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王安琪 / 圓桌觀察員
夢幻的地下世界,總會激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中國有“基建狂魔”之稱,工程實力舉世無雙。而蘇州作為GDP全國第6且發展迅猛的都會,經濟版圖向地下延伸,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今,經過6年的努力,蘇州太湖新城地下空間項目,作為全國首個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標識認證的獨立式地下空間,正式建成。
這個龐大工程提醒人們,蘇州在全國地下空間版圖上有著令人矚目的獨特存在。
“六位一體”
太湖新城地下空間坐落在吳中區,其南端距離太湖僅僅只有32米。整個空間處于天鵝港大街、景周街道路及綠化帶下方。占地13.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分南、中、北三個區。平面呈T字形:南區為T字的一橫,中區、北區構成T字的一豎。地下空間項目共分三層,局部地上一層。
“蘇州太湖新城地下空間項目,是目前全國建成的單體規模最大、理念最新、結構最復雜的地下空間。”吳中資規局一位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
單體規模最大——地下一層大部分區域都是商業空間。后者建筑面積6.8萬平方米,共有96套店鋪。最南端和地下二 、三層是停車場,可以提供約3200個停車位。地上部分為出入口及觀景平臺。以地鐵4 號線蘇州灣北站為中心,北側離車站300米,南側離車站500米,全長900米。
理念最新——全部項目通過19個下沉廣場,9個條形采光天窗,以及24套光導管,將地下和地上加以融合。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包括風、光、天空以及綠色等太湖自然元素的引入,照明用電被大大節約。即使不開燈,地下一層也明亮無比。
結構最復雜——項目分別于地下一、二、三層為周邊樓宇預留了34個對接通道接口。天鵝港大街周邊10個地塊都能夠與地下空間接通。地下停車場系統的構建提高了空間利用的效率,充分實現了路面交通和地下交通網的立體穿插連結,把周邊地塊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太湖新城地下空間做到了“六位一體”。
同時,“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理念的引入也是太湖新城地下空間的一大特色。除了地面部分采用透水鋪裝,地下還設置了一套2000立方米的雨水回用系統,旨在為地下空間沖廁、車庫沖洗等提供循環用水。地下車庫還專門設有出入口管理、車輛引導、反向尋車、繳費、輔助性管理等智能系統。這成功解決了車輛進出停車場慢、尋車困難等老大難問題。
“‘地下空間開發+軌道交通+地下管廊+周邊地塊地下連接+海綿城市+智慧城市’。我們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應用做到了‘六位一體’,代表了目前國內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設計、建設的最高水平。”
向地下“進軍”
作為人類智慧和工業實力的結晶,鋼筋混凝土和造型各異的現代建筑群永久性地改變了地表的人文與自然面貌。然而隨著技術的突破和想象力的延展,神秘的地下也逐漸成為了我們征服自然和開拓生存空間的主戰場之一。
由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所以大力拓展地下空間,就成為了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和交通出行擁堵兩大發展瓶頸的有效途徑。
如今,中國的城市地下空間逐漸形成了“三心三軸”的大棋局。“三心”就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三軸”即東部沿海發展軸、沿長江發展軸以及京廣線發展軸。而蘇州,恰恰是“三心三軸”中長三角城市群、東部沿海發展軸和沿長江發展軸的焦點之一。
全國地下空間發展的“三心三軸”。
盡管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項目的開發和利用在時間上晚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但空前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助力中國成為全世界最頂尖的地下空間開發者。
統計顯示,從2015年至2018年,中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8.44億平方米。其中,江蘇、山東、浙江和廣東超過6000萬平方米。而江蘇的地下空間建設能力則位居全國之首——這3年間,全省年均新增量超過3000萬平方米。
對于發展居于全省領先的蘇州而言,在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上,也正經歷著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規范”的快速轉型。
書寫新傳奇
蘇州地區自古經濟發達,人文薈萃。然而地狹人稠,資源十分緊張。因此無論做什么,都必須將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極致。從上古時代鋒利無雙的干將、莫邪寶劍,到近古讓人嘆為觀止的提花紡織機、各類絲織品,直到今天“六位一體”的太湖新城地下空間,無不是資源高度集約利用的結晶。
在人類建筑史上,19世紀被視為造橋的世紀;20世紀則是城市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的世紀;而21世紀,顯然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發展的黃金世紀。對蘇州來說,要想打破人多地少、資源少的發展瓶頸,也必須向地下要空間。
根據《蘇州地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年》,蘇州正雄心勃勃地計劃建造一座兼具行業標準和本地特色的“地下蘇州城”。
蘇州的規劃戰略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比如蘇州的相關站點、線路與相鄰建筑在地下空間里形成匯集。軌道和相鄰空間在地下正呈宏大而細密的網絡化格局鋪展開來。地下綜合管廊、地下物流通道、地下垃圾收運、地下車行道、人行道等與日益拓展的軌道交通緊密相連。城市地下的各個功能要素開始在整體化和集約化的綜合框架下發揮出1+1+1>3的效用。
如今,地面建筑、廣場、綠地、道路等地上設施,和地鐵、商業綜合體等地下空間,在規劃和建設上正融為一體。在都市生活圈內,蘇州市民們有時甚至根本感覺不到哪里是地上,而何處又是地下。
軌道交通線路和地下空間節點之間的網狀銜接,正在勾勒出蘇州地下世界的基本面貌。
蘇州作為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發達城市,節能環保和循環經濟自然是建設地下空間的重要前提。未來越來越龐大的地下空間,應廣泛地利用包括室外透水地面鋪裝、區域能源站、光伏發電、高效節能照明、區域雨水收集利用、可調節外遮陽、室內空氣質量監控和建筑智能化綜合管理等先進技術,進而大幅降低項目的整體能耗水平。
從2011年蘇州第一條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到今天“充滿智慧”的太湖新城地下空間綜合管廊投入使用,越來越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綜合管廊成為了蘇州地下空間發展的核心設施之一。未來的地下空間,除了汽車停車智能調度,供水、排水、電力等管線,全部都要裝備相應的傳感器。包括線路狀態和閥門開關等,都能按照預先的設定實現智能管理。低碳節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必將與蘇州的地下空間形影不離。
亮堂而“聰明”的地下空間正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城市綜合體。
和國內外大城市相比,蘇州的地下空間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
相比發達國家的城市,蘇州具備明顯的后發優勢。歐美很多大都會的地下空間建設較早,后來由于財力窘迫和治安惡化,無力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而對蘇州來說,地下空間開發較晚,在吸取發達國家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有能力上馬最新的技術并實施最科學的管理。
和國內其他城市相比,盡管城市能級并不高,但相對強大的財力使蘇州有條件在地下空間的開發上持續投入。同時由于人口密度高,也讓蘇州比其他城市更有向地下發展的動力。
……
千百年來的地上蘇州,已經并正在書寫更多的發展奇跡。而將目光穿透地表,相信更多的蘇州傳奇已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