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問西東 / 圓桌觀察員
30年前,一個叫“蘇州新區”的孩子呱呱落地,它的誕生,寄托著人們再造一個“新蘇州”的向往,它的歡笑,它的成長,從此和這座古老的城市緊密相連。
30年過去了。正值而立,它沒有辜負人們的期待,在它身上,既保留了這座城市傳統的優美,又在歷史的滌蕩中多了幾分堅韌和包容,最為重要的是,它以自主的個性,活出了讓無數熱血創業者愿意投身于此的樣子。
那些狂飆突進的時代都成了畫卷,而新的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10月28日,金秋十月的高新區裸心泊,波光瀲滟。最新一期的“圓桌思享匯”在這里召開,圍繞著高新區30周年這個話題,請來了當年的建設者、如今的拼搏者以及一眾圓桌觀察員,一面暢談30年前開發建設的艱辛歷程,一面展望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
蘇州高新區的奇跡到底是怎樣煉成的?未來的10年、20年和30年,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將在如今的“高光時刻”后,怎樣繼續前進,繼續擁抱光榮和夢想?
寫滿創新的畫卷上,是奮斗的青春底色
三十年來,蘇州高新區始終“新”意不改,常建常新。
在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朱奚紅看來,蘇州高新區的發展其實經歷的是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是敢為人先的“初創十年”,這十年里,蘇州高新區累計引進外資項目達1500多個,全球500強項目45個,外商投資總額200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30億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均列全國高新區前三位。
第二個十年,是體制和機制創新的“試點十年”,高新區和虎丘區“區政合一”,既發揮開發區精簡高效的運作優勢,又兼具行政區相應管轄管理的優勢,在這十年里,高新區GDP突破800億元大關,工業總產值突破2500億元大關,以占蘇州2.5%的土地、4%的人口,創造蘇州近10%的經濟總量。
而第三個十年,則是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繼續創新的“深度十年”。朱奚紅道出了這十年的兩大特點:高端產業聚合成鏈,高端要素凝結擴圈,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器械、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熠熠生輝,“中字頭”、“國字號”等上百家科研院所紛紛落戶。
朱奚紅表示,當年高新區也有自己的“三大法寶”。
成績的背后,是奮斗者們拼搏的汗水。三十年前,全國各地開發區蜂擁而上,競爭激烈。蘇州高新區剛起步,條件非常艱苦,借了幾間平房,十幾個人,賬目上只有5萬元錢,朱奚紅說,當年的新區人號稱有“三大法寶”:一個是雨鞋,一個是雨披,還有一個是自行車,就是靠著“拓荒牛”的精神,在歷史的滌蕩中經受住了考驗,創造出了輝煌。
原蘇州高新區建設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李銘講了一個故事:華碩電腦是較早落戶蘇州高新區的臺資企業,當年由蘇州華碩生產的計算機主板,約占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落戶之初,華碩要搞基建,需要盡快建成一個生產主要部件的車間,華碩方面的人問新區:包括裝修、設備安裝到位,45天能不能弄好?但是,一般這樣的工程都要6到8個月。
當時高新區接下了這個任務,在管委會的統一調度下,真的就在45天內完工了。華碩的老總豎起了大拇指:“跟你們這樣的團隊合作,放心!”
