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彭化成
在蘇州,市域一體化已成“熱詞”“熱點”。
今年以來,蘇州多個重要會議頻頻強調,要以“大蘇州”思維推動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
近段時間,蘇州十個板塊紛紛“牽手”,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城建交通等多個領域加強深度融合;
在此期間,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個動作引來人們的矚目——打造陽澄南岸創新城和吳淞灣未來城,構建“一主兩副”空間格局。
眾所周知,園區始終踐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念,這個時間節點拋出新的規劃布局,有何深意?
事實上,這是對既有規劃的進一步深化。如果從市域一體化視角來看,這更是園區精準把握機遇,激活內生動力,服務蘇州全域格局優化調整的主動作為——
“一主兩副”空間格局的建立,將全面強化園區與臨界區域的有機融合,拓展園區向外輻射能力;同時推動園區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質轉變。
因勢而謀,以變應變。面向未來的園區,蓄勢待發,能量值拉滿。
新中心:古城向東
從蘇州古城的平江路驅車一路向東,只需要十幾分鐘,便可抵達金雞湖畔的蘇州中心。
如果說平江歷史街區是蘇州的歷史文化中心,那么蘇州中心區域則是蘇州的時尚消費中心。
以蘇州中心為圓點極目四望,你會看見一個商貿區、住宅區、產業區有序鋪展,生態景觀錯落有致的現代之城。
從1994年5月打下第一根樁基開始,人們的目光便從未離開這片土地,也一直津津樂道于“茭白地上起廣廈,蓮藕塘中壘瑤臺”的傳奇故事。
事實上,園區的確不負眾望。
28年來,園區累計上繳稅收8000多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3萬億美元。目前,園區每平方公里GDP產出12億元,人均GDP達29.2萬元,并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六連冠”。
從產業上看,園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30多家、上市企業62家,近三年更是以平均每個月一家公司上市的速度遞增;累計吸引外資項目5000多個,其中10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園區投資項目166個。
按照“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伴隨著產業項目的高歌猛進,園區的住宅、商業、教育、醫療等資源加速集聚。目前這片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10多萬常住人口;集聚著大院大所36家、知名高校33家;蘇州中心、誠品書店、久光百貨、比斯特購物村等成為市民的購物天堂;金雞湖景區、白塘植物園、東沙湖生態園、白鷺園等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可以說,園區之于蘇州,猶如中關村之于北京、張江高科之于上海,已然成為蘇州人心目中的另一個“蘇州中心”。
而在蘇州“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已經明確“實施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著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以古城為核,向東發展城市新中心。
嚴格來講,城市中心并非單純的地理空間概念,而是指一個在城市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區域或空間。從國際視野來看,“多中心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蘇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多點布局城市新中心,一方面能夠有效緩解古城運轉所承受的各種負載,從而更好地實現古城保護與發展;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引導資源利用、城市交通、產業布局,從而有效提升城市運轉效率和特色品位。
今年以來,園區與吳中攜手加快推動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建設,吳中與吳江全力打造“一圈一帶”交匯點,太倉與昆山更深層次提升協同發展水平,姑蘇區與相城區全方位合作提升整體合力,既是以“大蘇州”思維推進市域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在積極探索打造城市新中心的無限可能。
作為蘇州開放程度最高、發展質效最好、創新活力最強、營商環境最優的區域,園區發揮在規劃、產業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商的高質量城市新中心,責無旁貸,也信心滿滿。
新格局:一主兩副
都說水是蘇州的靈魂和根脈,集齊“江河湖海”,成就了蘇州的富庶和繁榮。
而水同樣勾勒出了園區的發展版圖——以金雞湖為核心,獨墅湖、吳淞江分列在南,陽澄湖、婁江分列在北,共同編織出園區的壯闊發展史。
28年來,園區的進化與蝶變、繁華與榮耀、開放與創新,都在這“三湖兩江”的水系格局中蜿蜒流淌。
如今,當打開園區最新發展規劃圖,在“陽澄南、吳淞北”,赫然標注著兩座新城——陽澄南岸創新城和吳淞灣未來城。
眾所周知,園區堅持“產城融合”和“規劃先行、滾動開發”的思路,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從而實現了“水鄉阡陌”向“現代化新城”的重大變遷。那么“一主兩副”空間格局寄托著園區怎樣的發展謀劃?
