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畔 用生態點金“美麗經濟”
——看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石帆村如何探尋后發崛起之路
□ 蘇報記者 馬玉林 王嘉言
石帆村,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這個位于蘇州西部生態旅游度假區(鎮湖街道)的村子,東臨貢山路,南通太湖大道與山旺村、秀岸村相接,北與馬山村相鄰,西臨太湖,風景秀麗。
近年來,石帆村的名氣越來越大,靠的是村委一班人積極探尋后發崛起的“密碼”,堅持發展“美麗經濟”,不斷提升村民收入,他們結合自身特色做強文旅產業,正在形成一種更具活力的發展態勢。
一個太湖生態村的發展如何再上新臺階?近日,蘇州市社科聯專門組織多位專家走進石帆村,一同為該村的發展出謀劃策,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言。
扮靚村子的“容貌”,必須的!
“石帆村原來的環境并不像現在那么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華告訴專家,好幾年前,村兩委領導班子在討論村子發展遠景時感覺到只有做好生態文章,才能夯實發展基礎,找到適合自身持續發展的新路。為此,他們動員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開始之初,村民還是有些不理解,后來,經過多次宣傳發動,村民的認識開始改變,他們也就積極參與進來。如今,經過康居特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村容村貌大為改變,前來石帆村休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專家們也感覺到,石帆村跟以前是大不一樣了,路平了、地綠了、燈亮了,環境變得更加美麗了,村民出行更加便捷方便了。據介紹,為切實做好創建工作,建立完善長效管理機制,石帆村還專門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將“康居鄉村”建設寫入《村規民約》,增強村民群眾對“康居鄉村”建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環境整治是檢驗為民務實的“試金石”,該村在村莊整治及康居鄉村建設上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讓村容村貌換了“新顏”。
做出本土文化特色之美,添韻味!
“康居特色村建設鋪開以來,根據村民生活實際需要和美觀需求,各項硬件設施全面推開。”姚華介紹說,在這項工作的推進中,石帆村非常注重突出各村的文化傳承、本土特點等個性,讓這些鄉村不僅“美麗”還很有“識別度”。
石帆村創建康居特色村下轄8個自然村,每個村莊互有兼顧、各具特色,東石帆以“生態宜居”為主題,健康運動為特色,建有濱河步道、健身廣場。中石帆以“紅色革命”為主題,學習傳承為特色,紀念“沖山之圍”中犧牲的鎮湖烈士。西石帆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現代農業為特色,建設豐收廣場及標準農田。
目前,石帆村結合本村產業特點,通過打造康居特色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成立了現代化農業產業合作社,來促進農民增收。“我們村現種植黃桃、葡萄等產業約250畝,隨著康居鄉村的建設,我們會通過電商平臺,將這些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姚華說,石帆村還有傳統手工藝產業——蘇繡,蘇繡名揚天下。專家們在調研后表示,石帆村的傳統文化是一筆可以激活的獨特資源,用好這些資源,就能為村級經濟發展賦能添彩。
持續增加村民收入,正發力!
專家們了解到,石帆村目前還不是一個富裕村,全村2020年村級可支配收入508萬元,其中穩定收入418萬元。村民股份分配224.2萬元。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4萬元左右,主要以刺繡、種植苗木、做“五匠”及外出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
這樣一個擁有優越生態資源的村子,如何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村里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改善發展環境是優先條件。該村于2019年開啟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工作,截至目前,第一批已完成有償退出農戶206戶,已收回土地約483畝,加上之前城鄉一體化、太湖大道景觀提升等失地動遷項目回收的土地約218畝,目前共計回收土地約701畝。
環境變美了,如何轉化和發展“美麗經濟”?這是目前正在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專家們來到一個正在建設的精品民宿工地,工程負責人介紹說,石帆村今后主要通過鄉村旅游和民宿項目來激發村級經濟活力,改裝村民原有的一些房子,通過這個“龍頭”帶動民宿服務業的發展,從而激活全村經濟“一盤棋”。
石帆村,這個太湖邊的美麗村子,正在蓄積發展力量,在高新區城鄉發展局的有力指導和鎮湖街道助推下,積極探索經濟發展轉型方式,必將在新的時期激發出蓬勃的活力,打開一個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專家觀點
要在探索民富強村新模式上下功夫
□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 夏海力
