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520”,蘇州再次爆發——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立志成為所有勞動者追逐夢想的“第一選擇”。
這項戰略有哪些亮點?
——常態化開展全市“最美勞動者”遴選宣傳工作,每年遴選1萬名,并授予紀念章。
——對“最美勞動者”技能提升拓展的按培訓補貼標準給予個人同等獎勵,3年累計不超過1萬元。
······
蘇州向全社會發布的《關于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的工作意見》,是全國第一份提出為勞動者打造“首選城市”的文件,其中有26項政策開了全國之先河。
在這份文件中,多個全國首創、全國唯一和全國領先,作為一個地級市,蘇州能否支撐得住?
蘇州引力
“我說心里話,蘇州真的是一座就業和創業之城。”張雪開門見山。
張雪是一位繡郎,土生土長的蘇州鎮湖人。因為母親從事刺繡藝術,所以張雪自小耳濡目染,對傳統技藝情有獨鐘。盡管大學學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并拿到了國外大學的錄取通知。然而張雪決定留在家鄉發展,子承母業,立志傳承刺繡藝術。
2015年,張雪創立了蘇州彌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張雪對刺繡藝術的創新充滿熱情。他和他的小伙伴們共同努力,開發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現代審美的蘇繡作品、衍生品及各類生活用品,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同時,彌惟文化還吸引了20多位心靈手巧的鄉村女性加入刺繡行業,解決了她們的就業問題。
“我們公司有20多人,核心團隊都是國內高校畢業的。剛開公司的時候,地方政府又是給啟動資金,又是給創業補貼,幫了我們很多很多忙。真是太感激了!”張雪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與阿里巴巴、騰訊、網易、耐克等達成了長期合作,為這些巨頭提供刺繡文化輸出與禮品定制服務。在這過程中,張雪團隊的很多產品順利銷往海外。
2019年,張雪在第三屆“創響江蘇”創業創新大賽決賽中,一舉榮獲“創響江蘇”十大大學生創業標兵和全場唯一的最佳人氣獎。
80后的徐維貴,是一名富士康集團鴻準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的產品制程開發工程師。徐維貴從技工學校畢業后,立刻進入公司上班,當時他才19歲。
“研磨加工,線切割加工,再到后來的CNC加工,我都做過。” 徐維貴對自己的技術員生涯倍感自豪。
生產線上的徐維貴一絲不茍。
2012年,徐維貴在江蘇省首屆技能狀元大賽中斬獲省數控銑項目第一名;201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把工作中積累的很多經驗,編撰成培訓教材,對“后浪”們進行技術指導。4年來,徐維貴工作室共培養技術人員512名,其中11人榮獲蘇州市各類優秀高技能人才獎項;個人以及工作室成員共申請專利超過30件,已授權25件。
至于徐維貴本人,他先后獲得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工匠、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江蘇省十佳優秀農民工、蘇州市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我非常慶幸自己的事業在蘇州起步。”徐維貴感激蘇州成就了自己“匠人”的夢想。
財富之源
張雪,徐維貴,是蘇州勞動者大軍中看似并不算太起眼的兩位。但正是這些絕大多數默默無聞卻兢兢業業的耕耘于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者,支撐起了蘇州經濟的璀璨天空——全市創造的GDP占全國的2.1%,排名第6;稅收占全國2.4%,進出口總額占全國7.7%。這一切,都是在只占全國0.09%的土地上創造的。
盡管大部分光景都是令人艷羨的風調雨順,但蘇州歷史上一直是一座自然資源稟賦不盡豐富的都市。正因如此,蘇州人民很早就認識到,經濟奇跡的真正締造者不是永遠砍不盡的木材,不是永遠采不完的鐵礦,更不是虛無縹緲的天空眾神——而是人!是勤勤懇懇用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創造財富的勞動者。
這樣的超前認識,是千余年來蘇州歷經任何社會經濟形態都能保持領先、都能對“資源詛咒”保持自信“免疫力”的精神源泉——直至今天,全球依舊有太多的國家、地區和城市滿足于自然資源的出口而忽視了對勞動者技能的培養,由此遭受“資源詛咒”并導致經濟發展陷入泥潭。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一直是“制造立市”的典范城市,甚至可被視為中國經濟崛起的微小縮影。蘇州本地人民,和源源不斷涌入的新蘇州人一道,數十年來踏踏實實埋頭苦干。勞動者們創造的財富日積月累,最終滋潤到了整個社會階層的各個細胞組織,人民變得日益富足。今天,蘇州GDP已是1978年的600多倍。蘇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6萬元,僅次于北京和上海。蘇州連續4年蟬聯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中國大陸最宜居城市”稱號。“安居樂業在蘇州”,目前越發深入人心了。
雄厚的經濟實力,進步開放的價值觀念,今日蘇州完全具備了為廣大勞動者就業創業提供更加廣闊舞臺的能力。
所以蘇州此時提出“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正當其時!
那么,這項關系蘇州未來競爭力的戰略工程有哪些扶持勞動者的政策呢?
公共服務——3年內籌集建設低租金、小戶型的政策性租賃住房10萬套(間);年內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等40所,新增學位4.81萬個,確保符合條件的外來勞動者隨遷子女同等接受義務教育。
創業支撐——累計在蘇州參保滿3年或帶動5人以上就業的外地人員,同等享受本市戶籍人員所有創業政策;預估政策每年享受人數將惠及10多萬人次,將拿出近2億元資金補貼來蘇創業勞動者。
支持技能成才——為所有勞動者無差別提供政府補貼性技能培訓,2年內安排1.5億元左右資金創新打造“金藍領”培訓工程。
強化載體服務保障——開通“蘇青惠”云平臺,為青年勞動者提供多樣化、一攬子服務,為全國首創。
提升政務親和力——創新開展“一周市長”系列活動,邀請“最美勞動者”代表走進政府辦公室、政府會議現場等辦公場所,近距離感受政務活動,全方位參與政府決策,采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全面提升勞動者認同感、獲得感與滿足感。
······
蘇州深深感到,這座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勞動者,都更加應該重視勞動者。
產教融合
蘇州是我國制造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擁有35個工業大類,涉及167個工業中類、489個工業小類。16萬家工業企業落戶蘇州。2019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三。
同時,蘇州早已是全國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移民城市,全市1550多萬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新蘇州人”。全蘇州市場主體已突破200萬戶,人力用工需求非常之旺。
盡管對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不過長期以來蘇州的就業市場一直存在著結構性矛盾——求職者有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而企業往往不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勞動者。
產業升級離不開能工巧匠。
聚焦勞動者和企業重點關切的痛點、堵點,蘇州相關機構與勞務輸出集中地、對口幫扶重點地建立就業促進聯盟,2年內在全國范圍內遴選新增100所以上職業(技工)院校與我市重點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同時,實施“緊缺勞動者引入計劃”,組織重點企業赴外地開展包括環境推介、專場招聘等在內的“蘇州日”活動。
······
蘇州經濟形態和產業結構注定了必須吸引更多的如徐維貴這樣的產業工人、技術員加入其中。所以,現在蘇州的戰略是“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把傳統意義上的高學歷人才和生產一線的工人、技術員全部納入。這是蘇州人才戰略相比其他城市一個非常獨到之處。
熟悉世界工業革命史的人都知道,勤于思考、技能出眾的一線產業工人,最后很多都成為了發明者或工業家。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方興未艾,產業升級如火如荼。未來自主創新的佼佼者,新興行業的領軍者,也許今天正在各自的生產線上揮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