如果說金雞湖作為主中心,是園區科學規劃引領凝結出的豐碩果實,那么兩個副中心的規劃,則是園區從市域一體化的角度出發,全面強化與周邊板塊空間及資源要素的一體縫合,拓展向內吸引和向外輻射的能力,從而為城市新中心建設打造堅實“兩翼”。
金雞湖板塊作為園區最早開發的區域,已經成為集商業、金融、居住、休閑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中心。但是歷經多年發展,不可避免存在著設施老化、業態陳舊、配套缺失等問題。
接下來,園區將從城市更新的角度,全面推進金雞湖右岸區域改造,對金雞湖以東3.86公里岸線進行優化提升,引入高奢購物中心、高端酒店和當代美術館,打造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核心區。同時實施環金雞湖商圈活力提升工程,對湖西、湖東、李公堤三大片區進行整體定位,打造“潮流時尚、人文漫享”的活力都市圈。
從資源要素來看,扣除水域面積和生態保護帶等,園區實際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積僅有約160平方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園區的發展。兩個副中心的規劃,正是園區加快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質轉變的契機。
相較于中心區域,陽澄湖南一直是園區發展的薄弱地帶。滬寧高速、滬寧城際、京滬高鐵、S1號線等匯集交錯,將這里分割成多個地塊,給開發建設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劣勢同樣可以轉化為優勢。未來園區將依托這里便捷的交通系統,高標準建設總部基地、現代服務產業園,推動新加坡中心、克勞利總部、新建元數谷四期等項目,加快高端產業載體導入。同時圍繞環青劍湖區域,提升環湖綠化景觀、完善休閑游憩場所、推進公共服務配套,提升居住品質。
作為南部副中心,吳淞江未來城則實實在在承載著園區科創的未來。
近年來,園區在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全面發力。而從規劃上看,吳淞江未來城涵蓋蘇州東站、桑田科學島、上市企業產業園北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東區)等區域;協同區包括吳淞江科創帶,統籌科教區、甪端新區、勝浦以及金光產業園,可以說引領著園區創新驅動的方向,潛力巨大。
未來,該區域還將形成“一灣一心、兩軸五片”的空間結構:依托吳淞江,打造濱江“多彩繡帶”;以東站為中心,打造片區綜合服務核心;圍繞東站科學中脊和獨墅湖大道打造“十字”發展軸線,串聯五個片區,形成水綠成網、區域協同的一體格局。
新目標:世界一流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越是歷史關鍵期,越需要打破格局、告別傳統的勇氣與魄力,越需要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與斗志。
當前,園區按照市委決策部署,正大力弘揚“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打造一流的產業新區、一流的開放名區、一流的創新園區、一流的中心城區,奮力向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目標邁進。
何謂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從世界范圍看,國外有美國硅谷、法國索菲亞、英國劍橋,國內有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高新區等,這些園區具有一些共性的內涵特征:
擁有引領全球的創新集群;擁有熱帶雨林式的產業生態;擁有改變世界的應用場景創新;擁有國際頂尖的人才集群;擁有宜業宜居的城市環境。
坦白來說,對照這些特征,園區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國際知名自主品牌企業數量、城市品質功能和優質服務供給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
創新需要想象力,發展需要執行力。勇挑大梁、當好尖兵,是園區干部的本色和底色。面對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使命,園區干部給出了15個字的答案:
提振精氣神、整裝再出發、勇攀新高峰。
7月下旬,《蘇州工業園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2022-2025)》發布。23頁文件,沒有華麗的辭藻,滿是思路舉措“干貨”,園區的雄心壯志力透紙背。
城不負人,人定不負城。
從兩年前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規劃出爐,知重負重的園區干部一直全力拓空間、搶時間,用數字“路線圖”轟出實實在在的發展“推背感”——
在產業創新方面,圍繞“2+3+1”特色產業體系,積極搶占全球產業創新制高點。2021年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首位,納米新材料集群成為蘇州市唯一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獲批“江蘇軟件名園”培育試點。
在平臺創新方面,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獲批建設,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開工建設,蘇州南醫大創新中心、上海大學創新中心、百度全球首個生物計算研發中心落戶,與上海技術交易所共建長三角科技術要素交易中心,新增7家離岸創新中心。
在生態創新方面,提檔升級“金雞湖人才計劃”,發布外國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務19項舉措,試行長三角地區外國高端人才互認。出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科創30條,形成“1+8+X”創新政策體系。同時設立了規模15億元的科創投資基金,生物醫藥知識產權證券化獲評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從一張藍圖起步。28年來,這片從爛地泥塘里長出來的現代化新城,疊加了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創新平臺,成為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看蘇州的重要窗口。
從一張藍圖再出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園區經驗”的指引下,在“園區精神”的感召下,園區必能成為創新集群引領、開放活力充沛、先進產業匯聚、頂尖人才薈萃、城市品質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攝影:王建中 徐志強 王亭川 趙培根 工業園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