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之夜,明月半墻
桂影斑駁,風移影動
……
在江南夏夜,約幾位友人,赴拙政園
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藝術穿越
定會有回味無窮的沉浸式體驗
夜經濟,是體現一座城市活力與魅力的重要標志。
蘇州作為以古典園林聞名于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夜經濟,園林是繞不開的存在。
去年年初,“拙政問雅”夜游項目推出。全新的視覺體驗和審美感受,帶動跨時空游園的夜經濟消費潮流。
“拙政問雅”火爆的背后,是后疫情時代,如何有效推進文化、科技、藝術等多元素有機融合,從而推動文旅消費穩健復蘇的現實之問——
如何重塑古典園林的屬性定位,賦能蘇州園林文化發展?如何以高品質的數字化文旅產品復蘇人氣,帶動消費?如何將園林的精髓內涵與古城的精神氣質有機融合,有效助推古城有機更新和活態傳承?
第49期“蘇州圓桌思享匯”,邀請專家學者“問雅拙政”,著眼古典園林文化,為蘇州古城更新、文旅融合發展以及推動消費復蘇等議題出謀劃策。
Part01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公元1532年,一個明媚怡人的春日,蘇州名士文徵明懷著激動之情游覽了家鄉的拙政園。園內充滿歷史和詩性魅力的亭臺樓閣、花鳥林木令他倍感不虛此行。于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士提筆丹青,在次年仲夏依照園中景致繪圖三十一幅,系之以詩歌,編入《拙政園詩畫冊》,同時作《王氏拙政園記》:
“竹澗之東,江梅百株?;〞r香雪爛然,望如瑤林玉樹,曰瑤圃。圃中有亭,曰嘉實亭,泉曰玉泉。凡為堂一,樓一,為亭六,軒、檻、池、臺、塢,澗之屬二十有三,總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園。”
作為江南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拙政園始終占據著中國古典人文藝術和審美情趣的制高點。
在近500年后一個美好的仲夏夜,圓桌觀察員和嘉賓們戴上無線耳機,伴著導游姑娘的溫婉解說,從拙政園“李宅八景”的“青藤園冶”開始,緩步邁入現代科技還原下16世紀的錦繡蘇州。
穿過一道靜僻的長廊,長廊轉角處以光影成像的形式清晰呈現出文徵明手書“拙政問雅”的夢幻篆刻。第二道景致迅速映入眼簾。只見兩挺轎子分別停放在一座大院的兩側,人造光影穿透轎子上的各式花紋圖案投射在游覽者的視線所及之處,激蕩起正統、溫暖且捎帶神秘的時空漣漪。這一刻,光陰與歲月仿佛已決然凝固。
這樣令人沉醉的場景,在接下來的游覽中不斷出現,櫻珠游心、山水營園、十指春風、玲瓏玉冰、聽雨蕉園……縷縷清風帶著盎然詩意穿行流淌,在都市的方寸與動靜間,勾勒出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園。
曹林娣表示,蘇州園林代表著東方智慧和生存智慧
“蘇州園林是中國一門獨有的藝術,它體現的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生存之道。文人們借助蘇州園林把生活藝術化、把藝術生活化,修身養性,遵循著天人合一的和諧之道。”園林文化專家、蘇州大學教授曹林娣深悟蘇州園林的哲學價值。她說自己和園林打了一輩子交道,但“拙政問雅”依然令她一路沉醉。
王斌認為,拙政園沉淀著文人的進退哲思
“‘拙政問雅’充分凝練了明代文人的情感與審美。這些情緒表達是作為當時主流價值觀而被社會廣泛認同的。窮則獨善其身,修身養性;達則兼濟天下,忠君護國。文人的思想經過光陰的洗刷和沉淀,終將傳之久遠。”凝視自己的身影已和院墻上的樹影完成國畫構圖,蘇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斌說。
Part02
讓拙政園自身來講故事
以新的跨媒介方式和科技手段介入古典園林,并從中凝練出新的視覺體驗和審美感受,賦活歷史,重塑空間,是“拙政問雅”項目成功的關鍵。
“從過去小眾的、文人的生活代表和象征,到今天成為人人都可消費的文化場景,蘇州園林在每個歷史時期都給世人不同的感受。”蘇州拙政園管理處主任薛志堅表示。從滄浪亭、網師園到拙政園,薛志堅大半生都在園林工作,可以說園林已經成為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看來,蘇州園林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不斷創新。
改變與創新,從來都應當是順勢而為,特別是對于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拙政園而言,更應當追求古老與現代的巧妙融合。
景天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施莉婭全程參與了“拙政問雅”項目的策劃與建設,在她看來,園林中看似不起眼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磚,細品起來都能發掘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而后者更多時候體現為一種通感,說不清,亦道不明。
施莉婭說,“拙政問雅”值得堅持
