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源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其中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創新加速驅動產業變革和城市治理現代化,開放化、平臺化、生態化成為產業演進升級新趨勢,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向高品質城市和高質量發展加速賦能。
城市競爭正逐步從“GDP時代”向“市值時代”邁進。一方面,我國城市經濟增長已經從單純追求增量轉向增量和存量并重的階段,“創新轉型、內生造血”成為城市新增長模式的關鍵突破點;另一方面,科研機構或企業研發活動獨立化、外部化趨勢加強,而“研發經濟”已經來臨。以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數字經濟下的產業創新集群,能夠吸引更多優質人才、企業和資本流入,進而擴大城市競爭優勢,推動城市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科技服務業整合創新要素、創新資源,運用技術和知識提供研發設計、科研條件、創業孵化等專業化服務,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來滿足全社會的科技創新需求,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蘇州是打造產業創新集群的先行者。2022年,市委、市政府新年第一會吹響了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的號角。科技園和產業園作為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科技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創新集群核心要素的重要集聚地,在落實《關于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可以發揮“排頭兵”“獨立團”作用。產業園和科技園的運營商同時發揮著科技服務業“鏈主”和眾多產業創新集群的“群主”雙重功能。
為落實蘇州市《指導意見》精神及相關政策文件內容,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將發揮在創新集群建設中“群主”的擔當和影響力,緊緊圍繞蘇州市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的目標,積極參與“新冠疫情防控”“碳達峰碳中和”“新基建與新產業”“國際國內雙循環”等宏觀發展環境與戰略。同時,依托會員單位和科創載體網絡,以及其全球范圍內的主要創新型國家和城市的高端優質創新資源庫,以“黨建引領、招才引智、市值導向、場景示范”為抓手,強化科技創新的策源功能,全面服務會員單位和創新載體網絡,全面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全面打造新型園區場景示范,全面推動“數字經濟”與“市值時代”下的蘇州市產業創新集群建設。
一、黨建引領,以才引才,存量提質和增量加速相結合,當好“鏈長”和“群主”,強鏈建群,發揮好“招才引智、聚集聚合、聚焦聚變”強磁場功能。
建設聯合黨委,發揮黨建對人才引領作用。成事之要,關鍵在人。在中共蘇州市委市級機關工作委員會指導下,成立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聯合黨委,加強黨建對引才、用才、留才等人才工作的引領作用。每個產業園、科技園標配黨群科創工作部,與科技園、產業園黨支部和黨群科創工作部,創新非公黨建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進一步拓寬黨建對人才的引領渠道。
提升引才水平,打造一流科技經紀人隊伍。具有知識壁壘的行業,普遍遵從“人才吸引人才”定律。據研究,通過人才吸引人才的引才效率提升70%。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研發及科技服務業等行業均屬于智力密集型行業,遵從“人才吸引人才”定律。科技園和產業園運營領域的人才也應該作為研發及科技服務業的領軍人才進行評定和表彰,加大科技經紀人才隊伍培育和引進,發揮“以才引才”的關鍵少數人作用。
專注“專精特新”領域,廣建創新朋友圈。在國內,重點關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以及各縣級市(區)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稟賦,重點聚焦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策源城市,與知名大學、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形成全天候、全面戰略合作。國際上,重點關注全球知名創新型大國、關鍵小國、創新名城的民間產業組織和行業龍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線上線下融會貫通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平臺。
發展非正式組織,促進知識創新和高效溢出。實踐證明,人類在快樂幸福的環境中最容易做出科技創新成果。鼓勵科技園、產業園成立人才交流俱樂部、體育健身俱樂部等非正式、動態化組織,依托園區的配套設施及其他非正式場所,圍繞高端人才開展豐富多彩的非正式活動,促進跨專業領域、跨區域代際的人才交流社區形成,促進編碼知識的跨界交流以及前沿知識、隱性知識的創新與溢出。
制定人才扶持計劃,支持存量人才連續創業。寬容失敗和容納“背叛”(“換工作不換停車場”)是硅谷創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連續創業失敗3次以上的創業者,再次創業的成功率也同步提升3倍以上。各領域的“鏈主”和“群主”單位應激活和鼓勵創新創業人才遇到挫折后東山再起,以避免人才流失。同時,設立“伯樂獎”,激勵創新創業人才“以才引才”,不斷地壯大高端人才隊伍。
二、數字經濟、研發經濟與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市值”成了城市發展質量的核心評價標準,推動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和存量不動產REITs化,助力提升未來城市競爭力。
市值時代下的未來城市發展規劃。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積極與“蘇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與各行業“產學研金介媒”機構開展“總對總”對接與合作,在地方“政策轉化落地、資本體系搭建、創新產業資源導入、創新創業服務提升、場景示范建設”等方面進行廣泛的探索與深入耕耘。著力構建“科技+資源+資本+資產”服務模式矩陣,打通未來城市建設“規投建管退”全生命周期,形成新基建與新產業、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雙新雙碳數智產城”發展規劃,探索實踐城市從“產值”到“市值”時代的發展路徑。
