檔”等詞在新聞稿里頻頻出現,而輕車熟路、直奔主題的行程路線,則顯示客人的“不見外”和賓主關系的不一般。
“哥們串門”,自然不會只談感情——5天時間里,蘇州與南通簽訂了《關于加強蘇通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蘇錫常同意在產業科技、產業鏈供應鏈、基礎設施以及重大政策等方面,探索建立跨區域合作協同機制;還有一個重磅的,《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在蘇州簽署。
一場“串門”,串起一個朋友圈,也躥熱一個詞,協同增強。
在區域發展日益緊密、愈發不可分割的當下,怎么協同?增強什么?非常時期的這個“朋友圈”,究竟有啥來頭?
跨江融合
先往北看。
今年2月28日,南通市委的一場理論學習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會議主題鮮明:學習借鑒蘇州發展經驗,南通四套班子領導出席,會議視頻“直播”各個縣市區,主會場的每個座位上都有一本《再燃激情——蘇州“三大法寶”讀本》。外界解讀,這是江蘇“潛力股”南通向全國“排頭兵”蘇州展開“全面學習”。
4月7日、8日,南通市黨政代表團花了兩天時間,接連考察了張家港市、昆山市、蘇州工業園區、吳江區、蘇州高新區等地,幾乎一步不落地把蘇州“三大法寶”的發源地,走了個遍。
學習蘇州,南通是認真的。
借鑒南通,蘇州也是認真的。
在今年的作風建設大會上,蘇州“爭第一創唯一”提出“東西南北”對標找差,而其中的“北”,就是制造業投資今年錨定2000億元目標的南通。
在當前的競爭態勢下,如果僅僅滿足于目前國內領先、而不去瞄準世界一流,如果僅僅滿足于現在處在“頭部”、而不去爭做“頭個”,遲早會被別人輕松超越、被遠遠甩開。
蘇州的“心思”,源自發展的壓力,更是謀劃發展的現實需要。
蘇通兩地位于“一帶一路”交匯點,也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最前沿,都處在向著自己的歷史性臺階全力沖刺的關鍵階段,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心”通,才能“意”合。
根據《關于加強蘇通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蘇通兩地將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推動建立兩地產業合作聯盟,深化板塊交流、園區合作共建,建立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合作推進機制,共同推進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建設。
精準對接,優勢互補;不懼挑戰、逆勢而上——“三大法寶”連結蘇州、南通的點,不難找。
南通市黨政代表團在蘇州考察。
蘇錫常
再往西看。
地理上的蘇錫常,沿江而立,緯度相差無幾。
4月21日,首屆蘇錫常一體化合作峰會在蘇州召開,三地共同簽署《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蘇錫常”,再度晉升熱詞。
地名拼貼的“蘇錫常”,是一個城市組合,更是一個專有名詞。而且,在圓桌觀察員的記憶里,這個名詞,就是“蘇南模式”的代名詞。
關于“蘇錫常”,最近一次表述,出現在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的一份文件里——《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大力推進蘇錫常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蘇錫常”,蘇州、無錫和常州,滬寧線上從東到西、“云也手握手”的三座城市。
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向長三角轉移的機遇,蘇州在外資、外商、大項目上率先發力。1994年,蘇州和新加坡合作共建蘇州工業園,隨后一舉成為中國利用外資最卓越的城市,經濟地位突飛猛進。
在蘇州快速崛起后,無錫也開始大量引進外資,并實施內資、外資兩條腿走路。在產業選擇上,一向以傳統制造聞名的無錫,全面轉向光伏、電子科技、動漫、醫藥、物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
常州,則堅持走民營經濟發展的道路。憑借民營經濟強大的生命力,穩中有進。2017年,常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就突破50萬戶。
這就是“蘇錫常”。正是在總結“蘇錫常”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的“蘇南模式”橫空出世。
今天的“蘇錫常”,又要點亮什么?
首屆蘇錫常一體化合作峰會,提出了好些“金點子”——
█ 爭取將蘇錫常三市新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納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率先形成一體化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比如,首臺(套)政策三市聯動、創新產品三市共用;
█ “制造”+“智造”,建立產業智造服務聯盟;
█ 協力打造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
█ 三市“陸、水、空、管、光”聯網,力爭形成“30分鐘城市通勤圈”;
█ 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
4月21日,首屆蘇錫常一體化合作峰會在蘇州召開。
平等、共贏、高效。
三個關鍵詞,也是蘇錫常一體化的全新狀態,接下來,不管推進的強度多大、節奏多快,蘇錫常的目標就一句話:把“蛋糕”不斷做大、再做大。
比+學
定睛一看。
城市的互動,展露城市個性。
在這一波密集“城市走動”中,圓桌觀察員注意到,“抬升標桿”、“高點定位”、“對標找差”都是高頻詞,比學的味道很濃。
南通,經濟增速持續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是江蘇未來的新增長極;常州,強力推進“五大明星城”建設,組建27個工作專班強勢推進重點工作,力度超常;無錫,超強抓創新,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對此,蘇州埋頭一個字:學。
學,首先在于警醒,而“學”的過程,就是干任何事都與最強的拼、與最快的賽,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這也是蘇州當下最為看重的工作狀態。
在中美經貿摩擦和疫情的疊加影響下,蘇州的確壓力不小,進出口額下降、企業開工率不足、附加值下降。而隨著疫情的階段性轉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持續增多。而受城市能級等多重因素制約,蘇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頂端的產業集群數量有限、整體發展質量不高,已經沒有多少“老本”可以吃了。
學,立于“干”,干的前提,就是明大勢、強格局。
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表現為城市群之間的競爭、都市圈之間的競爭。面對競爭,對標國際一流,攜手推動空間的內外協同、要素的高效流通、資源的均衡普惠,關鍵在于打好配合、打強組合,以區域合作的確定性對沖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蘇通如何成為跨江融合、協同并進的最佳拍檔,在拓展合作領域、提高產業層次、深耕集成突破?蘇錫常何以聚出“1+1+1>3”,成為上海、南京都市圈的“鏈接環”?如何充分把握國家戰略機遇、以蘇錫常一體化服務長三角的一體化?
不空談、不等待。
“連”“聯”看!
攝影 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