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明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鄉村振興,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再次凸顯了鄉村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蘇州高標準定位農業農村現代化,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不斷壯大集體經濟,2021年,全市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127萬元,強大的集體經濟為蘇州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牢靠的基礎。目前,站在鄉村發展高臺階上的蘇州要進一步高質量推動產業振興,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就需要有精細化的發展思維——
要挖深挖細促進產業融合。農業作為國之大者,糧食安全始終不能動搖,但如何發展產業,實現經濟增收,是擺在鄉村振興面前的突出問題。夯實一產、發展二產、提升三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經濟躍升的普遍共識,蘇州亦然。近年來,蘇州90%以上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90%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流轉,流轉土地中有90%以上流轉到村集體,鄉村土地的流轉集中和適度規模化為統一規劃產業融合提供了良好條件;“三高一美”建設效果明顯,特色田園鄉村、田園小綜合體、特色小鎮、共享農莊(民宿)等產業項目平臺也得到了充分發展,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載體。張家港永聯村、吳中區旺山村、吳江絲綢小鎮等都是產業融合相對成功的案例,其注重通過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實現農業與產品加工、文旅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閉環,大大提高了農業的附加價值。但我們也要看到,在廣大鄉村集中規劃的產業融合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一產基礎性投資驅動成效較大,二產三產建設環節點綴化傾向,農業多種產業功能的拓展、鄉村多元文化的挖掘與價值運用等方面仍具有廣闊的開發空間,實現三產高效融合需要做精做細。
要精準統籌產業發展共同體建設。鄉村產業發展不是單維度的發力,而是在政府指導下鄉村建設的整體聯動,其中的重點便是利益攸關方。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集體還是村民,經濟增長、做大蛋糕,都是鄉村產業發展的目標。但考量各方面的局部和細節利益,在規劃中兼顧公平,在實踐中修正分配,實現發展紅利的共享,方能真正凝聚推動產業發展的共識。人是鄉村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蘇州通過實施“一村兩樓宇”、村企聯建產業項目等形式,消除經濟相對薄弱村的階段目標基本實現,鄉村公共服務能力和鄉村凝聚力得到提高。但也應該看到,當前,蘇州鄉村產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迫切需要突破傳統“有”的意識框架,積極向“好”的理念進軍,有效做好鄉村教育、衛生等高質量公共資源精準配套服務,吸引廣大青年返鄉回流創業,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的空心化問題,不斷彌合城鄉差距,匯聚鄉村產業發展后勁,形成政、企、村、民和諧穩定高效的產業發展利益共同體。在發展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合作社、種養大戶常規項目基礎上,還要有序推動蘇式鄉村作坊、江南風味家庭工場等民生項目建設,也要大力發展連接鄉村冷鏈物流、農副產品直播帶貨等產業互動項目發展,滿足鄉村發展多元化需求,多角度多層次凝聚發展合力。
要系統推進產業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鄉村的綠水青山不會自動轉變為金山銀山,實現二者的結合,鄉村產業綠色發展是其必然路徑。綠色發展,就是鄉村產業發展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堅定走山常綠、水常清的生態之路;就是要堅守鄉村農產品的綠色有機無公害,堅決確保入口食品安全關;就是要努力運用大數據實現鄉村旅游的合理管控,堅持打造休閑“享慢”鄉村生活亮點;就是要堅持循環農業的有效探索,實現循環產業鏈的高效閉環。蘇州圍繞太湖、長江、陽澄湖等水域整治的蘇式水美鄉村建設,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條件。蘇州鄉村循環產業,已經做出了相對成功的探索,太倉東林村的特色水稻—秸稈發酵—飼養湖羊—加工銷售—參觀旅游的產業循環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實現了經濟生態效益最大化。要依托與蘇州中農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長三角智慧農業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合作,開展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研究研發,探索適合蘇州地區的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路徑。在地理標志品牌和食品安全等加持下,進一步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不斷完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在此基礎上探索建設片區中央廚房等綠色產業項目,切實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的綠色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