施莉婭介紹,在如何實施“拙政問雅”項目上,團隊策劃時間長達兩年,編排了不少有創意的故事,但最終還是決定讓園林自身來講故事,因為園林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只有這樣才能讓當代年輕人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但是,面對中國古典園林典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拙政園,展演項目很可能給亭臺建筑、古樹名木等帶來難以預測的危害。
最后,“拙政問雅”項目采用當天布置、當天拆卸的方式。這樣雖然大大增加了成本,但在給游客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有效保障了文物古建的安全。
“事實上,近年來拙政園一直在嘗試變革和創新。”薛志堅說,“比如我們用了三年的時間,把整個園子里的170對垃圾桶全部撤除,就是要把最美的景觀留給游客。打造‘拙政問雅’,也是要用最先進的科技彰顯園林的醇厚價值,并通過新潮的媒介將園林的藝術之美和游客的滿足感傳遞出去。”
薛志堅表示,把拙政園的美學價值闡釋好、傳播好是當下的一個大課題
“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作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拙政園里就有待霜亭。這種以詩詞歌賦和歷朝掌故為載體的文化傳承,往往歷久而彌新。”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谷鵬認為,通過現代科技將古典園林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內涵描述并激發出來,給游客一個無與倫比的視覺呈現,讓游客路過景點不再是走馬觀花,這才是古典園林創新的題中之義。
Part03
重視傳播力,吸引年輕人
近年來,除了拙政園,網師園、滄浪亭等古典園林紛紛推出夜游項目。在現代科技加持下,古典園林融合創新,已成為蘇州文旅融合發展并拉動經濟復蘇的強勁載體。
王斌認為,園林是蘇州最具價值的城市名片之一,也是蘇州的超級文化符號。在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應當深度挖掘城市文化IP的價值,從而引領城市旅游文化產業不斷創新升級。
“以蘇州園林為例,它們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情感價值和社交價值。”王斌說,游客來到一座園林,不能只是欣賞景致。應當對園林進行場景化營造,故事性表達,賦予園林以情感,給游客帶來回味無窮的沉浸式體驗,提高游客黏性,讓每一位游客都愿意為園林“代言”,從而放大傳播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蘇州幾座推出夜游項目的園林,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義。
在谷鵬看來,推動園林文化產業發展,傳播力的打造非常關鍵
在谷鵬看來,在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做強園林文化產業,促進文旅消費升級,講好園林故事至關重要。
谷鵬表示,從傳播學視角看,無論是蘇州的古城文化,還是園林文化,對其保護和傳承要關注四個方面。
一是蘇州地方媒體在傳播上要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宣傳蘇州園林的文化內涵和新動態、新業態;
二是一定要學會“借力”,通過更高層級的媒體和網絡平臺把蘇州園林,以及里面所蘊含的各種優秀文化傳播出去;
三是要關注傳播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呈現方式,打造年輕人感興趣的新媒體產品,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傳播渠道;
四是要和游客保持高度的互動,充分激活他們的興趣點。
曹林娣表示,蘇州之美,古城之美,園林之美,都是舉世公認和客觀存在的。關鍵是要發現美、感知美,最終在欣賞美的過程中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并進。
“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城市主流媒體,要用優美的文字、精美的視頻以及像‘拙政問雅’這樣的高質量文創項目去引導年輕人,讓他們有機會沉浸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曹林娣說。
曹林娣相信,當年輕人有充分的文化自覺后,他們自然就會投身于包括夜游園林這樣的傳統文化消費中。年輕人是文旅消費的主力軍,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必將產生示范效應,從而帶動身邊人或其他年齡層的游客,前來感受蘇州園林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深藏其中的古老智慧。
因為一座園,愛上一座城。
蘇城夏夜,尋夢江南,不妨從“拙政問雅”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