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來生
要總結經驗,優化提升,圍繞夜間經濟空間發展布局,挖掘文化內核和地域特色,統籌抓好既有項目提升和新開項目策劃,不斷引入爆點吸引人氣,創新管理,提高消費者體驗度,完善夜間配套服務,狠抓消費人群集聚、消費層次提升和投入效益優化,保障“姑蘇八點半”健康持久發展。
“姑蘇八點半”夜經濟品牌啟動以來,項目品牌效應積聚,樹立了夜間經濟的特定形象,日漸得到認可;夜游環境優化,提升了消費環境;營銷推介創新,打造了文旅新亮點、蘇城新名片,初步實現了吸引人氣、集聚人流、拉動消費、提振經濟的目標。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夜生活體系尚未完善,休閑功能有待強化,夜間游憩的種類、內容、功能和質量有待完善和提升,業態層次還不高,運營管理瓶頸亟待突破,夜間消費有待進一步激活,投入產出有待提升。
要總結經驗,優化提升,圍繞夜間經濟空間發展布局,挖掘文化內核和地域特色,統籌抓好既有項目提升和新開項目策劃,不斷引入爆點吸引人氣,創新管理,提高消費者體驗度,完善夜間配套服務,狠抓消費人群集聚、消費層次提升和投入效益優化,保障“姑蘇八點半”健康持久發展。
認真研發夜經濟產品和相關投入
注重對日間資源的再利用和對存量文商旅資源的再開發,用準、用好投資。夜間經濟的比較優勢在于,能跳出單純的增量供給,利用存量激活城市空間和文商旅資源,激發市民和游客的消費潛力,推進社會經濟。項目建設雖有公益的考量,但如果綜合回報偏低,難以持久運營。所以還是要本著公益初心、市場運作的原則,精打細算,歸并整合,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要根據市場需求及其特點,進行產品研發和項目深化,不斷優化商戶組合與供給品類、引入流量IP,拉動消費。
對標夜游需求,優化夜游環境
一是注重并順應游客需求,營造賞心悅目的休閑夜游環境。結合本地文化和地域特色,對路面、建筑物外立面、櫥窗、小品、外擺、景觀照明等進行個性化設計和改造,營造步行街的適宜尺度,增加座椅、景觀設置,增強休閑游憩功能,讓游客在優美宜人的休閑購物過程中感受蘇式文化和蘇式生活。
二是進一步豐富夜游項目,要注重體驗性和互動性,尤其是夜園和水上游;結合環古城河健身步道增加夜游、夜市項目;提升環古城等水上游的橋梁景觀及其燈光設計,凸顯“水城橋都”風貌。
三是打造一臺具有蘇州特色、江南韻味的大型綜合性文化演藝。由于小劇場面積小、成本大、票價高,所以亟待依托盤門夜花園策劃一臺大型夜秀,以較大規模、較高水平和親民價格豐富旅游者夜間生活,提升蘇州夜游形象,同時也徹底解決蘇州缺乏一臺高質量大型夜間演藝的問題。同時可以內外聯動,打造夜間餐飲、購物、娛樂和休閑的“運河夜游街區”。
加強區域聯動,推進夜間全域經濟
圍繞“一極一環三板塊多節點”的空間發展布局,整合各板塊資源,促進其聯動、互動,實現管理一體化、效益最大化。
一是重點推進觀前街與平江路、石路與山塘街、南門與盤門景區的區域聯動,持續營造蘇綸場的亮點和熱點,推動蘇綸場與周邊的對接互動,強化其市場黏度。依托各自地域特色文化,精準推進各自業態規劃,強化各自特色定位,錯位發展,引導人流無縫銜接和閉環流動,實現動與靜的互補,城市商圈與古街古園的聯動,游、購、娛的組合,豐富夜經濟的表現形式,延長游客的逗留時間,提升夜間經濟的體驗度和美譽度。
二是推進夜間全域經濟。在繼續推進觀前夜市、平江夜游、山塘夜游的同時,通過更多演藝游賞、廟會燈會、廣場活動、運動健身等新的時空場域放大夜間經濟效應,打造更多“夜蘇州”的網紅打卡地,再現“江南繁華地”的夜間經濟輝煌。
綜合施策做好“活動+”
一要頂層統籌,優化業態布局定位,推進行業聯動、業態升級。加強服務,構建并維護良好的營商環境。
二要綜合施策做好“活動+”:一是有的放矢推進宣傳推介,吸引更多的關注和人流,同時有意識地宣導“八點半”是品牌而非時間點,推介無理由退貨,進一步擦亮“姑蘇八點半”品牌;二是繼續群策群力,緩解公交停駛早、配套服務少、停車不便等問題,助力蘇式夜經濟發展。
三要依靠法制和“自治”突破管理瓶頸。推動觀前管理辦法等早日完成立法程序,為“姑蘇八點半”的管理提供堅強支撐。引導和推行“街區夜間自治”,繼續推進夜間志愿服務等保障措施,構建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共治機制,有效減輕管理壓力,突破管理瓶頸。
★作者系蘇報智庫專家、蘇州專家咨詢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