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 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緊隨GDP榜單之后,2020年全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定,蘇州以全年3223.5億美元(同比增長1%)的進出口總量,列上海、深圳、北京之后,排全國第四。
單從“座次”看,似乎沒啥驚喜:2010~2020十年“中國外貿百強”,蘇州僅1次跌出前五(排第六);也不意外:體量占全國7%、江蘇50%的外貿盤子,不是說變就會變的。
但2020年又確實不尋常,不能想當然。
與蘇州“1%”的外貿年增幅相對應,還有三組數字——
2020年一季度,蘇州完成進出口633.2億美元,增幅“-15%”;
2020年上半年,蘇州實現進出口1440億美元,降幅逐月收窄;
2020年前十月,蘇州外貿進出口2609.8億美元,增長“0.3%”。
9個多月,蘇州完成了從“-15%”到“出水”再到“1%”的三連跳,而同一時間段,全球貿易縮水9.2%。有了“同期聲”、代入大語境,蘇州的這張外貿成績單足以讓人“眼前一亮”。
1%的含金量
開放是蘇州的底色,一場疫情,底色的“成色”得以盡顯。
2020年,中國的外貿進出口經歷了這樣一條曲線:一季度,增幅為-11.4%;前5個月,增幅為-4.7%;6月起連續7個月正增長;上半年實現增幅-3%,全年增幅1.9%。蘇州的外貿走勢與之大體接近,但波動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多,可控難度更大。
這其實也好理解。蘇州的外貿依存度高達126%,美國、歐盟進出口約占進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所以,無論是前期持續的中美經貿摩擦,還是當下世界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蘇州都是“第一受力點”。正面、剛性迎擊,幾乎沒有緩沖余地。加上疫情對蘇州外貿的“分段式”沖擊,影響程度更深。
第一階段先是“催單”,外貿企業生產經營被按下了暫停鍵,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行受阻,供給端產生短缺,而國外催單緊張;緊接著是“棄單”,隨著境外疫情的加速擴散蔓延,全球經濟遭遇危機的風險加大,外貿企業開始遭遇訂單交付延期、退單退貨率上升等問題,生產履約難變為獲取訂單難。
隨形勢而動,蘇州特殊年份的進出口,既要踩住外貿總盤的節奏,又要為全國外貿企穩貢獻動能。換句話說,在沖擊面更廣、受損害程度更大、影響更直接的情況下,蘇州必須在更短時間內、更有效率地對沖企穩,且不容出錯。
生機勃勃的太倉港是蘇州外貿欣欣向榮的標志之一。
依托2019年進出口額3191億美元的基礎盤,蘇州開始出手:首要“保生產”,千方百計守住經營;其次“強化產業鏈”,發揮60~70%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蘇州本地和國內自我垂直整合的優勢,確保上下游企業穩定,竭力爭取產業鏈核心環節不動不轉;再次“轉方式”,引導企業拓展線上業務,提前謀劃。
2020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55.4億美元,增長20%,其中一季度增幅163.3%;同一指標,上海達到202.3億美元,增長6.2%。總量上看,蘇州只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不具可比性,但論增幅,蘇州是上海的3倍多,尤其是首季強勢飚紅。為此,《人民日報》刊文“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6倍多”,追問資本持續看好的蘇州密碼。
華為“四總部”正式落地蘇州。
去年,蘇州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5701.8億元,占全市外貿總值的25.5%;“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口3.86億元,僅一季度服務貿易進出口額22.33億美元;全年有實際進出口記錄企業增加1515家——外貿新業態發展迅猛、外貿主體活力增強、貿易方式優化,在國家統計局總結的2020年進出口四大亮點中,蘇州占了三個。
堅持底線思維,扛住、頂住、穩住,應該說,蘇州統統做到了。
停不下腳
透視“1%”,關鍵在于找門路:蘇州外貿“負重出水”的奧秘何在?
