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微語 / 圓桌觀察員
風起云涌的數字經濟時代,哪座城市能夠在激烈的競合中拔得頭籌?
不進則退的人才爭奪時代,哪座城市能夠在創新的比拼中嶄露頭角?
無懼險阻,迎難而上。蘇州,正加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打響“人到蘇州才有為”工作品牌,邁進在高質量發展的進步大道上!
執著自我修煉,志在更高更強。這,就是蘇州永葆先進的秘訣所在。
重塑產業版圖
去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但在“全國先進制造業十強城市”評比中,蘇州排名僅位列第五,制造業總體大而不強、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確是事實。
今年新年第一會亮出“創新集群建設”的打法,一面向內挖潛、練好體能,一面善于借勢、找準抓手,力圖在撐竿跳中實現產業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躍升。
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是蘇州打造創新集群的基礎
面對傳統產業如何實現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時代命題,蘇州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雙向發力,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提升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從喜馬拉雅山南坡穩健向前。蘇州體系化開展“智改數轉”已然取得不錯成績,完成項目10634個、涉及工業企業7153家,新增全球“燈塔工廠”3家、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應用場景8個,下一步將瞄準國家智能制造先行區目標,持續打響“工業互聯網看蘇州”品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蘇州正視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與深圳、杭州先進地區的差距,在數字經濟的“主賽道”“新賽道”上奮起直追,大力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去年先后獲批國家區塊鏈發展先導區、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首批省級信創先導區,新增國家重點軟件企業6家,9家企業入選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2家企業入選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未來還將積極培育數字醫療、數字孿生城市、在線新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生物醫藥產業已成長為蘇州產值近3000億元的主導產業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由引進成長型創新藥企、招引優秀留學生群體回國創業孵化裂變而來,從一開始就是以創新集群為起點和目標的資源匯集,凝聚了政府、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合力,成為喜馬拉雅山北坡一次垂直攀登、漂亮進擊。經過長時間的系統規劃和培育,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已成長為產值近3000億元的主導產業,擁有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等國字號平臺,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產業競爭力排名第一。
同時也要看到,光有冷泉港亞洲、中科院醫工所、百圖生科研發中心等科創平臺還不夠,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等基礎創新能力還要加強,BT(生物技術)與IT(信息技術)交叉創新亟需拓展,生物醫藥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必須接力推進……納米新材料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躋身全球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匯聚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大院大所,產值突破千億元,航空航天、新能源、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涌現出不少獨角獸、瞪羚企業。有了生物醫藥創新集群的現實樣板,眾多創新集群初顯崢嶸,更多驚喜不日將與我們相逢。
優化人才結構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蘇州大專以上人口占比22.51%,成都為25.58%、杭州為29.31%、南京高達35.2%,在GDP十強城市中處于第九位;人口凈流入數量全國第七、人才吸引力指數第七、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第七……人才結構、人才活力的不如人意,都是蘇州肩挑重擔、穩步前行路上必須邁過去的坎。
作為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開放的蘇州自帶對國際人才的強磁力。蘇州入選國家級創業類人才連續9年列全國首位,外籍高端人才近5000人、總數排名全國第五。去年僅申報國家海外引才計劃的人數就達到上年度的8倍,國際精英創業周上征集的海外項目占比近6成。
人才濟濟的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
蘇州中新、中德、中日、海峽兩岸等高層次開放平臺全國少見,西交利物浦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常熟世界聯合學院等一大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出類拔萃,長三角一體化讓上海國際化高端平臺開放共享,都為蘇州匯聚國際范、全球化的科創資源提供了絕佳窗口。相信,在打造“海歸創業首選之城”的目標牽引下,在原有留學人員來蘇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外國人才“最舒心”創新創業舉措的基礎上,全球攬才的姿態更為積極主動,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必將加速集聚。
一座城市的朝氣,離不開人才的力量,與青年的活力也息息相關。青年擁有最旺盛的創新熱情、創造智慧,青年對環境最敏感,對發展最渴求,“用腳投票”的意愿最堅決。蘇州14~35周歲青年人口427.53萬、占比為33.5%,從數量和比例上來看,相較其他兄弟城市呈現優勢。不過,在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中蘇州只列第八。因此,蘇州只有主動做多增量、做優存量,才能為創新集群建設提供不竭能量。
蘇州立志打響“人到蘇州才有為”工作品牌
“人到蘇州才有為”工作品牌強勢亮相,“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緊鑼密鼓,一系列的暖心禮包、給力政策出臺,吸引各類型青年人才紛至沓來,在這座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找到屬于自己的機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目前青年科技人才、技能人才、民營企業家隊伍已蔚為大觀,未來有“組合拳”的精準滴灌,將使青年科學家、青年卓越工程師、創二代競相涌現,形成覆蓋塔尖、塔身、塔基的創新集群人才高塔。
涵養城市氣質
蘇州2500年歷史積淀了自信、內斂、包容、大氣的江南文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涵養了擁抱世界、合作共贏的開放態度,走進新時代,必須激蕩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作為“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尖子生,要立足于“拼、闖、融”為內核的蘇州“三大法寶”,傳承“開放包容”的第一氣質,大力塑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破除“孤獨寂寞冷”“慢、小、柔”的傳統印象,勇于、善于讓城市酷起來、火起來,廣為傳播多元、開放、高科技的現代蘇州形象,讓“同樣條件成本最低、同樣成本服務最好、同樣服務市場機會最多”的城市特質深入人心。
資本與科技、人才、數據、孵化和監管緊密結合,形成協同創新的閉環生態圈和加速發展的巨大能量,成為帶動創新產業和創新人才發展的組織中樞。蘇州在建設產業創新集群、打造國家級人才平臺過程中,都將金融活水、資本力量置于重要地位。中組部在蘇州掛牌成立了全國唯一的創業人才投資中心,去年38家企業登陸科創板、為科創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蘇州以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方式駕馭金融和資本,設立超2000億規模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基金,繼續做大做強上市企業的蘇州板塊,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天使投資導向產業發展、人才創業,持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資本中心、全國標桿性基金集聚發展新高地。
生態宜居的蘇州是各方人才向往的好地方
成都、杭州等地推出“青年+”“蓉漂計劃”等舉措,撓到了青年人才“房子”“圈子”等癢處,積聚了很強的青年人氣、才氣。據《2021年畢業季租房洞察報告》顯示,租房房價收入比約27%,接近30%的壓力閾值,青年人才租房經濟負擔較重,要申請人才房、公租房、買房落戶的困難更是可想而知。蘇州以“便捷生活、宜居環境”而著稱,對于青年“房子”問題,也下了一番功夫,人才公寓和“青年人才驛站”建設取得不錯成效,但要在百舸爭流的人才爭奪戰中爭先進位,青年人才安居樂業工作也必須有更高追求。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國際人才集聚的城市,已經把人才社區建設納入城市發展戰略,作為進一步增強人才國際競爭力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華為在各方支持下,正在建設上海淀山湖國際人才社區,全面保障700-800全球頂尖科學家在此安居樂業。蘇州也將推出高品質人才社區建設的專門政策,完善醫療、教育、住房等配套設施,集成提供產業、科創、文化、生活等各類要素,促進關鍵少數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致廣大而盡精微。宏大城市夢想,正在“創新”落子間,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