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 / 圓桌觀察員
新年怎么干?一年一問,尤以兩會為盛。
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蘇州GDP增長0.8%;前三季,GDP增長2.4%。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蘇州2021年GDP的增長目標錨定6%以上。
相比“蹄疾”,蘇州似乎更看重“步穩”。這意味著,在開局之年,作為“總量全國第六”、“工業全國前三”的經濟體,蘇州的常態化增長將更突出節奏感;與之對應,以數字經濟為龍頭的一系列戰略任務則會更注重實效。
這也是一種信心的展示。GDP目標之后,蘇州的企業研發投入、社會研發經費占比、全員勞動生產率、高價值發明專利等都有新的增幅要求。一個“穩”字,落筆在“優”,增速增量以“高附加值”為基礎,蘇州想要用更優的質量來帶動更快發展、更大總量。
突出重點,緊而又實。透過兩會,蘇州的2021就倆字——
做事。
方位
數字化——今年“第一會”的主題詞,也是蘇州兩會的熱詞。
利用城際鐵路帶動滬蘇數字產業融合,
盡快打造數據共享平臺,
更有針對性地出臺數字化產業扶持政策,
推進已有研究院所總部(數字化頭部)向蘇州遷移,
讓更多“內行”干部加入數字化招商一線
……
阿里巴巴集團將在蘇州重點打造“一基地四中心”,即阿里巴巴蘇州基地、新零售蘇州中心、工業數字化轉型蘇州中心、智慧物流骨干網蘇州中心和大文娛蘇州中心。
2021年1月4日,蘇州市政府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騰訊公司在蘇州高新區大陽山數字經濟片區設立基地,作為騰訊公司在長三角區域設立的首個數字產業基地。
蘇州眼里的“數字化”,不僅僅在于為發展賦能,還要成為最鮮明的城市標識。數字蘇州要“永遠在線”,既包含了經濟形態的發力點,也突出強調效能和持續性。
2019年,蘇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3300億元,全國十五大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已有10家落戶,蘇州還是全國首批5G網絡試點城市、央行首批數字貨幣試點城市、全省首個區塊鏈產業發展集聚區。
發展數字經濟,相比其他城市,蘇州的基礎更扎實,優勢更顯著,需求也更迫切:工業底盤已經坐上3萬多億,但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新的問題一直存在,尤其是產業“新”的氛圍不濃、長勢不足。在互聯網企業百強榜單上,蘇州的上榜企業僅同程旅游1家。
開局,就是打準拍子、踩實步子、夯牢底子。蘇州的數字經濟“三年開新局”,今年是第一年。在比較帶來的沖擊之下,這只“牛鼻子”抓什么?怎么抓?
2020年12月4日,阿里巴巴集團在蘇州的“一基地四中心”共16個項目啟建;2021年1月4日,蘇州與華為簽署協議,華為“四總部、六中心”落戶蘇州;1月8日,蘇州與騰訊戰略攜手,騰訊將在蘇州高新區建設數字產業“一基地、四中心”。
阿里巴巴、華為、騰訊一批大項目相繼落地,蘇州以它特有的方式回應逼人的形勢,也向外界傳遞著與生俱來的緊迫感。
讓企業得實惠,是當下蘇州發力營造的一種正向激勵;讓企業帶動企業,則是蘇州智能化和數字化“轉”通“轉”順的一項重要計劃,“只有企業看到真真切切的實際效果,真心實意想轉,才能帶動整個產業的快轉。”
蘇州對待企業的這一態度,關系著未來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模式,也將對城市數字經濟的效率和質量產生重要影響。懷抱數字城市的大局,從一廠一企“改轉”的狀態和實際效益出發,環環相扣,久久為功。
上海曾經慨嘆“錯過了第一波互聯網經濟浪潮”,而如今,上海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強榜”企業達到18家,數量全國第二,盡管沒有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巨無霸,但拼多多、攜程、嗶哩嗶哩、喜馬拉雅、小紅書等實力派的崛起,讓上海互聯網經濟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由上海反觀蘇州,要真正做強“數字文章”,吃透方位、精準定位恐怕更為關鍵。在外界看來,蘇州提出的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戰略,是融合了產業、文化和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賦能,因此,這將是一場綜合體能的躍升。
有勇有謀。率先建成 “數字化引領轉型升級”的全國標桿,智慧比雄心可觀。
2020年9月19日,“新個體·新經濟·新就業”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高峰論壇在昆山舉行,來自全國新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探討未來數字經濟發展。
招牌
蘇州最江南。今年年初,人們對蘇州的關注又多了一個詞:文化。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議案提案里的“文化蘇州”,更多地從現象轉向探源和把脈——為什么蘇州文化里讓人“記得住、帶得走、易分享”的東西不多?散落的蘇州“運河十景”能否一條河連成一氣?文化服務現代化,蘇州難在哪里?
