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璽 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有人說蘇州的成功在于“用古典園林的精巧,布局出現代經濟的版圖;用雙面刺繡的絕活,實現了東方與西方的對接”。而這方面最典型的,當屬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
過去五年,蘇州工業園區以充滿創新活力的姿態奔跑,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產業創新力、文化軟實力,創下了國家級經開區考評“五連冠”、每平方公里GDP產出10.5億元的驕人成績!
下一個五年,蘇州工業園區要怎么干?
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繪就了蘇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宏圖:展望2035年,蘇州要高水平建設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建成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強調,蘇州工業園區要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一流自貿試驗區和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
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蘇州園區。
打造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關系到高科技園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深入貫徹落實市黨代會精神,積極謀劃園區未來發展,10月16日,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召開城市建設和管理大會,對建設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進行動員和部署。
如何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呢?
就是要進一步聚焦城市,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滬蘇同城化。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完善科創策源、現代服務、品質消費、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做強中心硬核,使產業更有“厚度”、民生更有“溫度”、城市更有“品位”、生活更有“品質”。
爭就要爭第一,干就要干最好!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立足高原、永攀高峰,凸顯了園區的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
產業更有“厚度”
開發建設27年來,園區高質量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優異成績——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00億元。上繳稅收8000多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1.2萬億美元。建成各類房產建筑面積1.2億平方米。每平方公里GDP產出10.5億元,萬元GDP能耗0.236噸標煤,R&D(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77%——中國2020年R&D經費投入與GDP之比為2.4%。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五連冠,在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智能制造助力園區產業升級。
毫無疑問,園區已牢牢夯實了產業再攀新高的創新基石。
未來,園區應在今年將達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上再接再厲,進一步大力發展以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后者在占全區規上工業產值72.4%的現有規模上繼續擴大的同時,著重提升高技術產業集群的內涵、質量、厚度和產業鏈的完整性。
民生更有“溫度”
人民群眾的感受度,是城市建設好壞最根本的衡量標尺。
建設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園區各街道要立足不同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揚長補短,錯位發展、比學趕超。
婁葑街道——要大力開展城市更新綜合試驗,加快城市功能和品質提升。爭當富民增收、社會治理示范標桿,成為彰顯蘇州城市新中心形象的最美西大門和品質宜居地;
斜塘街道——要全力打造園區產城融合創新承載地、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善治地和面向未來的江南生態秀美宜居地;
唯亭街道——要積極探索基層治理“唯亭路徑”,打造北部城市副中心、基層治理新窗口、和諧美麗新高地;
勝浦街道——要對標“雙一流、新中心”建設,服務產業發展、優化城市環境、筑牢民生基礎,為園區東部新城崛起保駕護航。
······
幸福的民生是園區軟實力的基石所在。
園區還要進一步扎實推進教育、衛生、養老、文化等領域民生實事工程,從“關鍵小事”入手,提升家門口的“幸福感”。與經濟奇跡相伴的,將是碧澄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清新的空氣和朝氣蓬勃的積極向上精神。
打造“來了就不想走”宜居宜業環境,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居民,全方位營造舒適生活、極致服務和品質體驗。這樣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向往園區、來到園區、留在園區、喜歡園區并宣傳園區。這樣的民生,才格外暖意盎然。
城市更有“品味”
讓城市更有“品位”,用大白話說,就是讓我們生活的園區更有“范兒”。如何才能更有“范兒”?那就得緊扣“新中心”,來一次城市規劃的大升級。
園區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蘇州特色和園區品質,高水平編制新一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認真落實“多規合一”改革要求,從而優化“一核兩軸三心四片”的城市空間布局:
一核——金雞湖商務主核;
兩軸——東西向開放商務軸、南北向科技創新軸;
三心——月亮灣副中心、城鐵副中心、國際商務副中心;
四片——金雞湖商務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
······
打造一流的生態環境,是園區矢志不渝的目標。
建設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讓城市更有“品位”,園區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和城市安全這四條底線。用好寶貴的增量空間資源,千方百計盤活存量空間資源,增強對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
生活更有“品質”
高質量的城市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居民的生活更有“品質”,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強化高層次功能、放大個性化功能并補齊缺失性功能,就成為了園區打造蘇州城市新中心的必由之路。
園區要加快推動自貿商務中心、蘇州東站和市民服務中心等地標項目建設。加快實施金雞湖隧道、獨墅湖第二通道、陽澄湖第三通道、312國道蘇州東段改擴建、中環南線、星港街北延和勝浦大橋改建,以及軌交6、7、8號、S1號線園區段等重大交通工程。高標準建設運營企業總部基地、現代服務業產業園、金光科技產業園、上市企業產業園以及中新生物技術創新島等重大產業載體,不斷提升園區發展能級。
充滿無限“霞”想的園區“摩登”生活。
對于綠化景觀提升工程、金雞湖環境綜合提升工程,以及四大門戶提升改造工程和美麗街區創建工程,園區要不折不扣精心組織實施。金雞湖、獨墅湖、星湖街與現代大道等重點區域,則要持續提升其綠化、亮化和美化水平。讓每棟建筑、每個街景、每個公建、每個居住小區都注重人情味、體現高顏值、充滿親近感、洋溢文化味。
加大消費服務場景開發力度,是園區豐富商業業態、街區形態和消費生態的重要措施。一個更有“品質”的園區未來生活,離不開“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全時段產業鏈的精心打造和完善。園區應鎖定這條產業鏈的構筑路徑,全力匯聚傳統消費經典品牌與新型消費時尚品牌,促進辦公空間、消費空間、城市公共空間和旅游景區的功能疊加,真正做到1+1>2。
······
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是系統謀劃和匠心營造的融合,更是各級干部眼界、能力和水平的集大成者。決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打造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關乎全局、長遠和民生。這項宏偉的建設工程,全力拼搏一干就得好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我們一定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擼起袖子奮戰個3~5年。同時我們還堅信,當多年后“新中心”從“十四五”末更高質量發展的園區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時,不僅是園區居民,屆時所有蘇州人,都會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