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 圓桌特約觀察員
作為一名“博物館愛好者”,沒有理由錯過“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夜場活動。
當蘇州交響樂團的弦樂四重奏在蘇州博物館的中央大廳奏響時,真是驚喜!或許是藻井結構的屋頂強化了大廳空間的“殿堂效應”,美妙的音符在蘇博的夜色里悅動,與建筑形成天然的共鳴,格外悠揚動聽。
所有聲、色、物的符號交織,成功地為參觀者建構了一個古今穿梭、中西合璧的敘事。博物館,成為一種既浪漫又厚重的書寫,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參觀體驗。
其實蘇博此次開放夜場參觀并非獨秀。
5·18當天,蘇州絲綢博物館、御窯金磚博物館等眾多文博機構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夜游活動,蘇州好行巴士甚至變身為“流動的博物館”,開辟了博物館導覽專線,無縫對接蘇州四家博物館,在吸引喜愛文博的游客上,下足了功夫。
夜游博物館,成了蘇州人當天朋友圈的爆款。
夜游蘇博,如今已經成了蘇州一大旅游品牌。
要爆款,更要經典
但爆款雖好,卻難逃“轉瞬即逝”的命運。
流量經濟時代,去中心化的傳播結構與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讓每一秒的注意力停留都尤為珍貴。如此解讀,或許我們應該滿足,瞧,這么多博物館成了爆款,還想怎樣?!
但在我看來,社交媒體上如此“短命”的爆款與博物館自帶歲月悠長的調性之間,始終有一種無法調和的蜜汁矛盾,即在消費不斷升級與新媒體大行其道的社會氛圍下,代表著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博物館,到底應該怎樣自洽?
必須承認的是,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制造“爆款”,讓博物館在意義競爭中博得公眾的眼球,進而被廣泛知曉,時代讓博物館變得年輕;
但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持續穩定、細水長流式的價值輸出,讓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形象的經典符號,讓文化成為激活城市經濟發展的源生動力。
博物館里“最蘇州”
博物館作為承載人類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亦是塑造“共同想象”的主要媒介。在博物館這個復雜的場域之中,由展覽、文物、觀眾、建筑等要素構成的文本,深度參與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構。
說到城市的文化形象,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相較于魔都上海、帝都北京,乃至新近網紅——魔幻重慶、年味兒西安,蘇州的城市文化形象,似乎始終有一種眾人皆知的模棱兩可。
是園林?是水鄉?還是曹雪芹筆下最是人間一二等的富貴風流?
或許在博物館里可以找到答案。
昆曲博物館堂名燈擔。
“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在蘇州博物館的“攻玉巧技”中可見蘇作工匠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在昆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堂名燈擔前可以想象昆曲水磨腔的婉轉悠揚……
還有狀元博物館里的崇文之風、絲綢博物館里的盛世華裳等等,無一不向世人彰顯著蘇州這座城市的氣質與品格,描摹了蘇州的城市文化形象。
“人間天堂”自帶“包容、內斂、精益求精與文脈傳承”的出廠配置,在博物館里通通可以“一鍵還原”。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預覽。
博物館:公眾踏進蘇州的第一步
博物館不僅是傳播城市文化的策源地,還在搭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與城市本身的對話機制上,發揮著“城市客廳”的功用。
參觀者在這里與城市溝通,這種“參與式”的文化體驗尤其受年輕人的歡迎。
因參觀博物館而帶來的短期停留,加之相繼發生的餐飲、文創產品、住宿等消費內容,讓博物館這樣的“軟實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產生了“硬關聯”。
就拿蘇州城市文化新地標——蘇州博物館來說,根據2017年《蘇州博物館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蘇州博物館產生的直接經濟影響力估計為25億元,占姑蘇區2017年GDP 的4%,占蘇州大市2017年GDP的0.14%,并且這一數據在近年依然呈增長上升態勢。
當前,蘇州正大力發展以“姑蘇八點半“為代表的夜經濟品牌,以文化為核心,而非單純買買買,嗨嗨嗨,似乎已經成為蘇式夜經濟的共識。
因此,打開“城市客廳”的燈,用文化照亮“姑蘇八點半”的路,讓夜經濟的參與者獲得物質與文化的雙重愉悅,或將成為蘇州夜經濟發展的獨到思路。這在姑蘇區推出的五大核心產品之一“博物館奇妙夜”上也可以得到印證。
以博物館為客廳,應該成為公眾踏進蘇州的第一步。
狀元博物館
點亮“城市客廳”,任重道遠
但理想豐滿,現實多少有點骨感。
從國家文物局近期公布的《全國博物館名錄》(2019年度)中的數據來看,目前蘇州登記在冊的42家博物館中,有數家博物館/紀念館全年的教育活動場次在10場以下。
從博物館的類型來看,除蘇州博物館及部分區縣博物館外,蘇州大部分為專題類博物館,且主要集中在姑蘇區。館藏文物數量、策劃展覽數量以及教育實踐活動場次均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小館,甚至常年門可羅雀。
如何深挖蘇州博物館群的文化價值,讓蘇州的博物館和文物真正活起來?
如何讓蘇州市民走進博物館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讓中外游客因博物館而多在蘇州停留?
如何讓博物館助推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進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讓博物館在蘇州的夜色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蘇州近期針對博物館打造的“一城百館·博物蘇州”文化品牌已在公眾視野中多次亮相,“一城百館”小程序也在5·18當天正式上線,為廣大觀眾提供了更專業和便捷的入口。
這無疑為未來蘇州城市博物館群的整體推廣與品牌建設釋放了重要的信號。在這樣的聯動機制下,專題博物館、中小博物館獲得了更多的流量傾斜,有利于調整目前呈現出的失衡狀態。加之即將開館的吳中博物館以及在建中的蘇州博物館西館,蘇州地區綜合性博物館的數量也得到了提升。
除此之外,蘇州城市博物館的發展,仍需深耕受眾市場的細分,要改變以往粗獷的宣傳策略,變為精準營銷;要在保持“蘇州品格”的前提下,大力擁抱新媒體,為博物館的發展增添新動能;要在文博領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強化參與式體驗,改變傳統的敘事方式,才能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青睞。
在夜經濟持續升級的大潮下,不論國內,還是放眼全球,博物館的夜間開放或為一種趨勢,但“城市客廳”的開燈,也不能一蹴而就,搞一刀切,每一座博物館在硬件設備、人員配置、安全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博物館的夜色,亦應有序,有別。
總之,點亮“城市客廳”,任重道遠,但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