“文化短板”于蘇州,本來是沾上不邊的。但是近年來,原創力不強、聚合力不大、人氣尷尬的文產“短板”,也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蘇州文化“短”的不是資源也非稟賦,而是鏈接、創意和品牌。
隨著城市經濟體量的穩步提升,蘇州的發展亟需新的動能和抓手,“滿地是寶”的江南文化自然當仁不讓。依托千年積淀的地方傳統文化,加速培育出更鮮明強大的比較優勢,留給蘇州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文化要強,對于蘇州而言,當務之急,便是推出更多標準化、時代性、創新型文化產品,叫響“江南文化”品牌。為此,從今年起,蘇州市級財政每年投入1.5億元專項資金發展文化產業,首次獲評國家數字文化產業領軍企業,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
兩會期間,蘇州的“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受到關注。而相比較“倍增”,代表委員更感興趣的是“倍增”扶持,扶上馬的“這一程”怎么送?
文產發展政府搭臺,更多是立足基礎、建設平臺進而有效引導。以文旅為例,扶持政策及資金培育出“爆款”產品、導入流量之后,需要更專業、更市場化的手段來變現流量,政府和市場能否各司其職、各展所長,關系著蘇州文化產業的打開空間。
項目——企業——園區——內容——人才——金融——貿易,這是蘇州文產扶持的“政策一張網”,其中,數字、文旅融合、原創是核心。這張“網”的目標,是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旅融合的每一個好項目、每一件好產品都無一漏網。
可以預見,扎根蘇州、專心做文化產業的創客們,將迎來又一輪“小陽春”。而今年,是開工年,也是“嘗鮮年”。
2021年1月12日,蘇州召開文化高質量發展大會,此次大會文旅簽約項目共122個,簽約總金額超1200億元。
項目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蘇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兩個數字能否達成,項目是關鍵。
騰訊長三角首個數字產業基地落戶蘇州高新區;
蘇州-上港集團共建內河集裝箱中心;
長三角數字金融數據中心落戶相城;
中建蘇州總部基地項目簽約;
大院大所合作112個項目落地,總投資575億元;
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學院揭牌;
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創新載體啟用;
中國農科院華東農科中心落戶
自去年9月起,蘇州“周周上新,月均4+”的項目節奏,一直保持到現在。
“有點開了外掛的感覺。”一位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告訴“蘇州圓桌”(微信號ID:suzhouyuanzhuo),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梳理一下手頭的項目,看看還有哪些門檻、哪些關卡,阻礙了項目進度、拖慢了效率。
2020年11月,蘇州市姑蘇區數字經濟發展生態大會舉行。到2022年,姑蘇區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200億元,全區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達到30%以上,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年平均營收增速超過20%。
蘇州全新升級出臺大院大所合作政策,推出20項重點舉措。
追項目抓項目,就是抓有效投資。推動項目更快落地,把各項工作項目化,用抓項目的方式推動工作落地,展示著蘇州新年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效率。
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由“產業”競爭向“產業生態”競爭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蘇州工業門類齊全,有很好的產業生態基礎。與此同時,蘇州的納米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已經具備很好的基礎優勢、先發條件,招引催生一批“風向標”型的大項目、好項目,很有潛力。而要把這一潛力充分發掘出來,一靠“嗅覺”,二靠“定力”。
嗅覺即科學預判。2021年,蘇州立足數字化轉型升級這一戰略基點,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要有預判;蘇州制造接入蘇州智造的“模式”和“途徑”,要有預判;同時,對“能帶來高端產業、高附加值、高回報率”的項目,要有預判。
知道自己哪里“弱”、“強”在哪,則是定力。在招引項目的過程中,充分考慮項目間的關聯度和互補性,堅持“缺什么補什么”“什么短加什么”,拿出更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精準招商方案,爭取招引實施一批有利于建鏈、強鏈、延鏈、補鏈的項目。
“把有效投資緊緊抓在手里,千方百計招引大項目。”
項目數字聯結著城市發展的一個個敏感點,也是新一輪“加速跑”“奮力跳”的起點。把“可以勾畫”的目標真實展現出來,蘇州每一年都會有自己的考量,當然,也有不變量——
打基礎、立長遠;
吃苦干、拼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