李銘是高新區高效率的見證者。
蘇高新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陸懿也講了一個故事:1997年,蘇州高新區發行全省第一單美元債,團隊住在北京,在兩個多月時間里,硬是走通了整個流程。美元債發行之后,正好亞洲金融危機,美元升值了,等到再回購的時候,折合成人民幣,高新區還賺了3個多億。不光用了海外的錢來自我發展,結果還大賺一筆,據傳哈佛商學院還把這個案例寫進了教材。
30年的時間跨度,筑成30年的創新高度。而這創新的背后,是無數人奮斗的青春,映照著那如歌的火紅歲月。
在陸懿看來,高新區與機遇同行。
再次追問自己,什么是更好的營商環境
在來到蘇州創業之前,張文彩在外地一家公司做了6年的CEO。
2017年,張文彩來到蘇州,創立了諾一邁爾(蘇州)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在落戶前,創業團隊曾到北京、深圳、杭州等多處選址,最終落子高新區。“這里不僅有獨特的區域優勢,落戶之后,還發現,這里的產業生態更是獨一無二的。”
張文彩說的產業生態,在不少專家看來,就是蘇州高新區自成立以來的一種堅持:將產、學、研結合落到實處。不同于“撿到籃里就是菜”的野蠻填充,蘇州高新區始終圍繞產業鏈需求引進項目,引進人才。
張文彩說,高新區的產業生態獨一無二。
對于像張文彩這樣的醫療科技公司來說,生態是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構成的創新平臺;是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國仟創新醫療科技研究院、江蘇省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生物醫學中心、蘇州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等構成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從2017年創始團隊10個人左右,到現在50多人,我們大家都覺得,我們的事業能夠在高新區做成,我們的產品一定能從蘇州走向全世界!”在當天的“圓桌思享匯”上,張文彩信心滿滿。
長良直看中的是高新區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強大的執行力。
日資企業NGK總經理長良直則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自己在蘇州高新區的成長軌跡。他表示,企業落戶蘇州高新區看中的是蘇州高新區“能做的一定做到,不能做的不答應”的承諾。企業落戶后,蘇州高新區確實也兌現了當初的承諾。在這個過程中,高新區也吸引了眾多日資企業在此投資興業,如今,蘇州高新區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日資高地”,擁有近600家日資企業。
參加“圓桌思享匯”的蘇州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轉化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曉蘇說,他們公司是今年3月初剛成立的,這家公司的誕生本身也是一種“創新”:一手牽起了項目引進工作,一手又負責加快企業推進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曹曉蘇的公司致力于項目引進和成果轉化。
充分利用政府資源,同時又借助市場化的方式和手段,曹曉蘇感覺,自己在“前浪”們的基礎上,正圍繞著更加豐富、更加貼近企業需求的營商環境建設做著新的貢獻。
而這,正需要更大力度的探索,以及更大程度的“破冰”。
對每一個攀登者來說,總有下一個高峰
眼下,站在30周年的新起點上,蘇州高新區的目標已經確定:將以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目標導向,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歷史機遇,做好對接上海的大文章,在合作共贏中提升蘇州高新區發展能級。
正如很多人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說,過去憑著弘揚“團結、拼搏、務實、爭先”的高新區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那么,經過30年發展,高新區已到了爬坡過坎、滾石上山關鍵階段,迫切需要以改革來應對問題挑戰、破解瓶頸難題。
王世文認為,資源要靠優質企業來聚集。
在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王世文看來,過去的創新“邊際成本”相對較低,而現在創新則需要更加精準的分析,需要更大力度地整合資源,更加注重給企業賦能,讓市場機制迸發出更大的創新活力。
王世文打了兩個比方:一是打牌,過去我們打的是八十分,還打得不錯,但現在是打摜蛋了,這時候你要按照新的規則來了,否則怎么打得贏?二是“烹小鮮”,炊具變了,食材變了,還是守著以前的食譜,肯定做不出精美的菜肴,還會感嘆“怎么味道變了”。
王世文提出: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引進了特斯拉,帶動了一大批上下游的企業紛至沓來;杭州一個阿里巴巴,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整個城市的發展,這些都在啟示我們:要靠優質的企業來聚集資源,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充分給有創新力的企業賦能。
至于政府的作用,王世文也形象地說,就像物理學中的摩擦力,沒有摩擦力的話鞋帶無法系緊,螺絲釘和釘子無法固定物體;但是摩擦力太大,也會阻礙物體的運動。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有效地控制這種“摩擦力”,讓“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攜手共進,最大程度地發揮協同效應。
上海社會科學院《長三角觀察》主編錢運春說,蘇州高新區30年來的迅猛發展,其實是吃到了兩大紅利:一個是經濟全球化的紅利,一個是中國的人口紅利。而從目前來看,這兩大紅利以及背后的時代契機都已經走到了拐點。
錢運春相信,只有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才能真正夯實經濟轉型的基礎。
再看長三角一體化。過去那種相互搶項目、搶資源的發展模式可能已經走到頭了,在各地資源趨同、政策趨同的背景下, 怎樣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同頻共振,謀求共贏,也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重大命題。
錢運春還提出了一個觀點,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時候,主要靠投資拉動,但當一個工業化社會轉型的時候,需要靠消費拉動。“在整個江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還是比較低的,只有不斷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進一步的轉型才有堅實的基礎。”
的確,我們現在有一個問題必須思考,在當時那么艱難的情況下,為什么很多困難總能克服,很多事情總能成功?而在今天,為什么條件越來越好,很多事情卻反而有點推不動了?
對每一個攀登者來說,總有下一個高峰。
而對于蘇州高新區來說,前面的高峰還有很多。
浮云蹁躚,蒼穹無限。
唯有不忘初心的創新者,才能站在云海之巔,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