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 圓桌觀察員
蘇州古城,自公元前6世紀吳王闔閭和伍子胥時代起,就矗立在太湖與長江交匯處的形勝和富庶之地。2500年來,其規制和城址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古城的布局因勢利導、水陸聯動、順天和人,歷經風雨而繁富迄今,實現了人類文明史上少有的文化活態傳承。目前,這座傳奇之城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84處、“中華老字號”17家和非遺代表性項目100項。
蘇州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40年的實踐中已探索出了一套具有蘇州特色的保護路徑。
如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專門組建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提出議題、制定方案、推進落實”工作模式,每月定期召開會議,根據不同議題召開專題會議,通過扁平化的組織體系,有針對性地研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從全市層面統籌和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同時,蘇州名城保護集團也正式掛牌成立,秉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古今融合,保護利用”“統籌推進,全面提升”“創新方式,活化傳承”“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四大原則,按照策劃、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的模式,發揮國有企業示范引領作用,面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
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來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
捍衛軟實力
很多外地游客到蘇州的第一印象,或者說第一個有些“不適應”之處,便是“驚奇”地發現蘇州古城沒有“高樓”,更別說傳統意義上的“摩天大樓”了。
這種突兀感似乎和蘇州全國第六的龐大經濟體量“不相稱”。然而,蘇州歷史的底蘊和文化的延續性恰恰是在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對比中顯得流光溢彩——因為蘇州早已將古城保護置于捍衛城市軟實力的關鍵位置。
魅力無窮的蘇州古城。
來看一組時間線,這樣便格外明了了:
1982年,蘇州成為了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86年,蘇州啟動了首次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制。30多年來,相關規劃經歷了多次修編,在古城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蘇州市啟動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的編制工作——規劃重點為護城河以內的14.2平方公里古城“一城”、山塘線、上塘線“二線”和虎丘片、西園留園片、寒山寺片“三片”共同組成的蘇州歷史城區——總面積約19.2平方公里。重點保護歷史城區及其城址環境,保護城市整體格局和風貌、歷史街巷和特色街道、河道水系、肌理、視廊、天際線和傳統民居,保護各級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完善歷史城區功能,實現古城復興;
2021年,蘇州市入選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同年《保護區、姑蘇區城市更新指引》出臺,姑蘇區城市更新試點工作隨即進入快車道。
“隨著2021年下半年住建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和中央‘兩辦’《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2份文件的出臺,國家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宏觀戰略下的老城保護與更新原則和指導思想愈發明確。”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姑蘇分局名城保護處處長陳超君說。
打造新模式
姑蘇區瓣蓮巷30號,典型的蘇式傳統民居。
去年10月的一天,當推開院落的大門時,可以發現墻體多處剝落,地面雜草叢生,各類生活設施殘破不堪。一種粉墻黛瓦之下盛名難副之感撲面而至。
如今故地重游,瓣蓮巷30號也正經歷著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造和更新。從高空俯視之,融入現代科技的院落商業體已輪廓初顯并躍躍欲試。圓桌觀察員了解到,瓣蓮巷30號用地面積為374.6平方米。改造成高端商辦后,總建筑面積達414.28平方米。
改造成高端商辦后的瓣蓮巷30號(效果圖)。
包括瓣蓮巷30號在內的古城32號街坊和古城保護示范工程(平江片區)是保護區、姑蘇區實施成片保護的重點片區。這些區域內古城風貌一覽無遺,能夠清晰勾勒出蘇州厚重的歷史脈絡;但大量控文保建筑和年代久遠且缺乏修繕的民居也錯綜其間,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治理能力。
為此,蘇州專門出臺《姑蘇區城市更新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方案》在原有規劃審批、土地供應和不動產權證辦理等政策方面進行了創新和突破,探索建立了靈活、便捷、高效的新運行機制。同時,也把古城保護示范工程(平江片區)和古城32號街坊區域共12個傳統民居納入了城市更新試點項目。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各部門精誠合作,開拓創新,積極主動探索解決更新路徑中的難點與堵點。截至目前,姑蘇區盛家浜10號、邾長巷7號、瓣蓮巷30號、富郎中巷7/7-1號、富郎中巷30/34號、懸橋巷25號、懸橋巷47號、顧家花園13號、尚堂弄4/8/10號等9個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完成了全流程審批并已開工實施,成功“趟出”了由國資平臺收購傳統民居并活化利用的高效發展新路徑。城市更新試點工作機制的日益完善,對全面推動古城保護更新具有里程碑意義。
“試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其意義在于把原有的‘保護——修繕’模式延伸至真正的功能活化并使其具備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有助于在盤活存量資源的前提下推進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
陳超君相信,模式的更新將激發古城的內生吸引力,從而不斷吸引優質企業和優秀人才回歸蘇州古城。
保護為核心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姑蘇區始終堅持保護為核心,持續推進古城整體保護、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姑蘇區古城保護措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重要引領。
引人入勝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2021年,“建新巷30號故宮博物院文創空間項目”、“顧家花園13號歷史建筑修繕項目”順利入選江蘇省住建廳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獎補項目”,合計獲得省級專項資金獎勵補助750萬元。
“仁美坊,南顯子巷口,表右史上官渙酉所居”。《蘇州府志》中記載的南顯子巷位于平江歷史街區,長183米。這座江南古巷自古以來即為顯宦居所。巷子內外各式古建筑鱗次櫛比,書香氣息十分濃厚,往往令人忍不住三步一徘徊。
南顯子巷7號。
南顯子巷8號。
2022年,“南顯子巷7號/8號修繕項目”“剪金橋巷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項目”再度入選江蘇省住建廳2022年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項目——合計獲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補助1570萬。
……
堅持保護優先、以人為本,傳承歷史文化記憶,不斷提升功能品質。蘇州古城,正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下一步,姑蘇區會牢牢把握入選國家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的契機,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圓桌觀察員還了解到,2022年起姑蘇區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實施范圍將繼續擴大至歷史城區全域,城市更新工作亦會進一步走向深化。我們拭目以待!
