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 蘇平遠 / 圓桌觀察員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共同富裕的關鍵著力點,就在農村。沒有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就沒有全面的共同富裕。
今年3月12日,蘇州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會。會議要求部署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和農民富裕富足的“蘇州方略”。
2022年,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做好“三農”重點工作,對支撐蘇州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又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低的地區之一。所以在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方面,蘇州具有天然的“先發”優勢。
基礎扎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并提出在2035年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在新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多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都從農業農村起始。十八大以后,農村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優先保障。
蘇州的農業農村發展較早,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較高,已經具備了繼續探索高質量發展的相應條件,因此,蘇州在全國“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應是題中之義。
木瀆的果農在葡萄大棚內精心地照料作物。
短板猶在
農業農村農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蘇州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城鄉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較高,但對標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仍存在瓶頸和短板。
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困境依然存在——2021年,蘇州第一產業增加值189.7億元,農業總體規模小并呈下降趨勢。同時,局部村莊人居環境亟待持續改善,年輕群體返鄉創業積極性不高。農民收入的普惠提升難度大,提升農民收入依然還需努力。
農業現代化程度依然有待持續提高——蘇州農業生產規模較小,農民年齡結構老化。農村用工難,除大田耕作外的機械化程度有待提高。農業智慧化數字化程度低,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低,流通與營銷整合不足,市場競爭能力弱。推進農村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創新,做強做精現代農業的任務十分艱巨。
孩子們走進農村體驗鄉村生活。
農村基礎設置配置區域差異較大——由于發展規劃的時點不一,蘇州不同區域農村還存在較大的配置差異,保留村、特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待撤并村莊既有生活設施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三年行動計劃中投入建設的已有設施,后期維護和持續改善缺乏資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新經濟做大做強受到基礎設施的制約。
鄉村公共服務均等化還需加大投入——城市化傾向的持續發展,帶來與農民爭地爭利的困境。推進就地城鎮化,在資源要素的引進、涉農業態孵化等方面,受到鄉村公共服務制約。下沉到鄉村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一定的城鄉差別。接下來,持續加大鄉村公共服務投入,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更多惠及農民群體還需努力。
現實謀劃
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蘇州之路,往哪走、怎么走?從實踐來看,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堅持農村集體經濟所有制的發展模式不動搖,做大做強農村經濟蛋糕——蘇州要以“股份制”“合作化”等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做強集體經濟蛋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與工商資本的有機融合。以“五大合作”等多種方式培育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壯大農業經營主體,提高新型農村合作型集體經濟的經營能力和贏利能力。以集體經濟的制度優勢“分好蛋糕”,讓農村集體經濟成為“三次分配”、“兼顧公平”的重要支撐平臺。
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蘇州要確保糧食生產的自給程度,持續推進蘇州農村“三高一美”建設。構建起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體系,運用現代農業生產科技提高農產品質量,完善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追溯體系。關注消費需求變化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把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創業機會盡量留給農民”。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特色,突出產銷融合,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促進農業發展的生態高效,形成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式——蘇州要堅持聚焦都市生態精致農業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生態有機環保智慧農業,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依托蘇州農業特色和鄉村文化特色,打造承載著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農事體驗、鄉村旅游、文化營造等多種職能的共享農莊。以江南農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底蘊,營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道路。
常熟農科所工作人員在試驗田里蒔秧。
對蘇州而言,不斷加大鄉村基礎設施投入,改善鄉村環境風貌,最終實現村莊的宜居宜業,是行之有效的。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鄉村發展規劃,對各類村莊進行發展定位,提出人居環境營造的重點工作——蘇州的城鄉一體化起步早起點高,農民群眾對農村生活環境的心理預期也較高。蘇州要以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標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文化載體建設,形成農民群體城鄉雙向流動。加大鄉村互聯網軟硬件建設,搭建起農業經營和農民生活都適用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立切實管用的鄉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打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攻堅戰,實現鄉村面貌的改善。
注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自覺以“兩山理論”為指引開展農村環境建設——蘇州要以綠色生態種養為依托,發展低碳生態循環農業,特別關注蘇州水生態的建設,守住江南水鄉底線。加大農業園區設施設備更新,加大生態農產品的特色集群化發展。挖掘蘇州生態資產的價值,保護和恢復江南文化濃郁的鄉村特質,為鄉村環境價值變現為休閑生態家園、共享農莊等提供環境資源的文化競爭力。
建設美麗鄉村,體現蘇州區域特色,滿足鄉村宜居生活需要——蘇州要在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基礎上,進一步做大蘇州“特色精品村、特色康居村和特色宜居村”品牌,在“兩湖兩線”等重點區域做好環境建設精品示范區。在蘇州鄉村做響“江南文化”品牌,增加當地鄉村特質文化的多樣性,描繪小橋流水人家、江南文化氛圍韻味的美麗鄉村。加強對城市人群綠色消費的需求把握,增加鄉村環境產品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值,擴大鄉村環境資源變現能力。
生機勃勃的夏種作業。
關鍵在人
當今,蘇州正深化鄉村文明建設,推動鄉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全力以赴促進人的現代化。
孵化培育新生代新型職業農民群體,使之成為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蘇州要加強產業引導和創新平臺打造,優化土地供給制度,提供新型職業農民群體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機會。以龍頭引領,典型示范,讓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帶動中小農戶共同發展,做大利益鏈。通過委托培養、落實社保補貼、統一城鄉職業待遇等措施,穩定和做大新型職業農民群體。
加大農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蘇州要推進農業生產產業鏈化,豐富鄉村產業經濟業態,深化農產品加工、農村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進一步鼓勵新生代農民的創新創業,引領農村產業發展,孵化更多就業崗位。加強農業轉移人員的教育培訓和技能幫扶,幫助他們融入城市就業軌道。
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促進農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蘇州要以率先實現 “三大并軌”為先機,統籌城鄉供給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改善民生,實現均衡發展。加快建設公共衛生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城鄉社區,并對失能、病殘等困難群體適度傾斜。在鄉村建設“文化禮堂”等鄉村精神文化載體,營造人文氛圍,形成“以文化人”的和諧氛圍。
地產藍莓喜獲豐收。
當然,只有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強鄉村改革創新,才能完善共同富裕體制機制。蘇州,同樣不例外。
鼓勵城鄉資本要素自由流動,營造城鄉均等、融合發展的創業創新環境——蘇州要抓住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優勢,強化“多規合一”,特別是涉農產業發展規劃,為城鄉要素的順利流動奠定基礎。加強鄉村產業資源布局,引導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品牌發展、新型農用工業等適宜的涉農產業落地。注重小城鎮的城鄉聯結功能,推進涉農產業鏈在縣鄉村的梯次落地,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產業化效率。
加大農村改革與投入,推進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基本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蘇州要以承接的各項國家級改革為契機,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做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入市,提高土地附加價值。推動集體經濟股權固化改革,鞏固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實現農民的集體資產的占有、收益和有償退出。進行金融進鄉村,提高融資效率,給予鄉村資源型資產的變現,為鄉村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加強區域協作,先富帶后富,實現農民群體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蘇州要深化“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幫扶措施,實現底層群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局村掛鉤、定點幫扶、強村帶弱村,鞏固提升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的發展途徑,形成共富共提升的合力。加大城鄉間的“三次分配”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達到兼顧公平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發揮優勢,立足腳下,開拓創新。
2022,蘇州“農業農村現代化”收官之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