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坤
節點是黨員干部作風的“考點”。每到元旦春節、五一端午、中秋國慶等重要節點,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到地方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都會通報曝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典型案例。其中,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禮卡、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宴請問題較為突出。
毛毛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講過一個故事:唐朝有個進士薛偉,有一次因病發高燒,夢見自己化成一條鯉魚,看到一漁翁在船上垂釣,薛偉明知魚餌里藏有吊鉤,但終究難以忍受香餌的誘惑,咬了上去,最終被漁翁釣了上來。馮夢龍對此點評說:“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魚因饞而上鉤,權因欲而失守。權力所在之處,就必定有“圍獵”者;只要有誘惑,就會有人冒險去咬“鉤”。對于“圍獵”者的投其所好,不少黨員干部心知肚明,卻甘于被“圍獵”、被腐蝕。
從近年來查處的案件看,黨員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始于吃喝玩樂。很多腐化墮落的大錯,都肇始于一瓶酒、一頓飯、一張卡等看似小事小節的放縱和失守。究其原因,根子還在于他們初心迷失、信念動搖,以至于貪占財物的“小動作”、收受他人的“小意思”、蒙騙組織的“小把戲”不斷,卻常常以“掩耳盜鈴”放縱自己,用“無傷大雅”安慰自己,講“下不為例”開脫自己,由破例到破紀再到破法,一步步滑向貪腐的深淵。
常言道,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節不守、大節難保。任何作風上的“跑冒滴漏”,哪怕再小,都是對共產黨人“拒腐蝕、永不沾”政治本色的玷污,不引起警惕、不加以抵御,便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圍獵者”熱情宴請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別有用心的“觥籌交錯”背后往往夾雜著利益勾兌。一旦思想稍有松懈,就會掉入他們精心設計的圍獵之局。推杯換盞之間,親清政商關系被模糊,利益尋租鏈條被搭建。很多身陷囹圄的黨員干部在懺悔時都會說,思想防線的缺口就是被最初的那一頓飯“鑿開”的。
要知道,此時的“席”,早已成為圈套,既是“圍獵者”的圈套,“感情交流”的遮羞布終究掩蓋不住請君入“席”的真正目的是請君入“甕”;也是人生的圈套,有些黨員干部樂做“席中人”,甘于“被圍獵”。就這樣,“酒杯一端,政策放寬”,拿公權換私利,自以為“互惠雙贏”,殊不知,丟掉的是作為黨員干部的原則和底線,蠶食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終將付出慘重代價,受到應有懲罰。
與其在丟棄大節后沉痛懺悔,不如在管住小節上無愧無悔。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和“圍獵”,黨員干部要不斷加強黨性錘煉、品行修養,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時刻警覺由風及腐的現實風險和嚴重危害,自覺凈化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警惕小毛病、小陋習、小錯誤,須臾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在一點一滴中增強拒腐定力,在小事小節中筑牢思想堤壩,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