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生
作為吳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地名本身就是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對地名資源的開發、挖掘和利用,不僅可以推動城市道路整體形象的建設,還能豐富城市的人文內涵,對于城市無形資產的盤活以及城市精神風貌的樹立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真的應該更加重視挖掘、傳承和利用傳統地名資源,講好地名故事,更好地構建最江南的“文化蘇州”。
蘇州古城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一直致力于打造“古城蘇式生活體驗街區”,還啟動了凈美街巷行動,“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點”,推進古城街巷修復和古城文化展示。而要保護“活”著的千年古城,強化蘇式體驗,還需要保護和利用極富特色的蘇州地名。古城老街、水巷小橋,只有和老地名對應起來才更有韻味和價值。
老地名的價值和意義
地名不僅有指路的功能,也展現出所在城市的歷史與氣質,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展現著地域的美學。泰伯讓王奔吳有了泰讓橋;白居易與山塘街,范仲淹與范莊前,蘇東坡與蘇公弄,張士誠與皇廢基,唐伯虎與唐寅墳,辛亥革命后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這些飽含歷史掌故的老地名無不給后人無限想象和追尋空間。蘇州建城2500多年,很多街巷里弄比北京胡同更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如干將坊、干將路因鑄劍大師干將而得名,專諸巷因刺殺吳王僚的古代四大刺客之一專諸的墓而得名。
蘇州傳統街巷命名大體有幾個方式:一是用歷史人物命名,如伍子胥弄等。二是用文化性建筑命名,如拙政園弄等。三是用橋梁河浜命名,如烏鵲橋路等。四是以自然環境命名,如以花卉樹木命名的桃花塢大街,以飛禽走獸命名的金獅巷,以地理方位命名的東大街,以地理形狀命名的牛角浜等。五是以行業作坊命名,如以食品命名的棗市街,以用品命名的草鞋灣,以匠作命名的石匠弄等。六是以民間故事命名,如水仙弄等。七是以吉祥語言命名,如久福里、同德里、長壽里等。還有以數字命名的一善弄、三元坊、五愛巷、萬人碼頭等。
地名作為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導讀,還可通過創意設計成為旅游目的地的一個文化符號乃至文化標志。蘇州古城很多地名充滿韻味:丁香巷、菉葭巷、臘梅里、薔薇弄活色生香,尚書里、潘儒巷等獨有地名及其附著的歷史故事,增添了古城的韻味,吸引著慕名前來的游客。比如丁香巷,常會讓人聯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漸成“最江南”的打卡點之一。蘇城的很多地名都充滿詩意與風情。在王洗馬巷,從杜荀鶴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到唐寅的“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居民、游客能感受到古城韻味;走進東百花巷,3D全息互動花卉、12月花神巷里花園、天女散花立體墻面等,給人營造置身百花的氛圍。
作為吳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地名本身就是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對地名資源的開發、挖掘和利用,不僅可以推動城市道路整體形象的建設,還能豐富城市的人文內涵,對于城市無形資產的盤活以及城市精神風貌的樹立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城市變遷,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許多地名也隨之消亡。地名消失了,就失去了老故事的載體和文化記憶的寶庫,很多傳統文化和民間記憶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真的應該更加重視挖掘、傳承和利用傳統地名資源,講好地名故事,更好地構建最江南的“文化蘇州”。
地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地名資源可具象化為旅游地形象的視覺展示和宣傳載體,塑造并強化旅游地鮮明的個性。旅游者通過感知具象化的地名,加深對當地文化底蘊、民俗風貌、藝術造詣以及地方喜好的了解。要將地名資源以很好的形式反映出來,以此來展現蘇州的深厚文化底蘊,提高旅游吸引力。
挖掘、篩選、和傳承“吳文化地名”。對位于重要節點的老地名可采用二維碼等現代科技手段,將無法具象化的地名,如因歷史人物、民間故事而得名的學士街、尚書里、伍子胥弄、專諸巷或水仙弄、剪金橋巷等,通過掃二維碼、觀看動畫或有聲讀物、公眾號等,講述該街巷命名的由來,更好地傳播蘇州歷史文化。
用紀錄片講好地名故事。可通過拍攝制作地名故事的微電影與方言地名紀錄片,在聲畫兼容的視聽空間里,通過記錄古街巷道路的歷史闡釋、背景交代,使蘇州街巷生活的各種原始信息得以保留,將這些極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分享給市民和游客,吸引其前來打卡游玩。
用標志牌講述前世今生。標志性路牌是讓人感受和體會地名文化特色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標志性路牌更具個性,因而也更具識別性。蘇州從2014年起在蘇州老地名和古建筑旁,設置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實體標志,以傳承和推廣吳地名文化。
通過雕塑、小品將地名文化具象。可在最繁華、最重要的路段設立老地名文化藝術標志雕塑,附設藝術標識牌,上有地名故事簡介、地圖、歷史題材繪畫、二維碼等內容,借以實現地名信息自靜態向動態、由平面為立體、從單向到互動的轉化;在市界處還可設置大型邊界地名文化標志物,以生動形象的民俗內容為主,圖文并茂地展示蘇州文化。還可以通過以地名為形象的小型雕塑或卡通標牌,如桃花塢大街與桃花、鳳凰街與鳳凰等,生動明了地展現特定地名的具象,吸引游客來拍照、網紅來打卡。
通過傳統圖文形式進行宣傳。采用文字加卡通畫的形式,制作游覽圖、明信片、宣傳畫等旅游宣傳品,將地名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進行宣傳利用。比如玄妙觀的牛角浜,是因為形似牛角而得名;還有類似于鵝脖頸的鵝頸灣,通過游覽圖的注釋或者明信片的宣傳,來讓人體會其中趣味。
開發旅游紀念品。基于地名的紀念品開發是通過旅游實現地名文化商品化的一個重要形式。例如將不同的地名意象分成系列印在相關的手冊、蘇扇、絲綢上,既體現其文化積淀,又能開拓旅游商品市場。
★作者系蘇州城市學院文正智庫研究員、蘇州專家咨詢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