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今年1月5日,蘇州召開了全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
從此,打造產業創新集群,就被正式納入到了蘇州高質量發展的恢弘藍圖中。蘇州,也開啟了從產業大市邁向創新強市的壯麗征途。
提到創新集群,產業園區自然是當仁不讓的第一方陣。當前,蘇州有14個國家級開發區,3000多個產業園區。所以打造蘇州的創新集群,突破點,就在產業園區。
如何理順創新集群與產業園區的辯證關系?蘇州產業園區的優勢何在?在打造創新集群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又如何加以克服?帶著這些問題,第45期“蘇州圓桌思享匯”邀請了長期研究蘇州政策走向和產業發展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一同聚焦產業園區,共謀打造創新集群的蘇州之道。
正當其時
蘇州,是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2021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已站上4萬億元的高點。不過蘇州制造業依然還存在著大而不太強的問題。
進入“十四五”的第二年,對于蘇州來說,過去數十年間那種憑借看似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土地資源以及較為寬松的環境承載量來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于是1月5日,蘇州召開了全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
我們已置身于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除了勞動力、技術、資本和土地外,數據,正作為不可或缺的“第五元素”,加速重構著我們的世界和認知。
“蘇州是產業和制造業大市。產業創新集群的本質就是‘創新’二字,這和之前依靠人工成本優勢的產業集聚是不一樣的。開年第一會上三個關鍵詞:數字化、產業和創新集群。把這三個詞一疊加,便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產業創新集群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吳智庫執行院長段進軍這樣理解產業創新集群。
智能制造是蘇州打造產業創新集群的重要基礎。
“蘇州的創新有90%來自于企業本身。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企業創新占比約50%,他們的創新更多源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所以說打造創新集群,企業要盈利,開發區和產業園區是主陣地。”蘇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湛認為,產業創新集群的打造有助于提高蘇州整個城市的長期競爭力。
“無論是數量還是高質量發展水平,蘇州的現代產業園放在全國也都是拿得出手的。在蘇州的高層次人才大部分落戶于各大產業園和科技園內。同時產業園區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政府產業政策出臺和宣講宣傳的主要抓手。”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沈源總結了蘇州產業園區在打造產業創新集群方面的優勢所在。
“2020年我們推出了‘百園萬企服務行’系列合作。接下來我們計劃再走進百余家產業園區,直面上萬家中小企業,進一步打通政策服務渠道。”沈源說。
蘇州的各大產業園區都有一個往往容易被外界忽視的軟實力優勢——由于產業園區和入駐企業有著非常密切的互動,企業和運營方、以及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粘性非常強。所以久久為功,一種良性運轉的產業生態系統便會在園區內部應運而生。
直面挑戰
但一個好生態的打造,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暴露問題和不足的過程。
蘇州全市3000多個產業園區中,更多是“區中區”和“園中園”。目前有300多家納入到了蘇州市產業園發展促進會的服務體系之中。促進會調查顯示,300多家園區內擁有超過80000家企業。上市企業占全市約1/4,市值約1/3。
蘇州靈猴機器人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智能機械手。
“一是創新發展的路線圖不明確,缺少頂層設計,比如實施的路徑以及時間表。由于大部分產業發展屬于多頭管理,一些部門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是全市產業園區的家底目前還沒摸清楚,沒能形成全市‘一張表’,這里面包括產業園區的數量、分布、面積、產值、稅收、高企、領軍人才、研發平臺等細節,因此造成執行過程中缺乏數據支撐。”
“三是產業園區雖是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集聚區,但是這里并沒有完全把他們的參與度調動起來,產業的運營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對接、服務高層次人才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在沈源看來,盡管產業園區的整體發展非常好,但依然需要重視并逐漸克服上述三大問題。
據了解,蘇州重點產業的中高層次人才比例是23%。而在一些聚集研發型和總部型企業的園區內,中高層次人才的比例往往在60%以上。不過,在嘉賓們看來——還不夠。
“我們做了300多家科創企業的調查,發現他們最缺兩點——一是缺高層次人才。由于蘇州特殊的地理區位,很多人才被更高的平臺所吸引。我們運營方也在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比如舉辦人才專場招聘會并擴大校園招聘的規模等等。不過總體來看,人才依舊供不應求;二是缺創新生態系統。大中型企業的需求要能夠及時公之于眾,然后小型科創企業才能更容易提供創新型服務,但是上游卻找不到客戶。如何解決呢?我們在全國各地有60多座科技城,擁有一套全國甚至是全球性的網絡,所以我們和外省市兄弟單位一道,建立了G60科創走廊聯合體。通過聯合體及時發布大企業的創新需求,從而讓小企業迅速行動起來。G60成立后,據統計短短三個多月,其已促成大企業需求發布和小企業創新服務對接至少30起。這非常直接和高效。”蘇州啟迪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華瑩說。
蘇州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不管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歸根結底是人才實力?,F在整個發展的邏輯出現了變化。以前我們更多地是先有產業然后才有人,而現在發展卻是先有人才然后才有產業。因此產業集群的背后是需要有人才支撐的,而人才的背后又是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以及高品質的城市環境,這就是貝殼與珍珠的關系。”段進軍指出。
在打造產業創新集群戰略的指引下,蘇州越來越多的產業園區正大踏步向科技園區轉型。能夠吸引到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是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企業,又是如何觀察這一切的呢?
