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鎖英
相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則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促進”到“堅持”,向我們彰顯出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已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因此,我們應更加深刻理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專題的核心要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人類環境宣言》指出:“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并給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會。”一旦自然環境出了問題,我們的經濟社會文明可能會遭到挑戰,受到影響。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與自然矛盾激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源能源枯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危機。怎樣才能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局,實現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答案就是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張家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水城共融、人水和諧等一幅幅生態畫卷正展現出了港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例如張家港灣,那是萬里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90度大彎,因此也被稱為“江海交匯第一灣”,是江蘇省首批入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行動的優秀案例”。這里曾經是大大小小的碼頭、造船廠,還有江灘養殖,過度的開發導致生態失衡,給市民帶來了“臨江難見江、近水難親水”的困擾,這該如何破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確立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張家港市從2019年啟動實施“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建設,真正實現還江于民、還生態于民、還自然于民!
張家港市因江而生,依港而興,保護“母親河”,守護“生態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要大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進生態港灣建設,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邏輯”,讓沿江“工業銹帶”變成“生活秀帶”,讓“工業富民”與“生態利民”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