統一與漸進
“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蘇州的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遵循的就是這個理念。
保護與更新,矛不矛盾?看似矛盾,實則是完美的有機統一。
保護,是對古城內城市格局、建筑肌理、形態風貌以及人文內涵等進行保護;更新,則是對基礎設施、建筑功能、居住質量和生活方式的有機更新。蘇州通過持續漸進的探索性實踐,準確把握了其中的門道并使其平衡發展。
統籌推進古城保護與更新工作的同時,蘇州正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堅持“城區即景區,旅游即生活”——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增強城市宜居性,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鳥瞰秀麗端莊的32號街坊。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在實施“古宅新居”和“街坊改造”等工程時,從古建老宅修復到觀前、盤門、桃花塢等歷史街道、片區的風貌整治,從山塘、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再到街坊整體改造,蘇州始終堅持分階段和逐步推進的“漸進更新”原則。
“古城54個街坊早已實現城市設計全覆蓋。規劃設計中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和因物施策,兼顧好古城風貌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陳超君說。
未來,姑蘇區將更加注重城市文脈傳承和城市肌理延續,妥善處理好古城保護和更新之間的關系,“量身定制”街坊保護更新實施方案,優先在古城32號街坊區和古城保護示范工程(平江片區)保護更新過程中,先行探索漸進式、伴隨式的規劃思路,持續性地推動整體保護、有機微更新和活化利用,強化古城更新項目的引導性。
面向全社會
蘇州,是全球首座世界遺產典范城市。在這樣一座“處處有故事、遍地皆文化”的城市里,推進古城保護與城市更新的并行不悖,毫無疑問是一項龐大和精細的系統工程。量大面廣而又細致入微,很多經驗和舉措都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在試錯中走向成熟。
比如說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城市更新中的一些政策路徑依然還有待最終確定,其在實施層面仍面臨諸多難點。而古城中的古建筑和老宅數量眾多,很多建筑的產權相對復雜,難以全面覆蓋,需要進一步加以明晰等。
“古城保護和更新項目資金投入較大,社會力量投入相對不足,社會效益、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有時難以兼而顧之。”陳超君說。
古城保護亟待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社會資本投入其中,往往更加看重當中所蘊含的經濟價值。所以未來蘇州有必要制定并推出一整套包括保護知識產權在內的激勵性政策,充分調動人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市場的強大作用,集合多方智慧,共同探索出古城復興這個世界難題的新路徑和新經驗。
如今,蘇州已選取了古城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塊,邀請全國范圍內優秀的設計團隊參與古建筑的保護與更新的研究性設計,以創意構思和專業設計探索古城如何在傳承中保護,在發展中創新。市區兩級已成功舉辦了兩期蘇州古城保護建筑設計營和兩屆“人間天堂 創意姑蘇”設計競賽——部分優秀設計方案已轉化為具體項目并進入實施階段。
美輪美奐的富郎中巷7/7-1號(效果圖)。
富郎中巷7、7-1號,是32號街坊六個傳統民居活化利用試點項目之一。原來為四進傳統蘇式民居院落,后期搭建情況較多,整體格局破損嚴重,歷史價值有限,亟需修繕改造。修繕改造后作為民宿,設計方案為第一屆“人間天堂 創意硅巷”姑蘇設計競賽設計單元B“相約古城 夢棲院落”的獲獎作品。中建上海院和上海經緯設計院共同設計,修繕保持整體院落格局和傳統民居尺度;采用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相結合的方式,在保持古城風貌的基礎上,賦予了新蘇式審美韻味;同時能夠適應現行消防規范及技術規程,滿足現代化功能的使用需求,未來將成為富郎中巷東入口門戶節點。
將競賽與城市更新項目相結合,讓設計作品成為人們可以觸碰的現實,對古城更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姑蘇區已積極開展責任規劃師制度與運行模式研究。以增強基層規劃專業技術力量為杠桿,不斷加強體制機制和人才隊伍建設,打通政策和規劃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相繼開展了‘蘇州本土三校聯合課程設計’工作營、古城‘街坊認養、陪伴成長’計劃等活動,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到古城社區管理的工作中。”陳超君指出,這么做旨在培養本地化的專業技術力量,共同協助推進城市更新,最終實現決策共謀、共建發展、建設共管和成果共享。
……
未來,越來越多經過精心修繕的古建筑和老宅將化身為酒店、書店、展示館等文化娛樂設施,一批精品項目會拔地而起,存量資源的巨大潛力屆時亦得以充分釋放。
保留蘇州“文化之核”,讓新業態和新產業等增量資源澤被古城,推動后者實現歷史性復興,更是我們全體蘇州人孜孜以求的夢想。
這一夢想,一定會實現。
(圖片由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姑蘇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