市值時代下的上市企業市值管理。2021年,蘇州累計新上市43家公司和1只REITs,在此基礎上,蘇州存續上市公司達到214家,總數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五。其中,A股364家“專精特新”企業中,蘇州占據20席,位居全國第四。這表明,在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創新領域,蘇州市擁有龐大的上市企業群,其監管和管理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系統性地開展市值管理以提升其資產和影響力,為上市公司群體從戰略高度提供科學有效和合規的市值管理服務,推動城市產業創新集群“市值”的可持續增長。
公募REITs開啟了資產管理新時代。我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進入存量時代,形成大量的存量資產。與此同時,新經濟下的5G和IDC等數字基礎設施、智慧交通與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園區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隨著城市經濟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面向“存量經濟”時代下的園區新基建,公募REITs(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或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作為股票和債券形式之外的新型金融類產品,成為提升園區不動產資產“市值”的重要工具。
技術創新與硬科技企業政策研究。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深度影響著全球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我國部分企業和行業也因此獲得了碰觸全球科技前沿的機會。這些前沿科技早期發展階段,帶來的創新“價值”通常會遠遠超過其創造的“產值”,過去“選擇性產業政策”將會面臨失效。在顛覆性技術創新領域,需要在起步階段重點評估企業“價值”和“產值”的關系,制定適合于未來“硬科技創新”產業的“功能性發展政策”。
三、產業園與科技園是“產業”和“創新”的根據地,以構筑區域產業創新集群為引領,打造未來園區和未來城市示范樣板,增強和提升產業創新集群的策源能力。
提升園區空間效能,釋放產業創新活力。城市的發展需要吐故納新,產業園區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隨著時間的變遷和新發展的需求,一些老舊的園區需要通過空間的更新以煥發其創新活力。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作為產業園的賦能服務平臺,積極普及推廣地產科技創新應用,將人與空間活力融合的TOD發展模式和科學的城市更新理念有機結合,推動園區領域的空間升級和有機更新,進而推動高價值、高創新的新產業形成。
打造場景示范園區,孵化新技術與新產業。科技應用的場景革命是提升城市新經濟和新產業發展的落腳點。園區場景示范則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的“孵化器”和“測試場”,發揮著重要的帶動和引領作用。未來園區的場景示范建設是以“新基建”為基礎,同時引入“元宇宙”和“碳中和”理念,持續帶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底層數字產業發展。
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服務轉型升級。新型研發機構是推動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產業創新集群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進產學研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企業、推動技術應用產業化方面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將重點關注會員單位所聚焦產業方向,以“強鏈、固鏈、補鏈、延鏈”為目標,支持優質的在園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人才等創新主體,參與設立新型研發機構。
聚合創新協同要素,構建創新創業生態。打造創新與創業生態系統是培育科技創新企業,進而形成產業創新集群的重要路徑。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將圍繞會員單位在“科技園、產業園、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載體,深度整合“政產學研金介貿媒”創新要素,在園區范圍內推廣“房東+股東”投資孵化模式,推動會員單位與國內外資本共同發起成立創投基金,將“新科技”孵化為新興的產業化公司和創新的服務,為構建產業創新集群培育創新創業生態。
構筑協同創新橋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實現知識溢出和產業創新的重要途徑。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發揮著鏈接全球創新網絡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在專精特新領域拓展跨國跨區域合作渠道。同時,與全球智力密集地區的政府、資本、大學和機構開展跨國合作,推動國際間的資本鏈、供應鏈、產業鏈和創新鏈互聯互通。
★作者系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成立于2019年8月,是長三角首家產業園行業組織,市發改委為促進會業務指導單位。促進會由產業園投資運營和園區管理服務機構聯合組成,目前會員單位擁有300余家產業園,園區入駐企業超過8萬家,涉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電子信息、大數據、互聯網、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大健康、納米新材料、文化創意、現代服務等行業,其中上市公司51家,總市值約為5453億元。
促進會秉承“互聯互通、共享共贏、眾享眾包、提升提質”的理念,通過提升園區管理和服務,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環境品牌,鏈接產業資源,匯集創新要素,促進創新協同,打造產業創新集群。促進會通過開展科技招商,引進高層次人才項目;聚焦創新服務,積極構建園區服務生態;響應政策號召,推動數字園區、智慧園區、低碳園區建設;探索資產證券化,解決產業園存量資產流動性問題;加強跨區域交流,對標國內外先進園區等一系列舉措,助力蘇州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