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蘇州市委提出,要在扎實促進共同富裕上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積極探索富有蘇州特色的高水平共同富裕實現路徑,以推進共同富裕的扎實舉措和過硬成果,履行好“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
由市社科聯和蘇州日報社攜手推出的“社科專家看一線,助力共同富裕”活動,將圍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主題,組織專家赴一些先進地區深入調研、學習取經,探索發展路徑,并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為蘇州更好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今首推調研組專家赴太倉市的調研報告。
“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這是太倉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真實寫照,也為推進高水平共同富裕提供了雄厚基礎。近年來,太倉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全市著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鄉村振興取得了不平凡的成果,有效拉動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共同富裕推進扎實有效;連續六次占據“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榜單首位,致力于打造人人都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城市。
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太倉實踐有何特色?今后發展的探索路徑又在哪里?近日,市社科聯組織專家赴太倉,先后調研了雙鳳鎮慶豐村、城廂鎮東林村和婁江新城規劃展示館,實地了解了太倉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經驗和成果,并通過座談交流,一起為推進太倉共同富裕建言獻策。
新農村建設
激發共同富裕新活力
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后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目標。太倉在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過程中,始終把產業興旺作為一個重要任務加以推進,通過城鄉協調發展,抓好生態環境,以提升農業“含綠量”來增加經濟效益的“含金量”,為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探索新路。調研組來到雙鳳鎮的慶豐村和城廂鎮的東林村調研,真切感受到了太倉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太倉的農產品具有很大優勢與潛力,在雙鳳鎮慶豐村,專家們看到了大片的水稻田,村領導介紹,慶豐村的水稻種植面積居太倉市榜首,良種覆蓋率達100%,切實扛起了以“確保足夠數量、穩定糧食供應、確保需糧得糧”為目標的糧食安全生產責任制。同時,為激發村級經濟活力,增加農民收入,村里推出了“暢游水鄉”和慶豐“稻田理想”等一批農文旅項目,鄉村休閑旅游的品牌打造和民宿項目等都在深入推進,村民收入也獲得了新的提升。
調研組專家在城廂鎮東林村,同樣看到了一個以推進“循環農業”來增強集體經濟,廣開農民致富之路的先行村的生動實踐。該村創新“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個一”農牧循環,全村綠色高質水稻、小麥年總產量突破2000噸,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羊肉250噸。此外,村里還發展多種經營,農文旅項目活力倍增。2021年,東林村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5637萬元,村級可支配收入31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萬元。
當前,太倉在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施,農民增收成效明顯。據了解,太倉市的現代農業穩中提質,構建“雙10”農業園區體系,建成高標準農田4.2萬畝,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入選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商標富農”工程深入實施,綠色優質農產品年均增幅超20%。“一鎮一品”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璜涇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名單。美麗村莊建設有序推進,共享農莊(鄉村民宿)加快創建,“富民33條”出臺以來,全市休閑農業營業總收入12.3億元。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規范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定向委培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十大培訓模式”候選名錄,統籌配置各級培訓資源,完善市鎮兩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放寬市場準入機制,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1萬余人次。創新農業保險機制,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5家市級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轉化,獲評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將發展農文旅作為促進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來抓,加快形成太倉農民增收致富新業態。實施多輪次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幫扶工作,構建村級經濟長效發展機制,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年均可支配收入超1000萬元。
產城融合
走上高水平發展軌道
太倉市在布局推進共同富裕之路時,全力抓好產城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臨近上海的優勢,重視引進高校等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推進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新水平。
