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遠 / 圓桌觀察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近日,蘇州的一項動作“不聲不響”卻關注度不小——全市的每一座山正逐一劃定山體保護范圍,一山一策,在現有山體資源保護的基礎上,蘇州要“給每座山打造自身的特色”,力爭“把每一座山都保護下來”。
在不斷守護水環境、提亮水文化的同時,天堂蘇州為何要把更多的目光轉向“山”?
壹
在“蘇州印象”里,水的分量和占比似乎要遠勝于山。
雨巷宛轉、吳儂軟語、枕河人家,水與蘇州的性格渾然一體,所以即便是山,也是溫婉含蓄而不帶棱角的。
天平山紅楓已經成為蘇州的一張名片。
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區的蘇州,自然資源多為湖水溫泉和山丘。山丘相對以多個孤立的山陵為主,如虎丘、陽山、天平山、穹窿山、靈巖山、上方山、虞山、香山等。
據統計,蘇州共有大小不等的山體145個,其中吳中區有81個,高新區有54個,姑蘇區1個,常熟4個,張家港4個,昆山1個。山體資源總面積約159平方公里,約占蘇州土地總面積的1.88%。
只不過,與杭州、南京等周邊的名山顯赫相比,蘇州的“山”多少還差點意思,加上自身“園林”的氣場太強,蘇州的“山”更多是偏安一隅,被裹在人們郊游踏青的煙火氣里。
但這并不妨礙蘇州對“真山真水”的追求和塑造。
蘇州城區的山,大部分集中在城西。山(丘)天然形成了穹窿山、靈巖山、東山、西山等風景名勝,也孕育了地方風土人情、民俗民風、傳統觀念和宗教禮儀等社會文化,自然與人文、山水與文化的交流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保護山體資源,就是保護蘇州的歷史文化。
根據《蘇州市山體資源特殊保護區劃定方案》,目前全市共有城市規劃區、開山采石禁采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遺跡保護區、森林公園、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重要濕地、水源涵養區、其他特殊保護區等10類山體資源保護區。
全市98%以上山地丘陵被納入開山采石禁采區,68個山體被確定為山體資源特殊保護區,面積108平方公里,占全部山體面積的68%,主要分布在吳中區和高新區,分別是45個和20個。僅高新區,2021年全區林木覆蓋率就達19.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近年還新增和改建各類綠化面積884.25畝,新增4萬株珍貴用材樹種,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95萬畝。
真山真水,山水相長。隨著保護意識的增強,蘇州現有的山體大致保持了本真的狀態,在不斷跟進的監管措施和遠景規劃之下,蘇州的“山”呈現出獨立于“水與園林”之外的另一番景象。
那么,這樣的山,對于“蘇州印象”加分多少呢?
蘇州山體宕口重現生態美景。
貳
事實上,除了稟賦,人們對蘇州的山的“印象游離”,還在于其角色和功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開山采石是蘇州西部地區農民的重要產業和主要經濟來源。部分地區擅自開山采石、造墳、建廟現象屢禁不止,蘇州的山體資源遭到連年破壞,山體生態遭遇嚴重威脅。禁開禁采,便成了蘇州山體生態修復的第一步。
山體的植被發育、豐富物產,能有效涵養和凈化水土,山體資源既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在穩定生態平衡、控制環境污染、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意義重大。
蘇州的“禁開禁采”起步很早,不僅在全省率先頒布了“禁止開山采石條例”,還系統制定了“禁止開山采石實施規劃”,并把禁止開山采石列入政府實事工程,限期對開山采石實行分類、分期、分批關閉。
為維護蘇州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保護山體資源,蘇州“禁開禁采”的同時,全面開展山體整理復墾和環境綜合整治。
蘇州高新區首個高景山宕口復綠項目,就被原國土資源部列為部級示范項目,其治理方法和運作模式被稱為“高景山模式”;江蘇省最大的單個地質災害隱患滑坡體(陽山西)治理項目,總面積26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億元,歷時3年時間將可視裸露山體得到綠化、美化,徹底消除了粉塵污染、水土流失,有效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
蘇州“禁開禁采”的實際效果,翻開地圖,看得更清——
在1986和1998年遙感影像研究的基礎上,蘇州2002年的遙感影像再次對城郊低山丘陵的植被覆蓋進行了“精顯”。對比顯示,1986至1998年新增裸地面積20平方公里,而1998至2002年新出現裸地則降至1.77平方公里。
叁
站在“獅山”看不到“山”。
一句調侃,道出了蘇州“山”的新尷尬:夾在樓宇大道高架之間,山是一步步淪為盆景,還是通過努力留守住自然?
隨著城市開發的提速,原先分布于古城郊區的山體,現已位于蘇州城市建設區內,成為“城市山林”。
通過立法,開山采石、工程取土、新建擴建墓地及設置固體廢棄物堆放場所等行為在蘇州被嚴令禁止,但在部分區域,亂建設、亂開發現象依然存在,如隧道修路、占用山林開發房地產、破壞山體地形地貌的行為時有發生,尤其是近年來,山地范圍村鎮建設、工程建設對山地植被景觀包括歷史人文景觀的破壞開始變得突出。
城市與山的關聯互動模式,越來越成為發展的一大挑戰。矛盾越突出緊迫,越需要戰略眼光和決策定力。
護山行動——蘇州新一輪生態保護計劃,也打開了蘇州制造業立市、生態優先的自命題。
山,是切口和載體。通過對山體資源的規劃保護,加強片區發展總體謀劃,把山的原生態與城的潮動能結合起來,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改善環境,突出文化傳承、加強活化利用,進一步做好生態、文化兩篇文章,以此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更大的綜合效益。
在具體做法上,結合蘇州山體資源的特色實際,可以統分結合。
比如,充分吸納穹窿山、漁洋山等地在山體治理方面的成功經驗,規范劃定整治區域,制定“一山一策”;再比如,全面摸清裸露山體及周邊生態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務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快推動宕口及山體周邊垃圾處理與復綠步伐,在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高質量提升城鄉環境。
山體資源是城市自然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公共資源,為廣大城市居民共有共享。事實上,加強山地植被景觀研究、保護與管理,真正實現山體與城市自然交融,蘇州的山體資源保護“空間很大”。
從“看山是山”的原生態,到“看山不是山”的陣痛,再到“看山還是山”涅槃回歸,讓每一座山都很有特色地站在那里,其本身就是生態和發展理念的一次躍遷。
把每一座山都保護下來,這不只是一種愿景,更是理解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點。“山”,是以更高水平的生態保護,踐行高質量發展的抓手和基點。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蘇州的山,“山”外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