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晨
政德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要、成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政德建設,多次強調領導干部修政德的重要性。而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身上富含的“愛民、務實、清廉”的政德品質與新時代政德建設具有高度契合性。學習和弘揚馮夢龍政德品質,加強新時代黨員干部政德建設,發揮政德之“壓艙石”效用,可謂正當其時、意義重大。
以馮夢龍“一念為民之心”的愛民情懷醇化政德情感。執政為民、親民愛民既是馮夢龍政德品質的邏輯起點和本質所在,也是政德情感的第一要義。到任后,馮夢龍對壽寧的貧瘠和壽寧百姓的貧苦大感震驚,他寫下《催征》《竹米》《瑞禾》等詩文,表達他關心、同情貧苦人民的情愫。“聊寬瘠土憂”“無勞鴻雁歌”是他“一念為民之心”的寫照,而“此君生意在,暫槁亦何妨”,則更表達了他愿意為百姓犧牲奉獻的精神。為改善百姓的生存環境,他拿出自己的積蓄,請師傅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設置陷阱,消除了虎患。面對城墻多處崩塌而府庫又沒錢修筑的情況,他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重立四門譙樓。馮夢龍從“真心為民”的初心中激發出強烈的政德情感,進而轉化為“實政及民”的不竭動力。加強新時代政德建設,要用好政德情感,厚植愛民情懷,恪守初心使命,緊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感情基點和“權為民所用”的邏輯原點,系群眾之所困、思群眾之所急、干群眾之所盼,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馮夢龍“不求名而求實”的務實作風明達政德擔當。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既是馮夢龍政德品質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德擔當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馮夢龍不顧年邁,跋山涉水,深入調查當地民生疾苦和風土人情,全面真實地掌握每村“民貧”“民淳”“耕績”等情況。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無寇”“無饑”“無訟”的治縣方略,并通過減輕徭役、改革吏治、明斷訟案、革除陋習、整頓學風、興利除害等舉措,為壽寧辦了許多好事、實事。反觀現今,一些黨員干部積極性不高,存在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的現象,這是對人民、對黨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一種缺失政德擔當的表現。加強新時代政德建設,要強化政德擔當,樹牢求真務實的作風,避免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應沉下心來,主動到基層一線“摸爬滾打”,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少講空話、多干實事,以釘釘子的精神落實好各項任務。
以馮夢龍“老梅標冷趣”的清廉品格守住政德底線。清正廉潔、克己奉公既是馮夢龍政德品質的鮮亮底色,也是政德底線的基本要求和標準。馮夢龍在壽寧縣衙后建造戴清亭并著詩一首,表達自己要做一個清廉良吏的決心。為官四載,他處處以清官的標準要求自己。當他發現壽寧新舊官員交替時,路費、修衙門費都全部攤派給了鄉民,辦事者又以少報多,導致鄉民不堪重負,他立即上書建議:“酌定新任應路費若干,離任應路費若干,畫為定規,通縣均派,竟送本官自行備辦,此外不許需索分毫”。他期望能改變官員私撈油水、橫征暴斂的現象。加強新時代政德建設,要筑牢政德底線,需既用憲法和法律約束自己,更用黨章黨紀規范自己,防微杜漸,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
(作者單位:相城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