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化之于城市,如同草木之于田野,讓城市充滿生機活力;城市之于文化,如同天空之于飛鳥,為文化提供了傳承與創新的物化載體。昆山連續18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昆山樣本”,扎根于“江南文化”沃土的昆山,同樣也是一座被文化浸潤的城市。當前,昆山應加碼文化賦能,推進文化現代化建設,將文化“軟實力”持續轉化為發展“硬支撐”。
一是傳承歷史基因,讓文化要素“活”起來。傳承文化基因,要將其注入城市發展的新主體、新形態和新目標。通過將歷史文化載體化、將“非遺”文化活化,讓文化的生命力在基因延續、多樣融合、價值認同和內生創造中,為城市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昆山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以顧炎武為代表的先賢文化,實施歷史名人記憶延續項目、“摘錦計劃”,辦好昆山市“顧炎武日”活動??钙鹄デ幕瘋鞒械呢熑螕?,放大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品牌效應,持續打響“大美昆曲、大好昆山”文旅品牌,推動昆曲與經濟社會、江南文脈、特色旅游協調發展。堅持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借助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多元傳播,讓典籍、文物、遺跡中的昆山在穿越時空、融通古今中活態呈現、煥發新生。深度挖掘整理散落在鄉村的傳統手工技藝和民風民俗,積極推進傳統技藝振興,實現非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二是實施融合戰略,讓產業鏈條“長”起來。昆山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數字與產業雙向融合,全力打造文化產業鏈條,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以數字融合提質增效,搭建“數字橋梁”,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爭創文旅產業融合示范區,打造全域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昆山文化云。以產業融合增添動力,建設長三角創意設計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元宇宙應用賦能,開發虛擬現實、交互娛樂、智慧旅游、數字文博等文娛新體驗。加快阿里大文娛·周莊數字夢工廠等項目推進,形成“內容開發、人才聚集、商業與IP合作、平臺流量加持、文旅商業變現”的城市內容“發動機”。
三是提升城市形象,讓文化影響“強”起來。城市文化影響力的構建,傳播是手段,內容是核心,而關鍵則在于如何講好故事。“昆山之路”精神是昆山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昆山要闡釋挖掘新時代精神內涵,讓“昆山之路”精神在接續奮斗中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發揮鄰滬對臺優勢,構建“文旅+”融合新版圖。辦好“寶島又一村”慧聚夜市、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馬拉松等重大活動以及惠民文化活動,打造走出國門、影響世界的出圈文化熱點。統籌國際友城和昆山杜克大學資源,用國際化語言、本土化方式,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美窗口”的最靚風景。
接下來,我們要以“昆山行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潮,以“昆山之路”經驗輸出為契機,做好城市形象的跨境傳播和“昆山之路”人文精神的對外傳播。推動文化公共外交,開展城市形象推廣,做優海外社交平臺,打造開放卓越的昆山文化形象,讓城市持續彰顯美的追求、高的顏值、暖的表情,使昆山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