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楚九
■ 加快提升“蘇州制造”的核心競爭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必須創新思路理念和發展舉措,努力尋求新的更大突破。
■ 我們要“淡看”外界的各種排名,還要“深看”蘇州制造業發展中的隱憂,更深層次看到蘇州發展中的“能級短板”。
■ 立足全市一盤棋,加大政策創新的系統集成,形成政策的聚合優勢,對各個不同產業、行業和大中小工業企業情況進行研究分析,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實施重點扶持。
今年年初,我市以“新年第一會”方式,召開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大會,全面布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這對于新時期蘇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發展產業創新集群,重在加快提升“蘇州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蘇州制造”總量
有優勢、平均規模偏小
“蘇州制造”走在全國前列,但從根本上分析,還是以總量優勢為主,如何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突出問題。
應該說,近年來蘇州制造業快速發展,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多年穩定在3萬億元以上,去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然而深入分析,以下問題值得重視。
一是我市規上工業企業平均規模偏小。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東莞、寧波、無錫等9個城市比較可以發現,我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規模偏小。
二是我市規上工業利潤率相對偏低。這是反映工業利潤的綜合指標,我市2020年規上工業利潤率6.00%,而北京(7.67%)、上海(7.23%)、深圳(7.49%)、杭州(7.10%)、寧波(8.81%)均超我市1個百分點以上,廣州、無錫也分別以6.90%、6.89%高于我市。
三是我市高新技術企業中“小微型”占較大比重。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7000家,數量規模全省第一,但大多為小微型企業,占比達67.91%,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僅占16.03%。
四是我市“獨角獸”企業與發達城市差距明顯偏大。創新驅動已成為“獨角獸”的典型特征,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產業變革的方向,是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成為重要的創新型經濟發展主體和區域科技創新推動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市這方面不盡如人意,目前“獨角獸”企業共有5家,與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北京88家,上海52家,深圳21家,杭州26家,廣州13家,南京13家。
“大塊頭”加快崛起
結構性矛盾必須重視
最近幾年,我市一批工業企業入圍全國乃至世界排名榜單,縱向看呈數量增多、位次躍升之勢。去年我市沙鋼、恒力、盛虹等3家企業入圍《財富》世界500強,占全省總數的四分之三。28家企業入圍“2020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上榜企業數是全國城市第一,比上年增加2家,恒力集團居第3位,沙鋼集團居第9位。26家企業入圍“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榜企業數是全國城市第二,恒力集團居第4位。10家企業入圍“2020中國企業500強”,入圍企業數位居全省第二。10家企業入圍中國品牌價值500強,占江蘇入圍企業的30%,品牌價值超過500億的有4家。
從入圍企業情況看,我市入圍全球500強企業橫向比較差距明顯,入圍全國500強企業雖占有一定數量優勢,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相比差距明顯,我市入圍3家,僅恒力進入百強,而北京達59家,進入百強達18家;上海9家,進入百強2家;深圳8家,進入百強3家;杭州7家,進入百強1家;廣州5家,進入百強1家。
我市近年來入圍全國500強企業排名占有一定數量優勢,但集中反映出四大結構性矛盾。
一是企業平均營收落差較大。我市入圍全國制造業500強企業28家,進入百強6家;與之相比,北京6家,進入百強3家;深圳19家,進入百強6家。但我市入圍企業平均營收僅為637.85億元,而北京達1321.61億元,深圳達1071.14億元。
二是我市入圍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從入圍全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品牌價值500強情況看,我市基本以紡織化纖、鋼鐵冶金等傳統行業為主,而北京以計算機通信行業為主,深圳19家入圍制造業500強企業中,有17家是計算機通信、汽車制造、醫藥制造等高科技行業。以全國品牌價值500強為例,我市入圍10家企業,80%集中在紡織、服裝、鋼鐵等行業,平均價值411.64億元,而深圳入圍29家企業,則以信息技術、通信電子、金融、醫藥為主,平均價值達725.62億元。
三是頭部企業優勢不明顯。我市入圍全國制造業500強的恒力集團營收5567億元(2019年數據),居第3位,而深圳華為控股以8588.33億元營收高居榜首,正威國際以6138.99億元名列第二。我市入圍中國品牌價值500強的恒力集團居第66名,品牌價值906.75億元,而深圳入圍企業騰訊、華為分別居第6名、第8名,品牌價值分別高達4287.25億元、3847.17億元。
四是企業梯次結構不均衡。以中國企業500強為例,我市入圍企業10家,深圳達25家,不僅在數量上遠超我市,而且在梯次結構上優于我市,深圳營業收入在500億元至1000億元之間的企業有10家,而我市只有1家,企業未來營收跨入1000億元的發展潛力明顯優于我市。
對標對表先進城市
努力尋求突破自我
加快提升“蘇州制造”的核心競爭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必須創新思路理念和發展舉措,努力尋求新的更大突破。
1.切實增強蘇州制造業提升發展的緊迫感。工業投資決定了未來幾年的產出。近兩年來,蘇州的工業投資總量和增速都是比較領先的,但是縱向看,這種優勢正在消減。以與深圳比較為例,蘇州近10年工業投資大致處于1500億元以上的高位擴張期,深圳從2013年不足500億元逐漸提升至千億元規模,2014年突破500億元,2019年突破1000億元,并呈趨穩增長態勢。近10年蘇州平均增速為6.5%,深圳為9.5%,近5年蘇州平均增速為5.3%,深圳為13.0%。在增速差異下,兩市工業投資差距從1400億元縮小到450億元,投資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如何繼續穩住增速、加大工業投資的任務十分緊迫。
