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軒 / 圓桌觀察員
蘇州吳中,動作頻頻。
6月,赴京招商攬獲800多億“大單”;7月,成立投資促進中心和科技招商中心;8月,繼推出培育科技企業“甪端計劃”后,啟動實施上市企業“金苗計劃”;9月,召開太湖生態島建設推進會;10月,就在上周,召開“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大會,今天又將在太湖之畔舉行“筑夢吳中、志啟未來”金秋經貿洽談會。
這一系列動作“蹄疾而步穩”,圍繞的是兩個詞:產業強區、創新引領,這也是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勾畫的吳中藍圖。
在產業強區的發展進程中,如果說,招商引資是“前道工序”,太湖生態島建設是“筑巢引鳳”,那么“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則是統籌空間資源布局、有效承接招商成果、加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激發區域內生動能的“創新之舉”。那么,這個“關鍵一招”,將為最美吳中謀劃多大一個局?
壹
鋪展開吳中地圖,東西之狹長超80公里,南北之逼仄最短處不到10公里,從東到西,分別接壤昆山、園區、吳江、姑蘇、高新區,擁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和近一半太湖岸線,挾太湖而望湖州、宜興……如此之板塊形狀和區域特點,堪稱蘇州十個板塊之最。
從內部看,吳中既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太湖旅游區,又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古村,還有與街道建制并存的省級高新區……形態各異,錯落分布,雖有移步換景之效、風景多樣之美,但對于土地的成片開發、資源的統籌利用、產業的集聚發展、管理的均衡優質,等等,都有著較大的制約作用,造成了長期以來吳中制造業相對零散、服務業不夠集聚、資源利用率不高,甚至內部低質競爭造成資源浪費等問題。
以旅游業發展為例,吳中文旅資源豐富,非遺門類齊全,全區擁有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5個,太湖國家名勝區6個,可以說是旅游富區,但遠遠稱不上旅游強區,全年旅游門票收入與投入差距較大。豐沛的山水資源留不住高端客源,原因之一就是管理不統一,全區景區景點的開發運營,既有區級層面國資直管,又有鎮街屬地管理,還有村級公司管理。如此多頭開發運營和管理,旅游的品質自然難以保證,極大地制約了吳中旅游做大做強。
一個字——“散”,束縛著吳中,也制約著吳中的高質量發展。
貳
情況必須變,也正在變。
新一屆吳中區委結合實際,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與大健康以及工業互聯網、檢驗檢測和文化旅游“3+3”產業發展方向,提出“特色集聚、做大做強”的產業發展思路,按照這一思路,創新實施吳中“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
東部——做大做強開發區,將甪直鎮、長橋街道并入開發區,形成1鎮6街道組團,大力發展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
中部——融合發展高新區,將省級高新區移至木瀆、胥口、臨湖,致力發展創新型經濟;
西部——做優做美度假區,將同屬太湖度假屬性的東山鎮納入度假區板塊,形成3鎮1街道組團,實現環太湖旅游度假的一體發展,全力發展旅游服務業。
觀察人士認為,改革成型后的吳中“三區三片”,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產業分布“散”的特征,在產業發展上實現集聚發展、差異發展和特色發展。
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將以獨墅湖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區為拓展,長橋、城南為城市經濟承載區,吳中太湖新城則布局未來產業及產城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致力打造吳中經濟重要增長極和現代產業高地。新組建的吳中高新區將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為龍頭,建設高端醫藥城,推動產教研學用一體化,打造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將以太湖生態島建設為重點,布局生態、科技、數字、創意新經濟和文化旅游產業,以打造“環太湖1號公路”為牽引,整合環太湖旅游要素資源,打造世界知名的環太湖旅游勝地和旅游目的地。
“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既是片區發展戰略的調整,更是產業發展布局的重構。通過改革,推動發展區域進一步優化,發展資源進一步統籌,發展力量進一步整合,發展目標進一步聚焦,真正構建起“東部開發區、中部高新區、西部度假區”的吳中發展新格局,全力鋪展出“產業強區、創新引領、擁抱太湖”的吳中戰略新圖景。
叁
改,只是第一步,關鍵在于推進改革措施的落地、落實、落細。
“完善功能分區,發展特色產業;明確主體責任,統分結合管理;管理重心下沉,夯實基層基礎;激發內部活力,促進均衡發展。”這是吳中 “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的三大總體原則,由此可見,明晰功能區與所轄板塊的關系,是這次功能區改革的核心。
改革明確:功能區主抓經濟發展,鎮、街道負責社會治理,功能區與轄區鎮、街道既有分工側重,又有協同配合,積極構建以功能區為龍頭引領、鎮、街道空間資源要素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吳中區委書記丁立新在改革大會上表示,這次改革雖然不觸及大范圍的行政區劃調整,但必將是一次涉及吳中根本、關乎發展長遠的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
改革到位后,吳中三大功能板塊將當好經濟工作的一線指揮者、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者、企業親商服務的落實者、屬地管理責任的承擔者,進一步細化發展目標、產業選擇、主攻方向,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管理高效、競相發展”的格局。各鎮、街道則將按照管理體制優化調整要求,進一步推動管理重心下沉,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履行好轄區內行政管理、社會管理、城市管理等職能,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這次改革還體現了鮮明的民生導向。以“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為引領的吳中綜合改革正全面展開,吳中教育一體化改革已在教師節大會上部署開展,全區中小學統一實行區管,教育資源由區級統籌,打造吳中教育優質品牌。以區級統管為主要方向的吳中醫藥衛生事業改革也正緊鑼密鼓地籌劃中,功能區改革將加速推動轄區民生事業實現優質均衡,拉動全區民生事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改革意味是對過往慣性思維的突破,改革也必將煥發新的活力與風貌。當前,吳中各級各部門正主動順應體制機制優化調整的相關要求,轉變思想觀念,加快工作磨合,扎實做好職能梳理、職責履行、機制運行、考核管理等工作,為吳中“產業強區、創新引領”盡職履責。
一子落則全盤活。
“三區三片”功能區改革將煥發出怎樣的吳中動能、吳中活力?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