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江從蘇州出發,一路向東蜿蜒入海。沖擊出豐沃的土壤,沖撞出寬闊的江面,靜水深流。
5月16日,這條流淌了4000多年的古老河道,以一場高規格的儀式成功“出圈”——吳淞江整治工程(江蘇段)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超過150億元,預計2030年竣工。消息登上當天的央視新聞聯播。
從今年到2030年,九年治一水,聯通滬蘇、東西蜿蜒的吳淞江承載著怎樣的發展情感?
在中央提出“重大基建要適度超前布局”的宏闊背景下,高標準啟動吳淞江整治工程,釋放出什么訊號?
這次高調的“吳淞江之變”,又會給蘇州帶來怎樣的發展之變、格局之變?
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視角來看,在“吳淞江科創帶”與“環太湖科創圈”“沿江發展帶”“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組成“E”字形發展格局中,吳淞江將穩穩做實蘇州高質量發展基底的“剛勁一橫”。
一
興水治水,從來都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好事。
吳淞江發源于太湖瓜涇口,全長125公里,橫穿蘇滬,中間與大運河交織,古往今來都是航運的重要通道,也是蘇滬兩地人民相融互通的重要血脈。
事實上,為了實現“通江達海”的目標,蘇州圍繞吳淞江的建設已持續多年。比如正在改建和新建的車坊大橋和勝浦大橋,是吳淞江上的重要節點,建成后可以滿足三級航道通航要求,千噸級船舶暢行無阻。又如已經竣工的元蕩大橋,讓吳江康力大道和青浦東航路實現了無縫對接,使兩地車程從40分鐘縮短到5分鐘。吳淞江整治工程實施后,將進一步發揮改善水環境和航運等綜合效益,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水利支撐。
江蘇省吳淞江整治工程正式開工。
支撐,還在于主動適應新時代背景、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發展取向。
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適度超前布局基礎建設”,特別是要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布局。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當下,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對擴大國內需求、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吳淞江整治工程“要干什么”不言而喻。
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完善太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的重點骨干工程,吳淞江整治工程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流域防洪除澇能力,還可以有效增強水資源配置能力,有效改善區域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提升蘇州至上海內港航道航運能力。
二
吳淞江整治工程帶來的效益與影響,遠不止于水利。沿江生態保護、跨界協同治理、產業串珠成鏈,一系列文章皆可在此基礎上系統謀劃。
吳淞江流經吳江區、吳中區、工業園區、昆山市等地,很多地方處于兩區交界,存在著污染型企業散落、河湖生態遭到破壞等薄弱環節。結合吳淞江整治工程,首先要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共同謀劃、協同推進,集中治理、淘汰污染型企業,其次要保護好沿岸古鎮古村,打造沿江生態綠廊,凸顯江南水鄉風貌特色,實現還河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從而全面提升沿線居民的幸福感。
騰籠換鳥、筑巢引鳳,以整治工程為契機,還可以拓展發展空間,帶動沿江產業“脫胎換骨”。
吳淞江整治工程對于蘇州高質量發展來說具有全方位的積極意義。
目前,吳淞江沿岸分布著科沃斯研發中心、華為蘇州研究所、阿里巴巴蘇州數字產業基地、啟德醫藥全球研發總部等科創資源,還有中科國綜(蘇州)能源互聯網產業公司、蘇州·清華專項(北京)離岸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未來還會集聚更多的平臺機構、科創企業、科研院所,對發展空間的要求必然日益增長。
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看,騰退沿江低端落后產能,合理規劃沿江產業格局,對于推動數字經濟、研發經濟、總部經濟、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
圍繞吳淞江,蘇州還有更遠的謀劃:一張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謀劃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的新版圖已經勾勒——打造“吳淞江科創帶”。
向西與“環太湖科創圈”深度融合,形成“一圈一帶”的產業格局;
向東對接上海,有效承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輻射效應;
沿途串聯起甪直智能制造產業園、吳淞江科技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東太湖科技金融城、蘇州(太湖)軟件產業園等多個高端產業載體。
吳淞江昆山段整治工程施工現場。
未來,在“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的空間概念里,圍繞太湖、吳淞江沿線生態、產業、生活、交通等功能定位,深化細化具體空間布局,形成更加完善規劃方案。
對于發展目標,蘇州用了兩個詞“串珠成鏈、深度融合”。以“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交匯點——太湖新城為例,蘇州接下來將集中吳江區、吳中區優勢資源,圍繞“聚人氣、布產業”爭取更大突破。
值得矚目的是,去年年底獨墅湖開放協同發展示范區正式成立,瞄準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是吳淞江科創帶的重要開發片區和對接上海的重要產業空間,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起筆治水,落筆發展。
吳淞江潮奔浪涌,令人期待。
(圓桌觀察員 | 周奉超 彭化成 攝影:王亭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