必須清醒認識到,蘇州與上海始終不是“同一等量級”的城市。更進一步看,蘇州與上海、深圳相比,行政能級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提升經濟能級、產業能級的重要制約因素。但是這不能成為影響和制約蘇州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體制障礙,而應該成為我們創新思路、創新機制的改革動力。我們要“淡看”外界的各種排名,還要“深看”蘇州制造業發展中的隱憂,更深層次看到蘇州發展中的“能級短板”,立足蘇州發展實際與現實優勢,聚焦提升蘇州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提升“改革能級”、加大改革力度,推動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為蘇州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賦能。
2.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支撐是先進制造業創新集群,培育和擁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創新集群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經過40多年的發展,蘇州制造業的創新集聚、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但不可否認的是,先進制造業創新集聚度還不夠高、科技領軍企業還不夠多,必須突出國際化視野,堅持做強增量和調優存量并舉,強化區域分工、產業集聚,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塑造蘇州制造新優勢的主戰場。要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統籌先進制造業重大生產力布局,高起點謀劃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打造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汽車制造、現代紡織等世界級先進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壯大5G、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新的產業創新集群,著眼戰略前沿,超前布局元宇宙、量子信息、增材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推動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新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
3.全面構建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梯次結構。從深圳看,強大的企業梯次型結構已經形成,既擁有像華為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又有一大批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深圳擁有國家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9家,國內城市排名第四,眾多專業化創新型企業在以網絡為基礎的工業體系中競爭生存、分工協作,增強了深圳工業的結構優勢、發展韌性和內生動能。相比之下,我市工業企業則存在“兩少一多”的結構性矛盾,即頭部企業偏少、接續企業偏少、中小微企業偏多。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改變:一要積極實施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引導和激勵有一定發展潛力與基礎的企業加快做大做強;二是大力引進制造業重大項目和總部型項目,提高政府投資基金對本市企業的投資比例,積極利用股權投資方式吸引項目落地;三是加快培育發展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立足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全面推進和支持龍頭企業以資本、技術、品牌為紐帶,積極開展同業兼并、重組和聯合,發展成上下游一體化的地標性企業集團等。
4.進一步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近年來,深圳把握國家賦予的綜合改革重大機遇,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營商環境1.0到4.0系列改革舉措,率先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率先實施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試點、率先開展通關便利化改革、率先開展破產制度改革試點,致力于加快打造全球創新創業投資發展最佳首選地。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情況,深圳排名全國第二。與深圳相比,我市還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根據新的形勢要求,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和系統集成力度。
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梳理,立足全市一盤棋,加大政策創新的系統集成,形成政策的聚合優勢,對各個不同產業、行業和大中小工業企業情況進行研究分析,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實施重點扶持。比如,針對土地資源、指標緊缺的矛盾,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前提下,放寬限制條件、簡化審批程序、減免相關費用,鼓勵采取“工改工”辦法,即在不新增用地情況下,提高土地開發建設強度,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和土地容積率。又如,支持中小微企業上規升級,對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相應獎勵;進一步實施“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支持“獨角獸”企業做大做強;圍繞中小微企業發展中的融資“堵點”,綜合施策,千方百計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紓困,開展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專項行動,進一步針對中小微企業輕資產、無抵押物的特點,加強政銀企對接,持續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
★作者系蘇州市委原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