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進軍
“滬蘇同城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的必然選擇,也是將長三角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然選擇。蘇州與上海地理鄰近、文化同源、社會經濟聯系密切。在滬蘇同城化的過程中,要合理分工、發揮優勢、加強合作,以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對于蘇州來講,要在“滬蘇同城化”的過程中,將新制造的發展置于戰略地位。
為什么蘇州不能放棄制造業
蘇州參與“滬蘇同城化”涉及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必須需要一個靈魂來統率,這個靈魂就是“新制造”。無論上世紀80年代蘇州利用上海星期天的工程師發展鄉鎮企業,還是90年代利用上海浦東開放推動蘇州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制造業都是蘇州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都是滬蘇關系的核心內容,這是一個一以貫之的歷史邏輯。世界級的城市群,從結構上來講,都是有一個核心城市,這個核心城市一定是國家或大區域的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樞紐、人才集聚地和進入國際市場最便捷的通道,即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和技術流的交匯點。土地需求較高的制造業和倉儲等行業則擴散和集聚在核心區的周圍,形成制造業的中心。在長三角一體化中,上海無疑承擔著城市群最核心的職責。上海作為長三角乃至于世界級的服務業的中心,為了支撐這樣的服務業中心,蘇州及周圍其他城市則必須將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選擇。因此,在長三角建設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過程中,蘇州定位一定是世界級的制造業中心,但這個制造業中心不是一般的制造業中心,是高端的制造業中心,是新制造的中心。上海如果要建設全球服務業中心,蘇州必須選擇建設全球的制造業中心,這兩者是聯系在一起的。上海發展離不開蘇州,同樣蘇州發展也離不開上海。
“新制造”究竟“新”在哪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原來的中等城市規模發展到今天的特大型城市規模,這些都離不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張,離不開蘇州各大板塊所形成的特色化的產業集群的支撐。離開了制造業集群,蘇州不可能在中國乃至世界擁有這樣重要的地位。蘇州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客觀上也為蘇州未來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就未來來講,蘇州發展要緊緊地抓住制造業,抓住制造業就等于牽住了牛鼻子。但時代的變化使得今天的制造業內涵已經完全不同于昨天。如果把今天的制造業稱為“新制造”,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制造業稱為“舊制造”, “新制造”的內涵完全不同于舊制造。傳統外向型經濟產業結構可形象地用“微笑曲線”來表示,蘇州制造主要是中間附加值較低的以制造為主的組裝環節,這個制造環節對資源環境的消耗比較大,它主要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資源和廉價環境容量的基礎上。蘇州快速發展是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土地紅利在蘇州的典型爆發。“微笑曲線”前端的研發與蘇州無關,后端的銷售和品牌與蘇州無關,蘇州被緊緊地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制造環節。以蘇州為主的蘇南模式在技術上是典型的“拿來主義”,缺少像深圳的華為、杭州的阿里等這些在技術上具有突破性和顛覆性的企業,人們形象地稱蘇州經濟是“只長骨頭不長肉”。但今天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的舊制造必須讓位于新制造,必須從需求端和供給端重塑制造業的空間組織和內涵。如果說昨天的制造業遵循的是福特制的大規模、標準化、同質化的邏輯,那么今天制造業的發展更多遵循著后福特制的個性化、差異化和小眾化的思維。蘇州的制造業不僅追求一種規模效應,也要追求一種質量和內涵,制造業不僅要“長個子”,也要“長腦子”。
與服務業完美結合力促“灰度創新”
新制造不僅體現一種“硬實力”,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軟實力。新制造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新制造的競爭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造背后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以及服務能力。制造業的服務化(制造業的軟化)是制造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因此,新制造不僅僅是單一的制造環節,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制造與研發、制造與消費之間頻繁地互動,在制造和研發之間,制造與消費之間的互動形成交集,形象地稱之為“灰度創新”。因此,“制造型的研發和制造型的創新”成為蘇州產業轉型和創新最重要的方向。蘇州在基礎型創新(0—1)方面不如北京、上海,但是在制造型研發和制造型創新方面(0—10),即制造業服務化方面則占有巨大的優勢,在“灰度創新”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這是因為蘇州有龐大的制造業體量,全部工業產值近4萬億元,規上以上的工業產值超過3.5萬億元,為發展新制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此,要大力發展以智能制造為主的新制造。制造業的組織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制造業的結構越來越扁平化,制造業競爭也由單個企業為單位變成由平臺組成產業生態系統為單位。制造業的競爭變成制造業生態系統的競爭,這是蘇州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特點。
在滬蘇同城化中關注七個“新”
為了更好地推動新制造的發展,要在滬蘇同城化過程中高度關注七個“新”。第一,新制造。新制造是“滬蘇同城化”的戰略定位和目標。其他的“六個新”都是緊緊圍繞著“新制造”。第二,“新戰略”。蘇州積極參與和推動“滬蘇同城化”,就是從根本上利用上海和全球的創新資源,推動跨區域的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要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等有機地融合起來,以此來支撐蘇州新制造的發展。第三,新主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有效發揮企業家和各類人才的作用,硬實力、軟實力歸根結底是人才的實力。“滬蘇同城化”的區域政策的制定要緊緊地圍繞著市場的微觀主體,要把市場主體作為經濟工作和宏觀區域經濟政策制定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第四,“新要素”。新制造發展必須要依靠微觀要素結構來支撐,要通過“滬蘇同城化”實現蘇州對全球和中國高端生產要素的集聚。第五,“新空間”。傳統制造業主要根據一種“板塊思維”,即依靠開發區來支撐經濟發展,即以廉價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支撐制造業的規?;瘮U張。新制造必須要依靠“節點”思維,“滬蘇同城化”很重要的就是提升長三角在全球的樞紐地位,打造中國開放的“新門戶”和“新節點”,以此來集聚全球的高端要素。蘇州要積極對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加快北向拓展帶規劃與建設。“滬蘇同城化”的發展要推動滬蘇之間新空間體系的形成。第六,“新生態”。如果說傳統制造業主要是以單個企業為單位的競爭,那么現在新制造更多是以多個企業構成生態系統的形式存在的,平臺經濟越來越重要。新制造的競爭主要依靠的是制造業生態系統等的競爭。以“滬蘇同城化”推動新制造產業體系的形成。第七,“新品牌”。新制造的發展必須要以打造蘇州制造“新品牌”為最高目標。在全球制造業的發展中,美國制造、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等都是被消費者認可的,消費者從這些品牌中都能獲得一種無形的價值,但蘇州制造還難以形成一種區域品牌。比如消費了美國的產品會給消費者傳達一個“高科技”的信號;消費德國產品給消費者傳達“質量放心”的信號;消費法國的產品給消費者傳達一個“時尚”的信號;消費瑞士的產品給消費者傳達一個“小而精”的信號;消費中國臺灣的產品傳達一個“工藝精進”的信號,那么消費蘇州產品會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價值?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因此,進入新階段,制造業發展的最重要目標就是打造蘇州制造品牌。以上七個“新”都是為了支撐新制造的發展,在“滬蘇同城化”的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以“新制造”為核心的七個“新”。
在推進“滬蘇同城化”的過程中,新制造應成為戰略核心和目標。新制造與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是統一在一起的。新制造應該將江南文化元素融入制造業之中,實現蘇州制造業的轉型和創新。蘇州發展新制造與上海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同時,“滬蘇同城化”也是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構建疏通國外循環和國內循環戰略節點的必然選擇。
★作者系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執行院長,東吳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