調研組專家來到太倉婁江新城規劃展示館,對婁江新城的規劃發展,特別是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高質量規劃和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有了深入的了解。據介紹,婁江新城北至蘇昆太高速,西至沈海高速,南至上海界,東至滬蘇通鐵路,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規劃總人口約30萬人。該新城將形成“一心兩軸三核四區”的總體空間結構。一心,即太倉主城東部副中心,是婁江新城在太倉全市的總體定位。兩軸,即白云渡大道融滬發展軸和太倉大道科創發展軸,是婁江新城發展的核心骨架。三核則是以兩所大學為依托的科教中心、以高新區便民服務和創新中心為依托的市民中心、以會議會展和文體藝術中心為依托的商務中心,這是婁江新城的三大核心功能節點。具體布局上,劃分為科教創新區、智能制造區、高鐵商務區和臨滬國際社區。
婁江新城將以先進產業體系為支撐,實現從精明增長到智慧創新的轉變,高起點構建中德創新城;以綠色生態宜居為訴求,實現從生態水鄉到宜居城市的轉變,高品質營造臨滬宜居城;以精準管控為抓手,實現從系統藍圖到可持續性開發的轉變,高標準打造智慧數字城。同時,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中德合作、自主創新等戰略機遇和國家任務,婁江新城將重點發展10大主導產業,超前謀劃5大未來產業,形成3大產業集群。專家們表示,婁江新城的規劃與建設,將為太倉市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和機會。
做優公共服務
提升民生幸福感
近年來,太倉市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30.1%下降到26.4%,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30.6%下降到27.0%。從恩格爾系數來看,已經達到富裕水平。同時,圍繞全面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與會者也進行了深入研討。
座談會上,來自太倉市發改委、太倉市委黨校、城廂鎮和雙鳳鎮的領導介紹了相關情況,專家們在聽取情況后表示,太倉連續占據“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榜首,就說明了太倉市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已很好把握了物質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平衡,逐步實現了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全方位提升了廣大居民生活品質。
目前,太倉市的基層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全面達標。今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改擴建學校項目30個,新增學位1萬余個。健康“531”系列行動深入實施,普惠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擴展至14類55項,建成三級醫院2所,分級診療制度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老年大學已建成開放,養老服務經驗全國推廣,居家養老月服務老年人超過6萬人,建成181家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和156家老年人助餐點,村、社區覆蓋率超100%。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超1.6萬場次,成功承辦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等重大賽事,天鏡湖電競小鎮入選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政社互動”實踐項目名列“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之首,公共法律服務“太倉模式”全國推廣。
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就需要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專家們表示,隨著一體化發展邁向新的目標,太倉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將會獲得新的提升,為群眾提供高水平的民生保障,更好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鄉村振興助推共同富裕的太倉實踐
□蘇州大學教授、蘇南治理現代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葉繼紅
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工程,太倉市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完善治理制度、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與文明素養,打造了農民共同富裕的示范品牌。
產業特色多元。產業興旺發達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與基礎。太倉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堅持走鄉村產業特色化、多元化道路。以雙鳳鎮慶豐村為例,該村開發了鄉村稻田觀光、稻作文化、鄉村民宿、農戶菜地認領等特色化的農文旅項目。再以城廂鎮東林村為例,東林村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方面組建多種形式的合作社,如農場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生態養殖合作社、林果合作社;另一方面建立了專業化公司,如金倉湖農業科技股份公司、穗月文化公司、金倉湖物業管理公司、金倉湖食品公司、金倉湖米業,從而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治理規范高效。建立規范的治理機制是集體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東林村為提高村集體經濟收益,做大做強集體資產,在堅持集體經濟產權為村民共有、“肥水不外流”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外聘職業經理人制度,形成集體經濟組織與職業經理人雙方“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治理模式。這一制度一方面激發了合作雙方共同做大做強集體經濟“蛋糕”的動力,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集體經濟的經營風險。據了解,2021年東林村集體資產各項經營收益達5637萬元,為村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活舒適幸福。居住集中化是太倉農村“三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農村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村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以城廂鎮為例,目前城廂鎮農民集中居住率達85%,東林村則通過整體動遷實現了村民的集中居住,新社區“東林佳苑”按照中高檔住宅小區標準建設,小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戶均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住房寬敞舒適。從收入來看,農民擁有“五金”,即薪金、租金、養老金、股金、福利金,人均年收入高達5.5萬元。強大的集體資產賦予了農民較高的生活福利,農民享有就近醫療、大病補助、低保托底、口糧供應,生活無憂,幸福指數較高。