我們都還記得,2020年2月2日,蘇州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疫情期間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蘇“惠”十條,這一政策受到各界廣泛歡迎,國務院領導在第一時間予以肯定。
而這一招,顯然“成效不錯”:受惠于扶持政策的中小企業有不少就是從事外貿的民營企業,2020年蘇州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3.6%,占全市外貿比重,在2019年提高2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次提升2.8個百分點。
蘇“惠”十條出臺后僅僅5天,蘇州又重磅推出穩外貿的“惠外”十二條。這一次,蘇州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鼓勵外資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推進貿易便利化等四個方面支持外貿企業的穩定發展。其中,蘇州對受疫情影響出現暫時性困難的外貿企業進行批量支持,一次拿出30億。
隨后,企業用工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和重點項目服務“三項機制”環環相扣、緊跟而上,政策集成、信息直達、融資減負、用工保障……
當3月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包括蘇州在內的中國工廠,“幾乎成了世界唯一能正常運轉的工廠”。因為成功控制住了疫情且復工復產有序,全球對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防疫物資,以及歐美國家因居家隔離而掀起的對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巨大需求,不斷強化著蘇州復工復產的成果。
成就“1%”,除了外部環境的變化,還有這座城市貫穿整年的“精氣神”。
出口退稅——國家稅務總局將企業出口退稅的申請辦理時限由10個工作日壓縮到8個。而在蘇州,一類企業的出口退稅本來就只要2天,2020年壓縮至一天半;對其他企業,則牢牢控制在5個工作日以內。不斷突破極限,說到底就是不停地跟自己較勁。
項目——這絕對算是蘇州2020年的關鍵詞。阿里巴巴“一基地和四中心”落地蘇州,蘇州與華為共同打造“一基地、四總部、六中心”,騰訊在蘇州建設“四大中心”,蘇州成為央行數字貨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城市。2020年,蘇州新開工項目2588個,比2019年增加了260個;新開工項目共完成投資1356億元,比2019年增長7.2%。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兩新”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分別比2019年增長35.0%和37.4%。
蘇州與騰訊強強合作,共同打造數字未來。
外資——2020年蘇州新設外資項目1256個,比2019年增長26.4%。新增注冊外資189.1億美元,同比增長66.8%。蘇州2020年實際使用外資55.4億美元,相比2019年增長20%。其中,新增總投資超億美元項目(含增資)112個,注冊外資120.9億美元,占蘇州全市引資增量的63.6%。就制造業來說,新設項目253個,新增注冊外資68.9億美元——新興產業項目數、注冊外資占比分別為73.1%和60.7%。
……
機會,永遠偏愛有準備的人——城市亦然。
做好自己的事
2020年不容易,對誰都一樣。
蘇州外貿今年怎么走?開放大市的“十四五”新局,怎么打開?
在很多人印象中,蘇州外貿進出口往往是置研發和銷售于海外,自身只從事加工制造掙個“辛苦錢”。疫情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
蘇州歷經多年強勢打造的完備產業鏈提供了這座城市70%產業零部件本地與國內自我垂直整合的能力。也就是說僅僅從外貿領域看,蘇州產業已具備了一定的進口替代能力。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的內循環,對于穩定出口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疫情也讓蘇州意識到,產業升級已經刻不容緩。比如蘇州占據優勢的電子、化工以及汽車等產業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然高度依賴從西方國家進口。當后者因疫情擴散而于2020年春夏之際紛紛關閉工廠后,蘇州一些產業幾乎立刻遭受了“盛夏時的風雪”。
此外,已持續2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對于蘇州的影響入深入里。進入2021年后,盡管在可預見的將來貿易沖突進一步升級的概率不大,但中美貿易形勢也很難回到2018年之前的狀態。
中美貿易摩擦深刻改變了全球貿易生態。
局面打不打得開,關鍵自身硬不硬。新年剛剛過去一個多月里,蘇州動作不小——
開年第一會,蘇州聚焦數字經濟。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1.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這些企業中有相當部分從事外貿活動。如果改造和轉型順利完成,必將大大提高蘇州出口的含金量和不可替代性。
1月31日,蘇州召開全市氫能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會。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2020年賽迪氫能城市百強榜”中,蘇州目前已名列全國第2位。大會期間,共有28項氫能項目完成簽約。在氫能領域捷足先登,意味著蘇州已經瞄準了未來能源產業的戰略制高點。
氫能產業,是“無限能源”的基礎。
堅定制造業升級決心——2020年,蘇州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488.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9.7%,比2019年提高1.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99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3.0%,比2019年提高1.6個百分點。可見,蘇州出口的基礎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堅持出口多元化路線——2020年,蘇州對東盟、韓國、日本等市場出口額分別增長8.0%、3.7%和2.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額占比已提升至21.6%。
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成功,出口多元化務必完成。其實,除了“最強地級市”的頭銜,蘇州還是一座讓人放心的城市,永遠不聲不響埋頭做事,總能不浮不躁說到做到。
這是小家碧玉背后的蘇州,也是蘇州骨子里的味道。
編輯:顧善聞
攝影:濮建明 王亭川 計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