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刻印在蘇州古典名園滄浪亭內的楹聯,道出了古人對蘇州山水之城的無盡贊美。
山水相親、園城相融,典型的江南風貌,積淀出蘇州精致靚麗的生態底色和底蘊厚重的人文風情。
今年以來,蘇州多個重要會議頻頻強調,要呵護好“水鄉基底、四角山水”的自然系統,保護好包括太湖、長江、大運河在內的全域整體江南水鄉風貌。
7月16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再次明確,要建立起“四角山水”為主的城市特色空間格局。
何為“四角山水”?對于蘇州而言,打造“四角山水”空間格局有何重要意義?其背后承載著怎樣的發展謀劃?
事實上,從“大蘇州”視角出發,這是平衡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綠色生態保護的現實考量,更是以整體思維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要支撐。
四“角”空間
如果從“天空視角”看蘇州,會發現古城像一顆明珠,浸潤在溫山軟水的懷抱中——
東南角,經獨墅湖、吳淞江至澄湖;
東北角,經陽澄湖、傀儡湖至沙家浜;
西北角,經虎丘山、虎丘濕地至西塘河;
西南角,經橫山、上方山、石湖至太湖。
關于蘇州“四角山水”格局,建筑界泰斗吳良鏞先生曾專門做過分析研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蘇州邀請一批國內頂尖規劃專家,商量制定蘇州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為古城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其中,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提出了“古城居中,一體兩翼,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間發展構想。
這是一個靈巧的“九宮格”布局——
古城居民,四角留出湖泊與空地,楔形綠地沿山脈、水系插入市中心;
工業園區居東,高新區在西,吳中區和相城區分列南北,留足城市發展空間;
此外,還利用快速路加強與吳江、常熟、張家港、太倉、昆山等板塊的溝通與連接。
吳良鏞將“四角山水”格局比作一部“風車”——古城為中心,工業園區、高新區、相城區、吳中區是四片“風葉”,而“風葉”之間鑲嵌著四方山水,構成“山水園林城市”的理想空間格局。
對比一下今天的蘇州不難發現,20多年來,蘇州的城市規劃基本遵循了這一整體發展思路。
“四角山水”格局,包含了蘇州周邊主要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一是為蘇州市民提供了運動健身、娛樂休閑、踏青賞景的重要空間;二是完美保存了蘇州江南水鄉基底和歷史人文聚落;更重要的是在保護古城的同時避免了“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
保護“大蘇州”
從歷史回到當下,蘇州提出建立起“四角山水”為主的城市特色空間格局,其實承載著用“大蘇州”理念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深厚情感和系統謀劃。
今年是蘇州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周年,保護區、姑蘇區成立10周年,又值蘇州名城保護集團正式成立,如何全面復興“姑蘇繁華圖”,開啟古城保護新篇章,是十分緊迫而又最具現實意義的課題。
事實上,蘇州如今的體量已經遠超“四角山水”的范圍,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蘇州也并未僅僅局限于歷史城區的保護,而是從“大蘇州”的空間脈絡出發,把古城保護與江南水鄉生態保護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古城+山水+生態”的思路一體推進——
一是保護好19.2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名城內核,在建筑特色、道路寬度、沿河景觀等多方面進行規范,順應古城肌理、延續古城文脈,以“城區即景區、旅游即生活”的“大景區”標準推進活態保護和有機更新。
二是守護好蘇州“四角山水”特色空間格局,構筑山水綠道網絡,讓市民從古城走向“四角山水”,從“四角山水”走向太湖、長江,不斷提升蘇州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比如已經建成的太湖、陽澄湖旅游度假區就很受市民喜愛。
三是呵護好全市域整體江南水鄉風貌,一體化保護好古城古鎮古村落、太湖山水、長江沿線和大運河風貌,在產業建設過程中注意生態修復、文化保護,形成“大蘇州”的歷史文化空間格局,全面打造江南水鄉的典范。
可以說,從“一體兩翼”到“一核四城”,再到全域一體化發展,多年來,“四角山水”模式為蘇州推動古城保護、加強生態建設、重塑城市空間,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文化自然保護協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山水”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900多年前,滄浪亭主人蘇舜欽遠望太湖美景,曾寫下這樣的佳句。
蘇州的山水園林城市格局,是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區位、經濟、政策等多種因素疊加融合的結果。
“開門見山”“人在畫中”,千百年來,蘇州詩畫江南的藝術特質激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美好想象和創作靈感,也因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
美好的環境可以激發想象與靈感,同樣可以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當前,蘇州已經進入存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站在市域一體化的高度,加快推動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
從這方面看,“四角山水”區域環境優美、生態怡人,是國際會議、文化藝術、教育科研、創意產業的首選之地,未來在承載更多新經濟、新功能方面潛力巨大。
比如獨墅湖示范區位于吳淞江以南、澄湖以北,是“四角山水”東南角的生態綠楔,在保護生態本底,打造綠化廊道的基礎上,按照智慧型、復合式、生態化發展思路,圍繞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產業發力,有望成為西接太湖、東達上海的重要產業功能區。
再以蘇州太湖新城為例,這里依湖傍山,自然資源豐富,向來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當前,建設“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已經上升為蘇州市域范圍內重大空間戰略,而太湖新城處于“一圈一帶”交匯點,隨著東太湖隧道、蘇州灣隧道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將迎來戰略崛起的重大機遇。
“四角山水”記錄著蘇州的特色文化,彰顯著蘇州的江南風韻,傳承著蘇州的歷史文脈。
人在城中,城在園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這,就是幸福感。
(彭化成/文 徐志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