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新媒體,早已不是什么“新”概念。
但“心媒體”,如果不用“心”去理解,顯然會不得要領。
如果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僅僅止步于一個“新”,沒有靈魂沒有“心”,會怎樣?
往輕了說——謠言、低俗文化和負能量會逐漸“帶偏”青少年。如果我們對亞文化不聞不問甚至嫌棄,只會拉長青少年和主流文化距離。
往重了說——輿論陣地的失守,事關國家的安全和長治久安。
近日,數十位高校專家學者、互聯網企業負責人以及新媒體平臺管理者應圓桌思享匯之邀,相聚蘇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大咖們就如何把蘇州團市委新媒體中心建設成屬于蘇州青少年的團屬“心媒體”中心以及怎樣更好地開展針對青少年的網絡宣傳工作,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團團”來啦
先來看一組與會嘉賓、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顧一舟和他的團隊制作的時間線。后者把近幾十年青少年和主流的關系分成三個階段。
1990年代——主角是80后。80后會和他們的父母去爭奪電視機的遙控器。
2000年代——主角是90后。90后不搶電視遙控器了。他們讓父母去看,自己門一關,玩電腦或手機。
2010年代——主角是00后。電視還在那。但00后和他們很多80后父母大多不看電視,都在玩各自的手機和電腦。
這根時間線略顯“殘酷”。因為在當下這個高度信息化、碎片化和自主化的網絡時代,想有效引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和社會輿論,的確充滿著挑戰——不僅要用心,還要用“準”心,用“對”心。
蔣妍為嘉賓們介紹了可愛的“團團”。
對共青團而言,迎難而上從來都是沒有一絲猶豫的。
“今天一來,大家就看到我們主背景是一個非常青春洋溢的卡通形象‘團團’。她是團中央一直以來在面對青少年的網絡文化產品中所使用的形象。”
在場嘉賓都將目光聚焦到蘇州團市委副書記蔣妍所說的活動背景板上。一個開心活潑圓滾滾的“團團”,“惹”得大家紛紛會心一笑。
“團團”的橫空出世,彰顯了團中央和各級團組織,通過新媒體做好青少年工作的堅定決心和靈活思路。共青團正在積極探索如何用更加接地氣的方式把為黨育人、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宏大主旨,與有“互聯網原住民”之稱的新時代、特別是90后、00后網民的思想需求結合起來。這種思路和探索將深刻影響中國互聯網版圖的演變。
“心媒體”的靈魂依然是主流文化
不同以往,本期“圓桌思享匯”因聚焦網絡與青年話題,所以吸引了多位上海的業內專家參與熱議。
陳宏森堅信只有優質內容才能吸引青少年。
“建設新媒體,內容為王是最基本的原則。要盡可能提供優質的內容,以優質的內容吸引青少年。青少年被多多吸引,新媒體建設才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學院院長助理、《青年研究》主編劉宏森說。
其實每個時代的傳播都是內容為王。只是傳播的形式隨著技術和人們心理的改變而顯得大不相同。每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都會有、也一定會有“小叛逆”,這就是所謂的“破圈”。然而這里的“破”,也只是一種可控的“破”,一種恰到好處的調劑。
羅紹恩說,優秀傳統文化和流量可精準嫁接。
“喜馬拉雅做了一檔節目叫做《我把國寶說給你聽》。我們找了各個省的博物館,同時我們請的明星雖不是張國立,但都是來自當地的網紅達人,他們的微博和微信的粉絲量都很大,喜馬拉雅上的流量也不小。后來我們發現效果特別好。因為年輕人喜歡你,通過他們了解到了國寶的文化和價值觀的故事。”蘇州喜馬拉雅總經理羅紹恩相當自豪。
柴倩充分認同主流文化是影響青少年的核心力量這一觀點。
“主流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仍然是最主要的。典型的莫過于網上一些像人民日報、中央臺新聞發布的表現家國情懷,人間正道的正能量文字和視頻,點贊量非常高。”抖音蘇州團委副書記、政務合作總監柴倩也認為“新媒體”的靈魂依然是主流文化和正能量。
登堂入室的小眾文化
如今網絡傳播平臺日新月異,一些看似平常的視頻,往往動輒沖上幾千萬的“贊”。那么幾千萬“贊“的背后,是一種怎樣的邏輯呢?網絡空間的興奮點在哪?槽點又在哪?
