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這一次,蘇州不出預料地再次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在國內一些地區疫情出現局部反彈、國家鼓勵就地過年的當口,蘇州第一時間出臺了“穩崗惠企十條”,為外地職工留蘇過年、全力保障企業用工搭建了堅實的政策框架。
無論是去年第一季度抗擊疫情、復工復產,還是如今的留蘇過年、穩崗惠企。蘇州,始終遵循一個字——快!
對蘇州而言,這一次又“快”在哪里?“快”字為何會融入城市發展的血液?其本身又意味著什么呢?
留蘇過年,積分加分
“要加30分!一開始我還不太相信。真是太貼心了。這30分對我們家來說非常非常重要。”李女士開心地說。
李女士是新蘇州人,當她在常熟市琴川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得知留在常熟過年可以獲得30個積分的入學加分時,高興壞了。
“常熟市新市民事務中心發布的新市民申請積分入學加分政策實施細則規定,在2021年常熟市新市民積分入學中,對每一位‘在常熟過節,春節不返鄉’的新市民申請人加分,分值為30分。”常熟市新市民事務中心積分科科長孫麗雅表示,申請人本人及2021年申請積分入學的子女均需在2021年1月25日至3月10日期間留在常熟才能加分。“如果申請人有多個子女申請積分入學的,多個子女都要留在常熟才行。”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此項加分無需申請的新市民提供材料。就以常熟市新市民服務管理平臺上的外來人口登記信息為準。只要符合要求,便給予加分。
在市區層面,根據蘇州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關于做好春節期間穩崗惠企送溫暖工作的若干指導意見》(簡稱“穩崗惠企十條”),2021年2月5日至2月26日期間留蘇工作的非蘇州戶籍在蘇企業職工,凡申請參加2021年蘇州市流動人口積分管理(含積分落戶、積分入醫、市區積分入學)給予加分,分值為15分。
還有哪些“大紅包”?
積分入學加分,只是蘇州把準老百姓切身利益之脈、“快”字當頭第一時間推出鼓勵留蘇過年策略的一小部分。
1月22日,蘇州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春節期間穩崗惠企送溫暖工作的若干指導意見》。
這份又被稱為“穩崗惠企十條”的指導意見從鼓勵外地職工留蘇過年、實施“留蘇優技”項目制培訓、激勵企業加大留人引人力度、全力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實施重點企業穩崗獎勵、加強人力資源供給、強化生產要素保障、積極做好企業服務、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和抓好春節期間安全生產等方面入手,為蘇州完整地構筑了一套鼓勵外地職工留蘇過年、全力保障企業用工并確保生產持續穩定的強健體系。
除了上文提到的積分加分外,“穩崗惠企十條”還有哪些亮點呢?
比如在支持外地職工留蘇過年上,蘇州會通過“蘇工惠”線上服務平臺發放1萬份新年禮包,向快遞員等群體贈送2000份“冬日暖心包”。
在春節長假期間,外地留蘇職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有關規定,可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包括虎丘、留園、藝圃、拙政園、環秀山莊、獅子林、怡園、耦園、網師園、滄浪亭、可園、天平山、植物園和動物園等14個園林景區和部分場館。也可以免費乘坐軌道交通1、2、3、4號線、有軌電車1、2號線以及市區常規公交線路等。
滄浪亭是蘇州春節期間可供外地留蘇職工免費參觀的14個景點和場館之一。
支持企業穩定生產是“穩崗惠企十條”的重中之重。為鼓勵企業春節期間正常生產經營,蘇州會對2021年一季度經稅務部門確認的工資薪金總額較2020年三季度增加的重點企業,按照增加額最高給予20%的獎勵,每家獎勵不超過30萬元。其中,市、縣兩級按照1:9分擔,市、區兩級按照3:7分擔。
同時,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成功推薦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并實現穩定就業的,分別給予1000元/人、1500元/人的職業介紹補貼。
根據“穩崗惠企十條”,蘇州還要對春節期間因增加產能有電力增容需求的企業,實施特快接電服務,節日期間欠費不停電,全力保障企業生產能力。
春節期間,12345企業服務熱線投訴渠道也將暢通無阻,以便及時受理企業用工、生產要素保障和疫情防控等諸多訴求。
······
除了“穩崗惠企十條”,張家港、昆山、常熟、吳江、相城等地區、板塊以及工會系統等行業也踴躍出臺了各自鼓勵留蘇過年的政策。
城市競爭,唯“快”不破
在疫情來勢洶洶的2020年2月2日,蘇州于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了疫情期間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蘇“惠”十條。蘇“惠”十條受到《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聯播》等中央級媒體的高度關注,外交部、商務部也紛紛為之點贊。
5天后的2月7日,蘇州又重磅出臺了穩外貿的“惠外”十二條。同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惠農”十條也應運而生。
彼時,全國各地各部門都選擇暫時“犧牲”經濟而全力抓防疫。盡管蘇州也不例外,但這里已在狠抓聯防聯控的同時“快”人一步部署復工復產的經濟復蘇大業。
此刻,正當其他城市開始著力投身冬春季疫情防控、鼓勵就地過年之際,蘇州又將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搶先布局企業用工和社會生產。
工業和制造業是蘇州競爭力的根本。
看似“溫吞水”性格的蘇州人為何辦事這么“急吼吼”?
蘇州以占全國0.09%的土地面積,2019年卻創造了全國2.1%的GDP、7.7%的進出口總額,以及全國第三的規上工業總產值。蘇州自古以來就是地狹人稠,缺乏自然資源。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精打細算、都要“快”人一步——土地必須精耕細作,絲織品必須反復打磨。
進入全球化的工業時代后,這個特征顯得格外鮮明。作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蘇州產品遼闊的銷售市場很大一部分是在海外,從事生產的勞動力來自全國各地,各項生產資料和能源取之于五湖四海甚至五洲四海。蘇州的繁榮與發達離不開一個和平、穩定和開放的外部經濟環境。資源缺乏往往成就了古往今來蘇州城市競爭力的長盛不衰,這座城市也因此徹底避免了“資源詛咒”。
蘇州最核心的競爭力莫過于城市“掌舵者”擁有高人一籌的敏感意識,一種無論取得什么樣的驕人成績都不會居功自傲、都不會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緊迫感。在這種“精神重壓”之下去永不懈怠地打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和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
敏感和緊迫感鑄就了憂患意識。因為憂患,因為意識到“折騰不起”,所以事事都要比其他城市“快”。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城市發展與競爭,亦然。
從去年第一季度快速打出復工復產組合拳,到今年召開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開年第一會”,再至如今出臺“穩崗惠企十條”。“快”,已經加入了蘇州人和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因序列”。
編輯:顧善聞
攝影 杭興微 龐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