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滬蘇科技創新協同是滬蘇同城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積極探索滬蘇同城化等重大課題,在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上加大探索力度,這對滬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滬蘇兩地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科技協同創新方面,“上海·蘇州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持續實施,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創新載體加快發展,成功舉辦2021滬蘇同城國際創新挑戰賽等。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蘇州對接中國商飛開展航空產業合作,對接上海電氣開展高端裝備產業合作,成立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鏈聯盟、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智能駕駛產業聯盟等。
不過應該看到,當前,積極學習上海、對接上海、融入上海的并非只有蘇州,南通、寧波、合肥等都在大力接軌上海,尋求更深層次合作。面對城市競爭,蘇州既要借上海長板補短板,又要積極貢獻自身長板,與上海優勢互補、合理分工、錯位發展,成為上海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要打造滬蘇科技創新共同體。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上海和蘇州要立足科技自立自強,全力做強創新引擎。一方面,要在技術攻關上各展所長。推動上海將更多原創性研發成果,在蘇州實現“從1到10”“從10到100”的最先突破、最優轉化。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的分工協作,抱團搶占量子科技、生物計算、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蘇州要善借上海之力,加快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姑蘇實驗室、蘇州·中國聲谷、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載體建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技術供給和成果轉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開辟更多平臺和渠道,加強蘇州龍頭企業和上海大院大所的產學研合作,組織產業鏈上的隱形冠軍企業一起參與,共同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共同體。
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吹響轉型升級沖鋒號。上海和蘇州要以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在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上拓展合作空間。用好智慧化工具,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加強國產工業軟件和工業母機研發應用,提升中小企業轉型意愿和能力,培育和引進各種智能制造服務提供商。扛起定制化標識,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工業設計、人力資源、法律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蘇州要主動承接上海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溢出功能,加快建成與上海互補的區域性生產服務中心。走穩高端化道路,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聚焦研發設計、高端制造等環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
優化高端產業布局,開拓區域協調發展新藍海。“十四五”時期,上海和蘇州要更合理地開展產業分工協作,共同構建長三角一體化內核。率先建設世界級產業鏈“核心鏈”,發揮兩地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基礎優勢,舉雙城之力、聯合周邊區域加快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引領帶動長三角其他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在示范區先行先試,大力發展功能型總部經濟、特色型服務經濟、融合型數字經濟、創新型湖區經濟,注重構建新興產業發展生態,引導更多優質項目落戶示范區。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破解兩地產業趨同問題,既要利用好“有形的手”,建立滬蘇兩地科技創新和產業規劃會商機制,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跨行政區域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又要發揮好“無形的手”,用制度創新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以充分的市場競爭達到產業協同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蘇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