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智 / 圓桌特約觀察員
太倉當前最關切的是什么?無疑,是“小太倉”如何變“大太倉”!
太倉人有一種自嘲:說自己是小太倉,低調的背后,也多少帶著點自適和傲驕。在蘇州市域中,小太倉好像是一個客觀現實。近十幾年來,太倉也一直在致力于打破小太倉的格局。
從太倉港發展,到太倉現代田園城目標,再到現在對太倉發展定位的“兩地兩城”,在歷任太倉主政者的接力下,太倉發展的思路和格局越加清晰,也更加堅定。那就是一字訣——“大”!
從建設大太倉出發,可以探討的維度和角度很多,但有一個資源,決不可忽視,那就是太倉厚積的文化。
先說“婁東文化”。
太倉地處婁江之東,所以太倉文化別稱婁東文化。由于婁東文化的地域指向性太強,又從屬于吳地文化,因此難以和太倉當下的發展相匹配。婁東文化在歷史上出過一些名人名家,但用放眼全國的視野看,全國類似的地方會很多,因此婁東文化可能僅是太倉的文化優勢,還難以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品牌。如要打婁東文化的牌,從思路上要對婁東文化重新定義,有一個從婁東文化“有什么”到“是什么”的轉變。
明末清初的太倉人吳偉業,是婁東詩派的代表。
再說“鄭和牌”和“海運文化牌”。
鄭和牌和海運牌,基本上是一個意思,但鄭和下西洋為什么會從太倉出發?因為太倉有海運。海運在先,鄭和下西洋在后,因此比較好的選擇是打海運牌。
打海運牌,至少有以下兩個顯著優勢:
一是文化上有兼容性。可以將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和婁東文化囊括整合起來。
婁東文化的得名和婁江有關,婁江是太湖導水入海的大通道。婁江是一路向東的追海物象,婁東文化就是在融江追海中生成發展起來的,沒有海運,就沒有婁東文化。因此,婁東文化也是海運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是文化地位上有硬核。從地域文化看,太倉是蘇州的門戶。東吳、吳門是蘇州的別稱,太倉在唐代就已成為蘇州通江達海的門戶,這是太倉在吳地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不光如此,太倉還是歷史形成的海運之都。
元代以來,因運河漕運中斷,遂在太倉形成大規模的海運。歷史上經太倉轉運京城的漕糧占全國所需的30%,太倉也由一個濱海小村落成了六國碼頭。
從吳地開放史的角度看,如果說泰伯奔吳播下了文化兼容的種子,吳王夫差開挖邗溝代表了文化上的開拓精神,太倉文化則從兼容和開拓奠定了吳地文化開放品格的大格局。所謂融江,就是兼容,所謂追海,就是開拓。其標志性事件就是開創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
第二,用融江追海精神賦能現代田園城市建設
太倉文化之根是海運,文化精神是融江追海。
融江追海是什么?就是一路向東在奔向大海中迎接朝陽的文化意象,就是將生命能量融入大我的文化啟迪;就是用兼容和開拓開創格局的志向和精神追求。
太倉的海洋文化基因和鄭和下西洋一脈相承。
要說太倉文化當前的主要任務,建議在固文化之根的同時,活態傳承文化精神,用兼容和開創的思路,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中實現現代田園城市創新性發展。
太倉提出要建成“現代田園城市樣板”,這是一個很好的概念。用歷史眼光看,從吳王的糧倉、江南魚米之鄉到田園城市,這是歷史的延續;用現代眼光看,從生態文明建設到“現代田園城市樣本”,這是一種發展。現代田園城市的靈魂,正是具有詩意人文和審美境界的生態家園。
現代田園城市有兩大思想來源,一個來自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埃比尼澤•霍華德,是他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念,目的是建設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另一個是中國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開啟了將自然化入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
中國著名的田園詩人,還有被稱為范石湖的范成大。錢學森曾經提出過建設“山水城市”的概念,現代田園城應該是山水城市的組成部分,這是太倉建設現代田園城市樣本的前進方向。
第三,太倉文化需要轉型升級
特別是傳播思路上,要實現 “有什么”到“是什么”的轉變。
為什么要實現這個轉變,因為“有什么”僅是歷史存在過的文化,“是什么”是活態的流向當代的歷史文化。
山水田園般的太倉,孕育著多姿多彩的太倉文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婁東文化是太倉文化最普遍的代稱,研究闡述的基本思路是婁東文化有什么。現在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是什么造就了太倉的文化興盛。
我以為太倉文化興盛的特殊歷史規律是“融江追海”,太倉歷史上所有的文化興盛都可以追溯到“融江追海”, 這是太倉文化追求的歷史本質、特殊規律和文化氣派。
“融江追海”的現代追求是,讓太倉在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長江大保護中,在鞏固發展擴大中德合作的追海圓夢彰顯太倉文化的魄力和新時代的精彩。
精神狀態上,實現“誰來做”到“舍我其誰”的轉變。
太倉文化建設面臨挑戰,誰來接受這個挑戰,應該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當年,太倉人張溥領導的復社,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當下的太倉要重振這樣的雄風。
眼下,太倉已經吹響了“四大兩提一進”沖鋒號,關鍵少數要當沖鋒隊,主管部門應該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來組織謀劃提出太倉文化的大戰略、大品牌。針對太倉的小,海是最好的放大,用海的胸懷和氣魄塑造太倉的城市性格,這是一個比較長遠的文化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