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新華
與其他地方一樣,長江張家港段特別是沿江地區,許多地段均已明確使用功能,留下的空間不多,建設這一區段國家文化公園不是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的。而且與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公園不同,長江文化公園在形態上更多的應當是開放式、區域式、集成式、系列式、珍珠串連式、組團式。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張家港段應該是啥模樣?這應從自然、人文、精神三個維度,聚焦長江張家港段“長江之美”特色效應,圍繞長江張家港段“八個美”(博大壯闊之美、包容哺育之美、魚米之鄉之美、紅色印記之美、萬物靈秀之美、黃金水道之美、文化集萃之美、開放爭先之美)來規劃和實施,通過展示這一區域的文化特質,構建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張家港段的“詩和遠方”。在實現路徑上,具體要走好“五條路”。
匯聚張家港段長江文化特質品牌,走特色建園之路。張家港市原名沙洲縣,從晉開始,境內先后稱暨陽、白鹿、梁豐、沙洲,1962年建縣,1986年撤縣建市。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張家港地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十大特色文化品牌系列”:有重大考古遺址系列(東山村考古遺址和黃泗浦國家考古遺址東方大港,200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地方特有文化品種系列(沙上文化、河陽文化、暨陽文化、香山文化),古代對外交流文化系列(鑒真東渡文化),江南農耕農墾文化系列(永聯江南農耕文化、常陰沙農墾文化),吳歌文化系列(鳳凰肖家巷吳歌文化文旅融合),沙上原生態民居系列(以德積永興村為代表,沿江大新、錦豐、樂余、南豐、常陰沙等),紅色印記系列(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地、德積新四軍長江紅色交通線、打響蘇州解放第一槍雙山島渡江戰役遺址),古街民俗系列(鳳凰恬莊古街、合興光明老街、樂余老街等),重點非遺系列(沙洲哨口板式風箏、后塍竹編、雷溝大布、沙洲優黃釀制技藝、沙上寶卷、河陽寶卷、河陽山歌、沙上山歌等),長江流域11個省文化精英精粹系列等。自2004年起,該市連續18年舉辦“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高舉縣級市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積聚了累累碩果,但一直沒有持續落地的長江文化建設載體。在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張家港段時,應當打好這個在長江全流域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特色牌,這也是張家港段的亮點之一。
挖掘張家港地域形成的典型“人事物”,走好用有形載體和多彩故事演繹表達之路。張家港從東山村考古遺址發現證明,數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而從建縣(市)至今年,正好是60年一甲子,從默默無聞到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長江明珠”,上演了無數精彩傳奇故事。一方面可通過建設各類展示館、體驗區等平臺載體和現有升級改造來表達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從古至今發生在這里的傳奇故事元素,把具有重要標志性、歷史轉折性、節點性意義的典型故事和代表性“人、事、物”,通過場景化、可視化、體驗化等方式,有機嵌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增強公園的吸引效應。如在張家港地域形成的歷程中,歷代圍墾是最重要的事件。從南宋至1990年代,歷經700余年,圍墾土地近百萬畝。“窮奔沙灘,富奔城”!一代又一代移民過來的張家港人,白手起家,鑿河筑壩,圍墾修堤,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像“拓荒牛”一樣,用汗水澆灌家園,憑智慧探索前行,民間流傳著象“小秦王鞭山”這樣的神話故事、奇聞趣事、民歌民謠、鄉土掌故等,到改革開放后,形成了“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享譽海內外的張家港精神,這些獨特的文化元素,如一面鏡子,折射出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張家港人不怕貧窮落后、不向困難低頭、敢于創新創業的堅強意志,演繹了無數動人事跡和感人的創業故事,成就了一系列發展奇跡,用好這些文化元素,一方面將增添文化公園的個性色彩,另一方面佐證張家港爭先率先、后來居上,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基礎的。
彰顯黃金岸線成果優勢,走好展示領風氣之先的改革開放窗口文化之路。張家港歷史上水患頻仍、偏僻落后、交通閉塞,是典型的“邊角料”地區。但窮則思變,依江而生、向海圖強,成了流淌在張家港人血液里的特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大潮在張家港地區唱響了一首首“春天的故事”,勤勞智慧的人,在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曾經的“邊角料”,建設成了環境優美、物產豐饒、經濟發達的黃金岸線,成了長三角乃至中國改革開放領風氣之先的前沿窗口。如今88.7公里的長江岸線,既有原生態保護區,也有保稅區、現代化港口碼頭區、工業區,沿江落戶的一些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建設的企業文化展示館、展示廳專業化、智能化水平都很高。在規劃建設文化公園時,在規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時,應當把這些資源集成組團、串連包容進來,處理好長江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弘揚長江文化和表達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的關系,做到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順應時代潮流,走好用科技賦能建園之路。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5G、AI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迭代加速,已經深深滲透到我們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應用,已成時代潮流。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用好這些高新技術手段和平臺,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進用好無人機、機器人、AR\VR技術,發揮網站、小視頻、音視頻、App、抖音等新媒體作用,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張家港段提供前衛而富有吸引力的高技術支撐,讓“看長江,到張家港灣”成為流行語,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打卡地、網紅地。
審時度勢科學統籌,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一要注重功能定位的科學合理。建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張家港段功能定位分為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四大區域。二要注重統籌協調提升內涵。與其他地方一樣,長江張家港段特別是沿江地區,許多地段均已明確使用功能,留下的空間不多,建設這一區段國家文化公園不是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的,而且與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公園不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在形態上更多的應當是開放式、區域式、集成式、系列式、珍珠串連式、組團式。如何處理好做沿江地段和做縱深區域的關系、新建和改擴建的關系、做文化與辦企業的關系、做社會事業與做產業等的關系,這一篇大文章、深文章,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統籌考慮,走出新路子。三要出臺相關支持扶持政策,鼓勵探索應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相結合)建設模式。當前,受疫情持續影響和地方債剛性減降機制雙重擠壓,地方財力用于建設的空間十分有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錢從哪里來,誰來投、誰來建、誰來管理和運行,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既是政府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要創新投資方式,探索應用PPP建設模式,從準入門檻、運營監管、完善退出機制上健全措施,讓有資質、有抱負、有實力、能管會管的社會資本和企業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去,同時以獎代補,采用激勵機制,政府用較少的錢激活一池春水,創出一個大產業,走出一條新路子,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事業像一棵枝繁葉茂、潛力無窮的參天大樹,茁壯成長。
★作者系張家港市政協理論研究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