石帆村具有深厚悠遠的人文底蘊,該村以美麗村莊建設為抓手,打造了結合生態、文化、產業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點,探索了富民強村的蘇州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新模式。
一是生態美。村民房屋臨河延綿,植被豐富、綠樹成蔭,四周有田園圍繞,擁有天然舒適的自然環境,兩個自然村被列為蘇州市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全部8個自然村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不斷推進美麗村莊建設,積極鼓勵村民加入美麗鄉村共創共建,打造了30戶美麗庭院創建戶,2020年被評為蘇州市“十佳最美鄉村”。
二是文化興。石帆村深厚悠遠的人文底蘊,孕育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刺繡文化、漁文化和貢文化。特別是石帆村1200多位繡娘,刺繡經驗豐富,針法技術純熟。用凝神聚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了蘇州兩千多年的絲綢文化。
三是產業特。石帆村的刺繡產業和農業特色鮮明,正在開發的石帆村共享農莊項目,充分挖掘了該村的農耕特色文化,致力于打造獨具魅力的農文旅產品,重現太湖鄉村聚落價值,打造鄉村文旅復興新名片,為蘇州廣大農村地區發展鄉村文旅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強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新范本。
更好引導村民參與共謀鄉村振興
□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 徐成華
2021年“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目標新征程新挑戰,迫切需要基層廣大干群齊心協力、集思廣益,尤其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石帆村以美麗村莊建設為抓手,在兩委班子帶領下,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在農村基礎設施的提升、污水管網的鋪設以及村級道路的改造中,村黨員干部積極動員村民,并和他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石帆村打造成蘇州最美十大鄉村之一。村民們談起今昔對比,自豪感油然而生,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沒有村民的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就會因缺乏動力和目標而失去意義,因此,須明確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在充分挖掘本地優勢的基礎上,首先要統一思想提振信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村民了解并支持當地農村發展規劃,看到鄉村發展的希望,鼓足干勁,增強信心,只有村民樹立了信心,村兩委才會更有號召力。其次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在村民自治組織中選拔出既優秀又服眾的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并把他們培養成黨員;以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再次要大力拓展參與渠道。以傳統手段及現代媒介為載體,打造表達和參與平臺,注重地方文化的道德引領和情感認同,引導村民提升表達、議事、交流和討論等能力,在鄉村振興中確立和鞏固村民的主體性地位。
農文旅融合繪就“詩與遠方”新圖景
□蘇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顧俊發
由蘇高新股份和西部生態旅游度假區(鎮湖街道)共同打造的石帆共享農莊(鄉村民宿)項目是促進高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工程,統籌農、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依托度假區(鎮湖街道)規劃保留村莊湖連河塘的自然格局和“浜村合一”的江南水鄉特征,盤活村內閑置集體資產,打造“臨水而棲”的水鄉聚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及鄉村旅游,開發民宿、農家樂,開設蘇繡傳承、農耕體驗、旅游休閑、民俗風情、文化創意等功能,打造精致的太湖水鄉文創聚落,展示和彰顯江南文化。
一是找準定位,雕琢項目規劃。項目充分挖掘石帆村農耕特色文化,經過多番研究討論,明確了項目定位與業態布局,決心利用好約292畝的規劃用地,致力于打造集“鄉村旅游+特色民宿+本土文化+品牌塑造”于一體的農文旅產品,確定了項目一期為芳菲別院,提供民宿、會務、配套餐飲等服務,項目二期由原宿、太貨集和景觀稻田組成,提供民宿、農耕文化體驗等服務。在規劃中融入蘇州元素與鄉野特色,計劃打造亮點鮮明、風格和諧的民宿產品與休閑配套。
二是匠心引領,統籌建設運營。一期芳菲別院項目在結合太湖自然生態資源、休閑農業特色的基礎上,引入了“蘇州樂園”品牌、管理技術和人才,將于2021年年底對外運營,為顧客呈現集中西餐飲、住宿、會務、茶室等功能于一體的鄉奢民宿,提供集生態休閑與輕奢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新體驗。
三是區域聯動,實現資源匯聚。依托蘇州樂園品牌營銷,聯合蘇繡小鎮,貢山島等,充分利用既有載體,加強陣地建設,提升度假區發展內涵,通過景區+民宿+活動捆綁式運營整個度假區的優質資源,催生新的農文旅商業形態,展示鄉村振興靚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