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能
馮夢龍以61歲高齡之身,四年為官、四年耕耘、四年碩果,成就了他的“立功”夢想,也證明了他的“立德”并非虛言。他在治理壽寧期間給當世和后代都留下了豐富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從社會治理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一是體系健全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條件。社會治理要正常進行,必須有個健全而高效運轉(zhuǎn)的管理體系,否則整個管理活動就無法正常開展。社會治理體系由網(wǎng)絡、責任、官吏構成,無網(wǎng)絡則信息不通,管理措施無法下達;無責任則管理活動缺乏標準,導致社會混亂;沒有好的官吏,即便有了制度,有了網(wǎng)絡,也不去用、不會用,甚至亂用私用。馮夢龍到壽寧后,對“舊志之缺”的行政管理區(qū)域做了全面梳理,包括經(jīng)濟、人口、出產(chǎn)、風俗、特點都做了簡明記載。重修破敗的縣衙是為了重立官衙的威嚴。標鋪立枋、改革正和九鋪是為了文件傳遞的快捷。泗州橋僻遠,且治安混亂,就在此增添巡簡衙門加強管理。這樣一套溝通內(nèi)外的系統(tǒng)就基本具備了。
二是改善民生是社會治理的基本任務。民為邦本,人們組成社會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社會治理也必須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像明末那種歷史和社會條件下,人民能夠免于饑餓已屬不易,但馮夢龍知難而上,盡己所能地為這個目標而奮斗,爭取使百姓免于饑餓。一是向上反映。明代中期以后,朝廷因為各種原因,經(jīng)常額外加稅,老百姓負擔很重,苦不堪言。馮夢龍把從某年開始到某年,上面一共加了多少賦稅,老百姓一共累計增加多少負擔的情況,向上級報告,希望上級能為老百姓減輕負擔。二是在職權能力的范圍內(nèi)壓縮開支,減輕百姓的負擔。三是修倉庫儲糧谷。壽寧自然條件惡劣,如果發(fā)生水旱,莊稼就會絕收。馮夢龍下決心改變這一局面,他在原有倉庫的基礎上修了新倉庫,并學習前令戴鏜的貯銀輸谷良法,讓“官無發(fā)糶之擾,民有樂輸之便”,使得縣倉“三年以來,儲俱見谷”。
三是化解突出矛盾是社會治理的關鍵任務。社會是矛盾的集合體,是社會就會有矛盾。社會突出矛盾往往是各種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而社會突出矛盾的及時有效解決也能夠有效提高政府威信,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封建社會的縣官,重要職能之一就是斷案,當?shù)乩习傩赵u價縣官好不好,主要看斷案好不好,而斷案的最佳效果便是“無訟”。《壽寧待志》中記錄了好幾起訟案的處理,由于公正斷案,壽寧實現(xiàn)了“政簡刑清”,犯罪行為有所下降,牢獄“時時盡空,不煩獄卒報平安也”。當然,加強源頭治理,也是馮夢龍所重視的。
四是移風易俗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nèi)容。基層民風優(yōu)劣對于社會治理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民風好社會治理就會順暢而有效果,民風不好社會治理難度就會增大。要讓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更加完美,就要對不良風俗、陳規(guī)陋習、不良行為進行整治,以新風正氣取代舊習陋俗。馮夢龍壽寧四年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打造了一個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壽寧,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精神財富。
(作者系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