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盡管置身數九寒冬,但干事創業激情似火的蘇州并沒有因為逼人的寒氣而絲毫放緩聚攏“人”氣。新年伊始,便頻頻出招,新動作、大動作更是接踵而至。
兩周前的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首先強調了“蘇州應該干什么”;一周前的市委“新年第一會”明確指出了“重點工作是什么”;而1月12日的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則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未來發展依靠誰”的問題。
在本次市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共有11位兩院院士獲聘蘇州市人才特聘顧問。院士代表們出席會議并在主席臺前排就座。
獨到的安排,彰顯的是蘇州打響“人到蘇州才有為”品牌的堅定決心,也預示著蘇州正將人才與創新工作置于前所未有的戰略制高點上。
人才底蘊深厚
敞開大門,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古往今來蘇州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改革開放迄今,蘇州從一座尚不算起眼的、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江南小城”完成了歷史性跨越——GDP增長超過600倍,崛起為世界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
近年來,蘇州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人才隊伍量質齊升——“十三五”期間,蘇州全市人才總量達到了321萬人,增長41%。其中,高層次人才總量超30萬人,增長70%。
人才效能顯著增強——蘇州全市領軍人才企業達到了2771家,累計納稅超500億元。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774家,46家企業實現上市。
人才持續涌入助力蘇州經濟崛起。
人才改革持續發力——從2016年的“人才新政40條”,到2020年的“人才新政4.0版”再到2021年的“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條”,蘇州先后兩次對人才政策進行提檔升級,出臺了50多項舉措,形成了覆蓋引進和培養、塔尖和塔基、個人和團隊、創業和創新的高素質人才引育體系。
人才生態不斷優化——中組部在蘇州掛牌成立全國唯一的創業人才投資中心,設立超20億元規模姑蘇人才基金,并推出了國內最高授信額度人才貸,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呼喚創新人才
創新的事業,永遠都在呼喚創新的人才。
在人才戰略上,蘇州志存高遠。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蘇州的目標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發展現代化強市。到那時,蘇州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價值彰顯、活力迸發的人才生態會更加完善,高水平人才隊伍整體實力位居全球城市前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域創新體系全面形成。
如今,蘇州正瞄準“打造國家級人才平臺,建設中國人才發展現代化強市”的定位,同時從四個方面下手繪制人才驅動的蘇州未來:
打造人才高地節點之城——重點是發揮好蘇州臨滬開放優勢,豐富國際人才互聯互通平臺,更好地融入和服務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助力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協同參與全球人才競爭。
打造海歸創業首選之城——重點是發揮好蘇州平臺集聚優勢,用好中新、中德、中日、海峽兩岸等合作平臺,大力引進海歸創業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創業首選地和高端人才重要蓄水池。
蘇州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正日益提高。
打造產業創新標桿之城——重點是發揮好蘇州工業立市優勢,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優勢產業,加速集聚一批具有引領性標志性的頂尖人才和重大團隊,建強科技創新主力軍。
打造創投資本活躍之城——重點是發揮好蘇州資本活躍優勢,加大科技金融和創投資本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力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資本中心,打造全國標桿性基金集聚發展新高地。
正是因為蘇州同時具備產業制造、生態環境、地理區位和人文底蘊這四大優勢,所以只要加以充分發揮,那么蘇州的引才、育才就是注定有分量的。
吸引戰略人才
創新與人才,是決定蘇州競爭力的核心,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而言已變得空前重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力,是生生不息創新力的根本所在。蘇州,正全力以赴打造各類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縱橫馳騁的“創新主戰場”。
市委人才工作會議上舉行了表彰儀式。
“包括戰略科學家在內的杰出人才不是高原,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座座高峰。蘇州要讓每個高端人才矗立成一座山峰。”在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前召開的兩院院士座談會上,20位“最美姑蘇人才”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遲力峰感慨道。
現在我們常說技術和發展上被“卡脖子”,實際就是卡在高端人才上。未來,蘇州要大力培育集聚戰略科學家。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優勢產業,按需建設科學家工作室,打造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同時采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方式,支持其開展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研究,力爭5年內集聚不少于10名未來產業戰略科學家。
著眼海外精英
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而中國國內的產業升級,則為他們提供了大舞臺——高科技產業多了,能夠提供的高薪并激勵其一展抱負的崗位多了,再加上日益優化的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人才一定會因此而快速集聚。這種大環境和蘇州高質量發展下的人才招引現狀是相吻合的。
蘇州須把握人才回歸的機遇風口。
未來,蘇州要盡快拓寬海外人才招引渠道。注重在具有科技比較優勢的國家開辟“人才藍海”,抓緊集聚一批全球高端人才。比如充分發揮國際大科學計劃、高端學術會議等集聚作用,用好海外引才服務機構、同學會、校友會,特別是“人才特聘顧問”等資源,引進更多海外人才。
加大自主培養
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蘇州要切實加大自主培養力度,不斷提升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要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推動在蘇“雙一流”高校和高水平大學把人才培養作為核心任務。比如南大蘇州校區要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這個“方向”,依托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戰略,為蘇州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提供有力支撐。
對于當下的蘇州而言,什么才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載體?當然是平臺。我們甚至可以說,在吸引人才方面蘇州與國內先進城市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平臺數量、質量及其賦能水平的差距。其中之一,就是亟需更多高水平高能級的實驗室。比如蘇州重大試驗設施稀少,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1家等等。
姑蘇實驗室是蘇州一座人才與創新高地。
要克服上述戰略弱點,蘇州沒有捷徑,唯有全力推進重大人才平臺建設這一條路可走——尤其要充分發揮“一區兩中心”等國家級科創平臺作用,高標準推進姑蘇實驗室、太湖科學城等載體建設,進而不斷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同時要積極參與建設環太湖科創圈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爭取落地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平臺,啟動并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等,讓人才“一到蘇州,就能進實驗室”。
人才皆盡其用
科技創新人才,對蘇州打造包括創新集群在內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來說十分關鍵。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人才,關乎高質量發展各個復雜社會層面、各個行業領域內的人才,也同樣重要,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蘇州要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名教師、名校長、名專家,加大公共衛生、中醫藥等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引進力度。不斷壯大鄉土人才隊伍,全面加強農業、交通、生態環境等各領域,特別是法律、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匯聚起來,讓各類人才在蘇州發展中各展其才、各盡其能。
包括古城保護在內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
……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隨著蘇州空前關注人才和創新,人才工作正成為一項引領性工程,成為各級“主官”的肩上重責和優先思維。今后,開展任何一項工作,都要首先考慮有沒有人才、如何依靠人才、怎樣服務人才。由“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以全新理念重構城市發展方式,探索特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人到蘇州才有為”——擁有這樣的氣魄和追求的蘇州,更加值得期待!
(編輯 顧善聞 攝影 王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