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智慧
老百姓理解的蘇州品牌,可能更多是一些終端工業產品的品牌。我覺得“蘇州制造”要想真正能夠在全國打響自己,還是要有越來越多的這種具體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蘇州本土自主品牌的東西讓別人知道,那么才能夠全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
關于蘇州制造,我想的確應該是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大制造”的概念,不能僅僅理解為工業品這么一個概念。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跟蘇州文化也好,跟江南文化也好,結合更緊的倒不是現代工業制成品,而是我們傳統的那些手工藝品和相關的一些產品,而不是我們常說的大宗商品,比如金龍汽車,這里邊有多少蘇州的東西,有多少蘇州文化的注入,我看基本沒有。
就江南文化如何賦能蘇州品牌建設,我想談幾個觀點。
第一,要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目前我們現在的思考,可能更多的是從黨委政府的角度來談問題的。我覺得文化賦能制造,主角應該是企業,我們千萬不能在這個問題上搞錯了。包括創新型城市、創新型建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主體應該是政府,但實際上,主體應該是市場。對于政府作用的發揮,過去的做法是扶持某一個企業就給它很多資源,我覺得這種方法是不公平的,更多應該采用建立共享平臺、實施這種普惠政策的方式。
第二,要注重教育的非功利性。我們的工業生產講究產業的、產品的標準化,我們在教育上面也是講究標準化,沒有個性化的。我覺得,我們在教育上面也應該提倡非標準化的東西。
第三,要注重多元文化的營造。假如文化不夠多元,那么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因為文化是非常講究融合的,文化是要碰撞的,文化是要“雜交”的,單一文化的走向必然是衰亡。
第四,要注重區域法制環境的營造,包括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要讓蘇州真正成為“創業者樂園、創新者天堂”。
第五,要注重開放發展。蘇州是全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典型,改革開放以后,蘇州能有這么大的發展,很重要的是我們抓住了開放的機遇。同樣,文化也不能封閉,要抱著開放的態度去發展。現在文化和工業的結合,它更多可能是跟工藝的結合,和大工業化恰恰是相悖的。
第六,要注重久久為功。老百姓理解的蘇州品牌,可能更多是一些終端工業產品的品牌。我覺得“蘇州制造”要想真正能夠在全國打響自己,還是要有越來越多的這種具體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蘇州本土自主品牌的東西讓別人知道,那么才能夠全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一些品牌就算在蘇州搞得再好,那也不是蘇州的。
★作者系蘇州市軌道交通公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