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蘇州生態環境質量好不好,誰說了算?一個是技術標準。從水環境質量、空氣質量、聲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讓數據“說話”,告訴你蘇州生態環境質量到底如何。一個是蘇州老百姓的主觀感受。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還有一個標準,就是濕地狀況如何。10年來,蘇州地區發現的鳥種數量增加了100種,濕地公園的鳥種數量增加了40%。而濕地野生鳥類多樣性正是國際公認的評估濕地生態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
“東吳觀潮·三人談”是《思想+》理論月刊新創設的欄目,旨在通過邀請某個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從不同的維度探討前沿熱點話題。“‘美麗蘇州’升級,生態濕地要當生力軍”,就是這樣的話題。在特別重視生物多樣性、著力求解碳中和路徑的今天,蘇州有條件也有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世界著名濕地城市,讓“美麗蘇州”升級。
管理者說 濕地保護要做好三篇文章
□馮育青 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生態學博士
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長江大保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太湖生態保護重大戰略的關鍵舉措。當前,面對加快推進“美麗蘇州”建設的新機遇,蘇州如何將濕地保護融入城市發展,構筑綠色生態保護屏障;如何發揮產業優勢,運用先進技術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宣傳引導,讓社會大眾切身感受生態濕地帶來的福利,形成良好氛圍,亟須著重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保護管理的文章,筑牢生態基底。堅持科學規劃引領,按照“多規合一”總體要求,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國土空間規劃。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長江、太湖、陽澄湖等重點區域的濕地資源保護管理,編制重要濕地管理計劃和預警應急預案,建設濕地智慧感知系統。推進濕地名錄管理,實行濕地面積總量控制,強化濕地資源監督管理,嚴格濕地用途管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
做好生態技術的文章,助推綠色發展。充分運用“蘇州智造”的技術優勢和創新平臺,給濕地保護插上技術的翅膀,引進先進濕地保護理念和濕地修復技術,采用自然的解決方案開展生態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試點,促進農田生態環境改善,探索開展人工濕地實踐,在工業尾水提標、城鎮河道治理等領域推廣應用,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棲息地修復,利用復層圍堰、生態浮島、多塘復合等技術,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
做好和諧共生的文章,打造綠意空間。堅持“濕地開發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理念,發揮不同類型濕地的生態、旅游功能,開發濕地特色旅游路線和產品,開展濕地旅游宣傳。建設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場所,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志愿者制度及志愿者服務體系,組織公眾積極參與濕地保護活動,提升市民群眾濕地保護意識。創新濕地科普教育模式,開展“我為濕地做件事”主題活動,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更多“美麗蘇州”保護成果惠及百姓。
研究者說 保護濕地生靈與自然和諧相處
□朱玉芳 蘇州大學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
蘇州是典型的水網城市,更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濕地資源豐富。濕地既是重要的資源,又是獨特的生態系統,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功能,這依賴于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讓“美麗蘇州”升級,從生物多樣性的維度審視,就是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圍繞這個目標發力。
首先要擴大濕地保護類型,提高濕地生物保護的全面性。《濕地公約》《中國濕地保護計劃》中,濕地的定義涵蓋面廣: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咸水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蘇州濕地保護可進一步擴大大量潛在濕地生境,如人工的、暫時性的、靜水的河流、大小池塘、溝渠等濕地的保護,讓產卵于臨時性水坑、水渠中的飾紋姬蛙、棲息于陽澄湖畔溝渠中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虎紋蛙生息繁衍。同時,關注農田水利工程的合理改造,建造斜坡、泥質的灌溉系統,以符合濕地動物的生存與繁殖需求,提高濕地生物保護的全面性。
其次要拓展濕地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范疇,增加濕地保護成效評估指標。基于濕地的廣義范疇,在監測蘇州濕地公園與河流濕地的鳥類、功能微生物、環太湖與環陽澄湖及長江蘇州段的兩棲類、濕地爬行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區域和監測類群(包括濕地植物、水生昆蟲等),并對具有濕地功能的水稻田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讓其真正成為中華圓田螺、蜓科幼蟲、兩棲類、鳥類等的棲息地,成為陽澄湖畔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虎紋蛙的快樂家園。蘇州濕地保護成效亦在鳥類多樣性重要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其他敏感植物、敏感動物如兩棲類動物的多樣性指標。因兩棲類的生活史過程是重要的生物環境指示劑,可為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和修復的決策提供參考。
再者要進一步控制農用化學品使用,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是重要的生存地,為各種水生無脊椎動物(如水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螺蚌、節肢動物蝦蟹、水生昆蟲等)、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如龜鱉和鳥類提供了天然的棲息與繁殖地。水生植物與微生物共存,又是“天然的污水處理廠”。農用化學品流入水體后嚴重影響各種水生生物的生存,如繁殖依賴于良好水環境的兩棲動物蛙,是目前蘇州難見其影的原因之一。進一步引導農民最大限度使用低毒高效的農藥,亦可在經濟作物區、養殖區與濕地間建立生態緩沖區,或在國家重點濕地生物保護區實施政府生態補償機制。
此外,要嚴格管控外來生態入侵物種,維持蘇州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穩定。生態入侵種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種群蔓延會導致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加快評估外來物種對蘇州濕地生物多樣性潛在的生態風險,采取有效的物理、生物防治方法消除其對蘇州本地濕地物種的影響。
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呼吁廣大市民不隨意丟棄或放生野生物種,如巴西龜等,以維持蘇州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
建設者說 用好NbS人工濕地技術
□張 瑛 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人工濕地(NbS)具有地點可選擇、功能多樣化、綜合效益高等多重優勢,建議加大推廣應用力度,為蘇州打造世界著名濕地城市增添生態內涵。
我們所說的人工濕地,是一種典型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它有別于天然濕地或景觀濕地,后者無法應對污水的持續排入。
14年間,我們企業在蘇州建成了近30個人工濕地,應對農村生活污水、污水廠尾水、黑臭水體、農村面源等,發揮了多功能效益。譬如太湖生態島消夏灣濕地,既治理了面源污染,又給百姓增添了雨水花園,提升了當地農業產品質量。如今,消夏灣濕地成了百姓和游客的網紅打卡地。又如昆山周市珠涇中心河,不僅使久治不愈的黑臭水體穩定提升至優于地表III類水,還提高了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一條生態的、生命的河流。
在自然資源有限、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的蘇州,有必要結合城鄉規劃,大力推廣人工濕地技術。這不失為一項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碳匯的有效舉措,為蘇州打造世界著名濕地城市增添生態內涵。
NbS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建議提高人工濕地建設質量,打響蘇州綠色發展濕地品牌。
人工濕地每天需要持續凈化污水,它不是簡單地挖個塘、種點草,而是一項需要模型化計算、精細化設計、因地化施工、智慧化管理的生態工程。基于此,我們必須走出人工濕地建設偏于市政化、景觀化(即追求“顏值”)的傾向,轉而追求內在的、項目全生命周期(即注重生態“氣質”)的方向。
人工濕地技術在歐美國家已相當成熟,具有完備的標準規范體系、多樣化的濕地技術類型,譬如垂直潛流濕地、曝氣濕地、污泥濕地等等。這些技術已經在蘇州本土化創新和應用。比如位于長江邊望虞河畔的常熟新材料產業園污水廠尾水提標濕地,采用德國垂直潛流濕地技術,每天處理4000噸污水,已穩定運行8年,突破了此類濕地國內普遍存在的2至3年就堵塞、處理效率降低等致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