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軒 / 圓桌觀察員
近日召開的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五屆三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從書記講話、區長部署,以及板塊、部門的發言,無不凸顯出吳中上下同欲的追求,那就是:既要美,又要強。
吳中的美是毋需多言的。吳中是蘇州山水資源最豐富、太湖水域最廣袤、歷史文化最深厚的區,吳中的美有幾種境界:春有百花秋有蟹,夏至太湖冬看雪,這是吳中的自然風物之美;山光水影一色天,渺渺湖島點點帆,這是吳中的萬頃太湖之美;蘇作技藝奪天工,雕刻刺繡妙絕倫,這是吳中的工藝文化之美;江南田園何處尋,原味鄉愁此處覓,這是吳中的詩意城鄉之美……蘇州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吳中有大美而不言,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中,誠哉斯言!
吳中區物阜民豐。
然而有時候,對一個區域來說,呵護美是要代價的,這分兩個方面:一是要傾力保護,二是發展受限。太湖是蘇州的母親湖,也是蘇州人民的“大水缸”,全區有8個太湖飲用水源地取水口,擔負著蘇州市區80%的飲用水供水重任。吳中堅持生態立區,把保護太湖水資源作為紅線、底線、生命線,強化水源地保護,劃分一、二級保護區,先后開展周邊企業遷移、圍網養殖拆除、太湖船餐取締、太湖禁捕退捕、生活污水治理、太湖濕地保護等工作,探索“五位一體”太湖保護的體制機制,太湖連續14年安全度夏……吳中扛起了太湖保護責任,太湖水質持續向好,水源地水質指標常年穩定在Ⅱ類,保證了蘇州大市用水安全,打造了“美麗吳中、美在太湖”新品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保護太湖的同時,太湖也給予了吳中豐厚饋贈。近年來,吳中先后獲得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生態區、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等稱號,并實現國家級生態鎮、市級以上生態村全覆蓋。美是發展的底色,也增添了發展的成色。吳中把太湖作為最大發展資源,統籌做好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努力將太湖秀美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推進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特別是將太湖生態島建設作為吳中面向未來的“一號任務”,致力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爭當踐行“兩山”理論先行示范。同時,將文旅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加以培育,實施文旅產業倍增計劃,努力爭當太湖休閑旅游目的地和江南文化的傳播體驗地。吳中之美,在新時期得到了傳承弘揚。
吳中區正積極融入中國航空航天產業鏈。
不光要美,還要強。又美又強,才是吳中發展的追求。這里的強,就是產業的強、發展的強。這一點,在吳中區委書記丁立新看來,感受尤其深刻。這位長期在工業園區任職的干部,一到任吳中就強烈的感受到了吳中產業發展的空間與潛力。他不止一次說過,“天堂蘇州,最美吳中”,吳中不僅是做山水文化的“最美”,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產業發展的“最美”。“沒有產業就沒有未來,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吳中要在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新興產業投資、全社會研發投入等指標上攀高目標,加壓奮進,爭取迎頭趕上,打造產業強區”。
產業最美,吳中已經行動起來!實施“產業強區、創新引領”的發展戰略,制定產業強區三年行動計劃,并率先在體制機制層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借鑒工業園區“功能區”概念,結合吳中實際,開展“三區三片”改革:擴容做強東部經開區,放手讓毗鄰工業園區的甪直鎮率先學習園區、融入園區、服務園區,加大拆遷清障力度,為產業騰空間,去年集聚區、協同區民房拆遷率超91%,率先建設協同開放試驗區。主動接受園區輻射效應,規劃建設“甪端新區”,積極承接園區產業轉移,全力打造吳中產業新高地。全新打造中部高新區,突出科技引領,加快省級高新區“去籌”步伐,讓本就擁有木瀆、胥口等“工業重鎮”的中部區域成為吳中發展全新增長極。借助中國中醫藥大學“一號項目”落戶契機,規劃建設高端醫藥大學城,改變過去吳中沒有大學的歷史,并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資源、創新要素,為“吳中藥港”賦能。一體建設西部度假區,將東山鎮劃入度假區,真正實現環太湖旅游資源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運營,加快建設世界知名環太湖旅游目的地。剛剛過去的一年,度假區乘改革東風,開發展新局,文化旅游四季活動漸次展開,文化創意產業招商蓬勃開展,太湖生態島推進大會簽約項目28個,全國首個“自動駕駛生態示范島”落戶金庭,太湖之畔率先展現了吳中改革成效。
智能制造新浪潮正席卷吳中。
功能區改革是攪動吳中深層次改革的“先手棋”,以此為牽引,吳中打出了“產業強區、創新引領”的“組合拳”。一是優格局,積極參與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環太湖科創圈建設,以環中環科技創新走廊串聯蘇州灣、太湖灣兩大灣區,一體打造鏈接南北、聯動東西的整體創新格局。二是重企業,實施科技企業“甪端計劃”、高企認定“倍增計劃”、上市企業培育“金苗計劃”和科創載體“333”提升工程,明確新一年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家,新增創新型企業1000家,推動企業成為吳中產業創新主角。三是引項目,著力招大引強、招才引智,成立區投資促進中心和科技招商中心,形成“2+3”招商體系,去年簽約項目195個、投資總額1910.8億元,寧德時代等一批優質產業項目成功落地。四是強路徑,按照“繪制一張產業圖譜、編制一個專項規劃、建設一個專業園區、制定一套精準政策、打造一個高端峰會“五個一”模式,去年先后舉辦首屆工控中國大會和太湖醫藥峰會,今年還將舉辦首屆中國蘇州太湖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大會,全力構建高效匯聚技術、資本、人才、知識、政策的創新體系。可以說,創新,已經成為吳中全區上下關鍵詞、最強音!
如果說功能區改革是頂層設計,產業創新是動力引擎,那么圍繞優勢產業“爭第一、創唯一”,則是吳中產業迅速“出圈”的核心要義。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吳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首當其沖。當前,吳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集聚一大批行業內優質企業超300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匯聚了一批優秀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在全區各行業開展了一批智能化改造項目,創建了一批智能示范工廠(車間),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規模今年要突破千億。吳中將搶抓數字經濟時代機遇和智能化浪潮,為工業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努力打造長三角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的制造高地、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策源地和系統集成解決方案輸出地,傾力打造機器人產業全國創新集聚第一區!
山環水繞中的環太湖1號公路。
歲末年初,兩個關于吳中的消息令人振奮:一是吳中榮登GEP全國百強區之首。GEP是以貨幣單位直觀衡量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總量的工具,吳中位列全國市轄區之首,說明吳中既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又開展了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并以良好的生態為依托,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人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率先形成了有價值的制度性探索。二是“環太湖1號公路”品牌全新發布。2022第一天,吳中在太湖之畔發布了這條總長186公里,串聯起湖光山色、古鎮古村、人文非遺等文旅資源要素的公路。吳中不僅將建設一條湖濱觀光大道,更將打造一條產業振興之路,這是吳中“又美又強”的最佳代言!當天還舉行了吳中迎新跑,區四套班子帶領干群奔跑2022米,預示著新的一年,吳中將以奔跑之姿,在“又美又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這兩個消息,何嘗不是吳中在生態立區、產業強區、特色興區路上的一個生動注腳?生態創造美、產業鑄就強,又美又強吳中說,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