就興奮點而言,從近兩年發布的大數據看,由于青少年受制于社會閱歷,他們總體會偏向于游戲、動漫、萌寵,漢服、二次元等娛樂性較強的話題。
談到漢服,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數字產品創意融媒中心記者趙俊聰在思享匯現場為嘉賓播放了一部去年10月由蘇州日報新媒體“唐播虎”于虎丘主辦的第二屆江南漢文化藝術節視頻。在原創古風歌曲《關山酒》的襯托下,由漢服T臺秀、傳統禮儀展示、兵擊表演等組成的漢族文化短視頻十分引人入勝。
“我們現在做的漢文化,其實最早十分小眾。后來通過團市委以及B站發展起來,之后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去。我是七、八年前接觸這個圈子的。當時穿漢服上街,可能還會被認為是‘另類’。但是因為熱愛所以堅持不懈。如今漢服及其所復興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歡迎,特別被年輕人追逐,掀起熱潮。”趙俊聰說。
趙俊聰見證了“漢服熱”的萌芽與崛起。
青少年本身處于叛逆期且缺乏社會經驗,他們對傳統規矩、教育方法和較為權威的事物槽點特別多。那些偏大人化的文化,青少年是有一種明顯的抗拒和輕視心理的。
青少年非常熱衷于嘗試小眾文化,這符合這個年齡段追求個性的心理訴求。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即使是小眾文化也多具有正能量。
“今天的青年是顏值主義者。他們追求顏值。不光是要好用,也要好看。所以內容要可愛,要高顏值。”除了萌化以外,劉宏森還特別強調了“高顏值”內容對吸引青年的特別意義。
的確,不管是丁真,在雪地里騎馬的西藏女縣長,還是最近大火的《唐宮夜宴》,核心都是美,都是真誠,都是顏值。
所以說,千萬別歧視“外貌協會的會員”,否則很多青少年真的會離你而去。
抓大放小,主動作為
蘇州相城團區委宣傳條線干部張鐿玟是一名基層的團干部,在宣傳條線上工作兩年了。
通過B站、抖音上的視頻可以明顯感覺到,青年之所以喜歡一種文化,是因為他們覺得這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可以通過自己的互動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自己的二次創作,進而獲得一種成就感。
“抗擊疫情剛開始,我們在公眾號上發布了一些關于青年擔當的文章。這引起了青年的共鳴。他們紛紛留言,閱讀量特別高。我們今年還就相城區建區20周年發起討論,收到了很多青年的投稿。”吸取了先前宣傳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張鐿玟表示,選題必須要“get”到青年感興趣的點,在萬眾矚目的大事件上要主動作為。
張鐿玟認為,基層網絡宣傳工作必須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改進。
在抓住重點并提高傳播靈活性上,蘇州大學融媒體發展研究院院長陳一“舉賢不避親”。
“如今蘇州大學團委做一個專題片,已經不是想當然或閉門造車。他們選擇通過街采的方式生動地將內容和主題呈現給用戶。”陳一認為蘇大團委的同學們已經在實踐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的理念。
陳一對蘇州大學團委的新媒體素養表示肯定。
唐昱霄是微信公眾號“青春上海”的編輯。在圓桌思享匯上,他和在座嘉賓分享了上海共青團《青春上海》制作爆款產品的思路。
“我們總結的三個要點分別是緊跟社會熱點、傳播正能量和建立優質偶像。然后重點推廣。這樣才能深入不同圈層并拉近與青年的距離。”
比如在建立優質偶像方面,去年五四青年節時《青春上海》首次在B站進行了直播,而且一口氣進行了5次。其中的重頭戲是邀請到了張文宏教授來到直播現場和青少年交流,這使得整場直播巔峰熱度達到了近170萬,拿下了B站小時總榜第一。張文宏教授在直播中所說的“90后更加無畏”,“年輕人如果‘熊’,國家就沒有希望了”等金句都登上了微博熱搜,并且被《人民日報》等央媒重點報道。
團市委,在行動
就蘇州而言,團組織正立足三個“心”展開行動。
用心引領青少年——積極利用團屬新媒體,包括本市層面的微博、微信并在抖音開設公眾號。市里和各個區縣共六、七十家直屬團組織,以及高校都有自己的“兩微一端”。在形成矩陣的基礎上,開發主題鮮明、形式新穎、風格時尚的網絡文化產品。
真心凝聚青少年——積極凝聚一批青年網民、網絡人才、網絡名人,匯聚一群網絡媒體、自媒體、互聯網企業、學術團體以及個人,發揮集體才智和作用,共同策劃、創作、傳播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弘揚正能量的網絡化產品。
貼心服務青少年——借助共青團強大的線下組織力量,通過線上產品的引領和平臺的嫁接,收集青少年的需求。進而延伸到線下的服務,攜手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網絡生態圈。
方芳相信在網絡上,只要心態年輕,就是青年。
“在網絡時代,青少年是一個虛化的定義。我覺得只要心態年輕,那就是一個青年,就是我們共青團的服務對象。我們就要把共青團的聲音傳播到他的身邊。”團市委副書記(主持工作)方芳“不以年齡論青年”。
蘇州“心媒體”,已呼之欲出。青少年們,Are You Re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