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 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穩住就是勝利。
這是去年,很多地方在做年終總結時會提到的一句話。
2021年,蘇州預計全年GDP2.2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完成進出口3800億美元,增長18%。
很顯然,蘇州的這個“穩住”,相當強悍。新的一年怎么干?——靈魂之問隨之而來。
1月5日,蘇州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召開。創新年年提,但清晰定義創新集群,并將其上升至全局、戰略的高度,這在蘇州還是第一次。
經濟總量拾級而上,工業底盤首破4萬億,號稱“國內最完備工業體系”又經歷了一年錘“鏈”……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年伊始,蘇州錨定“創新”,外界并不感到新奇——這本就是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事。人們更感興趣的是,“創新集群是什么”“蘇州要怎么干”。
關鍵增量
說到創新集群,人們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另外一個詞——產業集群。
1990年,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用“產業集群”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后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國家競爭優勢》首次提出用“產業集群”分析集群現象。
30多年后的今天,蘇州的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三大產業規模均已達到萬億級,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則接近3000億元。毫無疑問,產業集群,既是蘇州工業制造業發展的成果,也是蘇州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助推器。
2001年入世后,蘇州全力打造規模巨大的產業集群,通過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2010年左右,蘇州開始重視產業升級,知識集群的概念開始萌芽;如今,站在數字經濟的風口,創新集群在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呼之欲出。
三個時間點,一條發展軸。
觀察蘇州的制造業進程和實踐,不難發現,當產業集群經過迭代升級之后,技術優勢將脫穎而出并形成主導。
蘇州制造在具備總量規模的基礎上,開始向“創新生態”的構建發力。
蘇州的創新集群發展大會,傳遞給外界一個強烈信號:從現在開始,蘇州要抓的不再只是產業集群,而是更高形態的創新集群;蘇州制造不再只是關注生產環節、生產企業及其有形產品,而會更大力地構建“創新大生態”——一個涵蓋創新資源、創新要素以及知識創新成果的集合。
從硬到軟,從有形到無形,從物理集合到功能共享互聯。
說簡單一點,就是要以“長”拉“短”,長短互“漲”,依靠制造業發展的強勢和優勢,讓更多更優質的創新資源在此集聚,通過在線新經濟的“創新集聚”功能,帶動制造業的深度轉型。
蘇州新年第一會,“新”有所向、“心”意在此。
蝶變到聚變
但凡系統謀劃、戰略布局的由頭,都有著深刻的現實因果邏輯。
面向優勢產業,如何形成特定領域與區域的創新能力集中?持續創新的支點和空間在哪里?產業創新創造的發展載體有什么?蘇州以“創新集群”為落點,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發展邏輯和思路,又會打開怎樣的發展空間?
大,未必強。“蘇大”如何變身“蘇大強”?制造業的蘇州之問,也牽連著蘇州的產業發展之痛。
深圳的城市崛起,就是創新創業創造的生動實踐。
蘇州工業規模今年突破了4萬億,和深圳大體相當,但是在工業增加值上還有差距,而且蘇州還有一定比例的低端粗放產業,發展空間資源的約束也越來越緊。坊間有這么一種對比,去深圳,很多人是帶著500萬去的,去創業;來蘇州,不少人揣著500塊就來了,來打工。
說笑歸說笑,時間不等人。與創意共舞的數字經濟不僅是新賽道、更是主賽道,能否贏得先機,決定著城市、地區乃至國家未來的整體競爭力。
那么,蘇州數字經濟的基礎和現實需求是什么?蘇州制造;核心動力又是什么?新蘇州制造,即工業制造的轉型。
這里其實是一對共生關系:一方面,規模化制造為數字經濟打開了產業空間,另一方面,“由全轉優”的產業空間又因為數字經濟而開得更大。
“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創新集群,將照亮蘇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光明之路。
創新集群,最直接也最迫切的一個目標,就是解決蘇州制造業的“大而不強”。通過集群,可以加速催生一批新業態新模式,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相融關系更具體,把長板拉得更長、規模做得更大,真正實現產業“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
目前,蘇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4.8%。放眼全國,深圳是30.5%,杭州是26.6%。即使是蘇州的優勢產業,如生物醫藥,相比上海張江和北京中關村,就缺乏智慧醫療和醫療大數據等企業,數字醫療的短板比較明顯。此外,蘇州缺乏像阿里、騰訊、百度這樣的頭部平臺,也缺少喜馬拉雅、小紅書、運滿滿、拼多多這樣的新型知名平臺,在線新經濟發展勢頭不足。
在新一輪數字經濟的“陣地戰”中,建設創新集群,還將拓展蘇州發展的戰略縱深——依托制造業優勢,大力培育在線新經濟,而借助在線新經濟聚合創新資源,實現數字經濟“蝶變”催生創新集群“聚變”。
高質量發展在全國各大城市間,正在形成一種愈發激烈的、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容不得有一分一秒的懈怠。蘇州圍繞“創新集群”的思考,本質上是環境資源下的一種發展倒逼,但誰能否認,這不是蘇州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次主動抉擇呢?
新示范
以創新集群為起點實現價值創造,美國北卡羅蘭納州研究三角園(RTP)一直被引為經典案例。
政府、大學和企業家合力推動,以北卡大學、北卡州立大學、杜克大學為研究依托,資源互通、成果互享,三角園已發展成為與硅谷、德克薩斯研究園齊名的美國三大科研中心之一。
其實,“三角園”只是“創新集群”生成路徑中的一種,即圍繞創新鏈布局賦能產業鏈,是零產業基礎的創造性生成。另外一種,則是以現有的產業集群為基礎,通過制造環節轉移和研發環節的沉淀,逐步轉向以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為主要活動的創新集群。蘇州,就是活例。
“中國聲谷”以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區,建設國際聲學產業研究院,以創新的體制機制和人才、產業政策,集聚創新資源,攻克轉化一批聲學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打造聲學領域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在此次發展大會上,蘇州發布了全市 “創新集群”發展指導意見、產業創新能力白皮書和智改數轉“2022年行動計劃”。
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全市支持“智改數轉”財政資金累計超過20億元,完成項目10634個,累計創建省級“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11個,實現各縣級市(區)全覆蓋。
2022年,這一目標進一步細化:“智改數轉”項目5000個以上,覆蓋規上企業3500家。
面向“創新集群”,蘇州還設立了總規模預超2000億元的專項發展基金。
“通過產業集聚、知識外溢和集體行動,把創新鏈上的創新資源不斷植入到產業當中,或者把企業里的創新資源拿出來共享,尋求更多的產業合作機會,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種優勢具有可持續性。”
正因為看重這一可持續優勢,蘇州指向明確——未來,不但要推動現有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型,還要高水平建設新的創新集群,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
作為全力打造的“一號產業”,蘇州市生物醫藥創新產業集群布局日趨完善,已形成以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為核心,太倉市生物醫藥園、昆山市小核酸及生物醫藥產業園、吳中區生物醫藥園、蘇州高新區醫療器械產業園等多極發展的產業格局。
邁進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機遇轉瞬即逝,轉型瓶頸唯“新”不破。
以集群的形態布局,帶動更高效地創新;以數字的手段賦能,爭取更主動地創新,如此,高質量發展才能行穩致遠,蘇州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蘇州的成長歷程,就是一部創新創業史。“進,無止境”,厘清時代發展大勢,謀定“創新集群”新年目標,映照的是蘇州對于創新的恒力追求,彰顯的是以創新生態塑造新發展機能的理念自覺、認識自覺、行動自覺。
虎年“新”打頭,蘇州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