鄉風原生樸素。鄉風民風是一種原生態的鄉村文化表征,體現了鄉村特有的精神風貌與氣質。太倉在推進農民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還注重鄉風民風建設,助推人的文明素養提升。如東林村通過每年舉辦家庭文化節、文明新風評比等各類活動,弘揚新風尚。慶豐村則通過稻作文化研學、道德講堂宣講、鄉村公德評議會等活動引領培育鄉村文化新風,涵養崇德向善風尚,促進美麗的田園風光與良好的家風、淳樸的民風相融合,美麗鄉村風貌與人的精神面貌相統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
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發展新格局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智庫講師 孫陸詩雨
太倉成為長三角新崛起的交通樞紐,是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契機,是太倉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為實現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建議太倉從樞紐城市建設、流量經濟發展、高端產業引領三方面加快推動。
建設樞紐城市。近年來,太倉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交通網絡,港口航運,形成了近洋直達、沿海內貿、遠洋中轉、長江集并、內河喂給的航線網絡。截至2021年年底,太倉港航線已達216條。鐵路方面,跑步進入了高鐵時代,建起滬蘇通鐵路、北沿江高鐵、蘇錫常城際鐵路現代立體交通網絡,每天有76班動車、高鐵從太倉通往全國各地。下一步太倉應依托交通樞紐帶來的發展機遇,打破公路鐵路航運的交通壁壘,向東主動接軌上海,向西銜接蘇州主城區,向南加強與兄弟城市的產業協同,向北發揮跨江融合的橋頭堡作用,促進交通樞紐與產業發展充分融合,不斷提高城市資源配置能力,建立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綜合樞紐城市。
發展流量經濟。太倉交通樞紐的形成,推動了流量經濟的發展,太倉與國內、國際的資本、物質、人才交流頻繁。目前,鐵路、公路、港口、5G網絡等基礎條件日趨完善,還建設了太倉港數據信息中心、太倉國際物流城等物流、信息流的平臺載體與服務機構,具備了發展流量經濟的基礎條件。太倉應抓住流量經濟發展的機遇,以綜合交通樞紐為支撐,以大數據分析為工具,加快建設要素重組、整合、加工等平臺機構,推動服務業及制造業的服務化發展,以爭取更廣闊的經濟空間和更大范圍的市場定價權,通過產業鏈、供應鏈進行資源配置與整合,將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資產流聚集在太倉,在集聚輻射過程中實現各資源要素通過高效流動,發揮流量經濟的連接效應與外溢作用,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拉動區域經濟發展。
緊扣高端產業。發展高端產業與推動產業高端化是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太倉前瞻性謀劃了航空航天產業、精準醫藥研發、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重點產業,打造了中德智能制造、臨江智慧物貿、長三角數字文旅“三大高地”,建成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歐美綠色制造產業園等主要載體,為精密制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太倉應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重點發展技術知識密集、成長性好、關聯性強、帶動性大、附加值高的高端產業。抓住國產大飛機研制生產的機遇,依托西工大長三角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大力發展民用航空、精密制造、先進材料、衛星應用等高端產業,積極承接國產大客機零部件生產等業務。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機器換人的步伐,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等向高端化發展。
目前,太倉應把握交通樞紐帶來的城市發展新機遇,積極探索流量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加快推動產業向高端化轉型升級,更好滿足人民對生活品質提高的新要求,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用“穩穩的幸福”踐行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蘇州市委黨校講師 劉 銘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指引導向,人的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根本旨歸。太倉連續6次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縣級市榜首,正在以“人”為中心,圍繞提升居民“穩穩的幸福”,推動共同富裕。
富民增收計劃讓居民收入穩步提升。“穩”不是停滯,而是穩中求進,是可持續提升。“十四五”開局之年,太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890元,增速高于蘇州大市0.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51:1,低于全國、全省和蘇州。成就的取得源于太倉幾年以來堅持不懈地推進富民增收計劃。2019年太倉市政府印發《太倉市2019年富民增收工作要點》和《太倉市2019年富民增收工作分解表》,從6大方面33個工作要點對富民增收工作提出任務目標和工作要求,并且細化分解任務目標,落實責任單位,確保富民增收工作保時保質完成。在打造高素質勞動者方面,注重提升勞動者自身能力,加快人力資本積累。中德雙元制本科培養項目開班,801人通過“雙元制”培訓獲得德國AHK職業資格證書;人力資源分市場遍布鄉鎮;新型職業農民定向委培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十大培訓模式”候選名錄。在外在扶助支持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共同富裕。