“作為企業,首先要把自己做大做強,一個強大的企業是吸引人才的基礎;對于各個園區來說,不妨多舉辦各種有的放矢、包含各個細分行業的高端人才創新大賽,吸引人才和項目,建設一流的科技園區;當企業把自己做到了最好,當園區建成了一流的產業與創新融合體,那么還愁沒有人才過來嗎?而人才又是互相吸引、互相提攜的,這就步入了人才接踵而至的良性循環之路。”蘇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平說。
有的放矢
創新能力建設肯定不是大家都去搞全能。蘇州提出,全市的科創園區要聚焦優勢產業,在特定領域進行創新能力的集中。那么聚焦各自創新能力建設的重點方向,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有所為有所不為呢?
“聚焦優勢產業,是發展的新階段在區域空間中一個重要表現。越是發展的低級階段越遵循著‘撿到籃子里都是菜’;越是高級階段就必然進入一個比較優勢的階段,有所為有所不為。產業定位必須明確,定位明確以后才有明確的戰略,定位戰略明確之后就是資源的梳理和整合。因此十大板塊各國家級開發區進行產業創新集群的規劃,便是對自己進行科學定位。”
段進軍指出,找出這樣的特色然后再按照產業創新集群的理念去推進。優勢不是關起門來的優勢,產業創新集群也不是封閉的,它是開放的。每個區域要選擇自己的優勢產業創新集群,然后根據產業集群缺失的結構去招才招商。
“深圳90%的研發機構集中在企業、90%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的研發人員匯聚在企業、90%的專利出自于企業。”在段進軍看來,深圳最值得蘇州借鑒的就是市場化的創新體制,就是把創新與市場很好地結合起來。否則,創新集群就無從談起。
太倉正積極布局航空產業集群。
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蘇州各區域、各板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蘇州工業園區在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的基礎上,發展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昆山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吳江區的絲綢紡織、通訊光纜;吳中區的機器人、智能制造等。
“下一步每個板塊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各選擇2~3個重點突破的產業集群。按照產業集群的構成,比如企業、新型研發機構、中介機構、咨詢機構、高校、研究所、法律機構等,看缺少哪些主體,那么在今后就要有意識地通過招商引資去完善。”
段進軍指出,蘇州最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產業集聚帶就是滬寧產業帶以及沿江產業帶,特別是滬寧經過昆山、工業園區和新區一帶,是蘇州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濃度最高的地區。這些部分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大部分又是重疊的。所以,未來滬寧產業帶一定是發展產業創新集群最集中的地帶。蘇州一定要把它建設成為世界最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創新帶。
翹首以待的通蘇嘉甬鐵路。
“沿江產業帶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集聚,主要依靠港口發展起來。因為資源有限、長江不搞大開發,所以未來這個產業帶將進入轉型階段。我們要借鑒德國萊茵河的經驗。同時沿江高鐵的通車為沿江轉型注入了新活力,這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集群帶來了戰略機遇。”
段進軍說,隨著通蘇嘉甬的建設和未來通車,蘇州還要高度關注南北向的產業發展。南北有兩個重要的潛在增長極——相城是開放門戶,它發展數字金融、智能車輛網、工業互聯網等以信息數字為主的生產服務業型的創新產業集群;另外一個綠色增長極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發展生態型、數字型、總部型的生產型高端服務業。
“還有就是沿太湖的科創圈。如果東西向制造業創新產業集群譽為‘陽剛’,南北軸線和太湖則可譽為‘陰柔’。二者就是一個太極圖,形成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相互對稱和互補的太極圖。”
群主負責
“以前建產業有‘鏈’,鏈條是縱向的。而集群是立體的生態,那么就可嘗試建立群組織。比如醫療器械建一個大群,那么相關分管領導即大群主,大群主下面有小群主,群主下面還有群管理員,一層接著一層。我們可以給一些特定企業以經費,讓后者組織相關活動并促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它們的積極性。相當于鼓勵群里的活躍成員發言。招商最好是企業招商、資本招商、生態招商。”沈源提出了在產業集群的背景下打造“群組制”的設想。
“在去年國際精英周上,我們把牛津、劍橋等14座國際知名高校的相關學院主席、知名年輕教授拉到蘇州來,成立了蘇州國際性的人才交流中心。今年又要搞活動,以后每年、每月甚至每周都搞活動。我們給他們相關組織提供一部分經費。”
茁壯成長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
打造自主創新的核心圈、技術共享的朋友圈,然后帶動廣泛的輻射圈。其核心就是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和聯動。建立產業集群的群組制,然后進行集群劃分,以同一產業主題的產業為試點。
“比如蘇州全市有很多座生物藥園區,那我們就把它們全拉起來建一個大群。在市委市政府層面有一個大群主,區域有區域間群主,各個園區之間和內部也有群主。群組定期開會,讓這個產業創新集群做到有人負責、有人參與、有人實施,大家一起分享各類成果。”沈源說。
······
栽得產業園區這棵“梧桐樹”,才能引來創新集群這只“金鳳凰”。梳理產業鏈,完善創新鏈,做強服務鏈,賦能生態鏈。一座鏈鏈相扣、環環精彩的創新蘇州,正呼之欲出!
攝影:王亭川 計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