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全面回應讓居民生活“四平八穩”。“穩”不是止步于局部 ,而是全面均衡、系統改善。太倉市基層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全面達標。養老服務經驗全國推廣,居家養老月服務超過6萬人,建成181家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和156家老年人助餐點,村、社區覆蓋率超100%。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改擴建學校項目30個,新增學位1萬余個。大病再保險成為國家醫改新政藍本。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超1.6萬場次,成功承辦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等重大賽事。公共法律服務“太倉模式”均在全國推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太倉得到全面系統回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供給效率不斷提升。
對公有制的堅持讓共同富裕“底盤”穩健。“穩”不是單純的個人物質財富增加,而是社會共同財富的增長,是個人物質利益與社會共同利益的統一。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把公有制經濟這個“底盤”做大做強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村體現為集體經濟。太倉持續做大做強做實集體經濟,構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不斷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對于缺乏發展集體經濟基礎性條件的鄉村,鼓勵集體經濟聯合抱團發展,實施多輪相對薄弱村幫扶工作,做優做實村企聯建。
扎實推進太倉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
□太倉市委黨校講師 王子銘
太倉作為全國城鄉發展最為均衡的城市之一,在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方面擁有堅實的“家底”,在實現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城鎮化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扎實和卓有成效的工作,非常具有率先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
2021年太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890元,同比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33元,同比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6元,同比增長10.5%,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51:1。但與浙江等先進地區相比,在解決收入、地區、城鄉“三大差距”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項,與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盼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對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做出更多理論研究和路徑探索,率先走出一條具有太倉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厚植發展優勢。太倉需要把“太倉速度”作為突破躍升的制勝法寶,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加速提升太倉能級量級,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要做優新時代“接軌上海”文章,加快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極,擦亮對德合作名片,快速打造國家級對德合作平臺,堅定實施“以港強市、以市興港”戰略,全力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做強做優做大太倉數字經濟產業,加快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用好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等戰略力量,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鞏固壯大實體經濟,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應用,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二是要加快市域一體化發展,優化局域布局。太倉需要更加主動融入蘇州市全域一體化發展,全力做好與昆山、常熟的聯動與合作,加快婁江科創文化走廊建設。在做好接軌上海的同時,加快推進融入主城、聯動周邊,當好蘇州市全域一體化發展的示范樣板。充分發揮太倉的自然稟賦和競爭優勢,錯位發展,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科技、社會民生等領域一體化建設,提高養老、醫保等社保民生領域市域聯動保障水平,在人均居民收入、公共服務水平和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等方面不斷縮小差距,形成空間共構、功能共生、產業共謀、設施共建的良好格局。
三是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實現普惠均衡。太倉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用心用情做好民生領域“四則運算”,加快將發展成果轉化為共同富裕的獲得感、公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結合“江南文化”品牌建設,在文明培育文化滋養中豐富富民內涵,努力做好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文章。
四是要做優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太倉需要抓住《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政策紅利期,迭代升級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城鄉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一體化融合發展,以推動城鄉雙向開放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縮小城鄉差距。探索農業企業發展新模式,對于東林村循環農業發展經驗,要大力推廣,推動資源整合、設施共享、一體發展,實現農村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多重效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加快構建具有太倉特色的鄉村產業體系。
(蘇報記者 弓 璽 馬玉林 王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