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想打斷一下。我們開這場座談會,就是希望大家直抒胸臆,把生產經營中遇到的現實困難統統講出來。我們要收集大家反映的問題,向市領導匯報,整合各方資源,盡最大努力為大家排憂解困。”
在吳江大廈會議中心一間會議室內,蘇州市政府研究室一位調研人員,見與會的部分企業代表“只說成績、不講困難”,忍不住帶著笑容插了一句,“大家不見外,有什么說什么,別藏著掖著嘛!”
起初會場的空氣還略顯沉悶甚至有些小緊張,但經過這么一活絡,與會代表們那一顆顆看似有些“懸”著的心紛紛放了下來。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像一家人拉家常那樣傾訴“略痛但更快樂著”的奮斗歷程。
吳江座談會現場。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相關部署要求,近期蘇州市政府研究室的調研員們馬不停蹄先后奔赴全市十大板塊,快速搭建“企情直通車”平臺,在全市30家產業園、30家孵化器和100家重點企業設立首批共160家信息直報點。在十大板塊的十場深入座談中,調研員們傾聽、采集、分析來自直報點單位關于發展訴求、政策建議以及行業研報等一手珍貴信息,為上級領導決策提供來自企業一線的聲音和思考。
10年前,蘇州GDP“僅有”1.2萬億元。如今,2.27萬億元的雄厚經濟體量在升騰起蘇州人內心“家大業大”自豪感的同時,也著實讓參與創造這座城市發展奇跡的所有奮斗者們體會了一把什么叫做“大有大的難處”。
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蘇州經濟競爭力如何直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世紀疫情交織的機遇與挑戰并保持長盛不衰?讓我們透過“企情直通車”這扇窗口,發掘締造蘇州經濟傳奇的熱情與感動,解讀激勵中國崛起的經濟故事為何會精彩繼續的深層次力量。
人盡其用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愿進廠工作。如果大面積使用勞務派遣,那么企業會很容易因工傷問題而陷入法律糾紛。”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梁文博為勞動力的穩定供給而擔憂。
“我們開辦了技術學校培養熟練工人,但流失依然很嚴重。相比于前人,現在年輕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很多時候的確有所不如。”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芳笑了笑。
蘇州制造業齒輪上川流不息的產業工人,其供給網絡覆蓋整個中國。隨著中國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并致力于打造創新型經濟體,“廉價”勞動力供給的可持續性問題開始引起全球經濟學界的高度關注。比如中國市場研究集團(CMR)董事總經理雷小山(Shaun Rein)就分別于2012年、2016年先后出版了《廉價中國的終結》和《山寨中國的終結》兩本姊妹著作,一時間洛陽紙貴。
李芳認為熟練工人的培養并不容易。
如今又是6年過去了。持續的產業升級和社會結構變遷加速了上述趨勢。蘇州是世界最大工業中心之一,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自然感受頗深。
“舍弗勒、元澄科技等多家企業一致希望政府部門組織更多常態化的社會招聘活動,進而打造若干聚焦某一領域的地標性細分人才市場。同時大力支持企業與本、外地技工類中高職院校合作,以產教融合聯合培養人才。企業還盼望我們拓寬‘蘇州校園日’高校覆蓋范圍,增加部分專業實力較強的非知名985、211高校,更好吸引外地大學生來蘇就業發展。”一位調研人員表示,這些來自“戰地一線”的肺腑之言,必須第一時間收集、整理、分析并上報。
具體到人才戰略。參加座談的企業相信,吸引到人才后只有將他們留下并人盡其用,才能真正創造市場價值。蘇州在這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舍弗勒生產線上的產業工人。
“作為一家半導體企業,能否留住人才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甚至是生死存亡。但目前我們人才的稅負依然不低,購房壓力也不輕。我們希望地方政府能夠盡快縮短人才補貼的兌現周期。”英諾賽科(蘇州)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部長韋衛語重心長。
在座談中,調研人員深深感受到了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對人才引進和使用的務實精神——企業認為要加大人才項目政策申報輔導力度,優化人才申報標準。不唯學歷、學術和海外經驗,讓更多有真本事的企業也能參與到人才項目申報中。
“企業期盼政府加大集宿區和人才公寓等建設供給力度,增加企業分配指標并減輕員工生活成本,提升同等工資條件下在蘇州工作、生活的性價比。企業還呼吁提高對中高層以及核心研發人員的個人所得稅獎補力度,完善子女教育、落戶等方面的服務保障。”一位調研人員說。
破局存量
昆山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昆山土生土長并坐擁173項專利的“小巨人”。如今,這家主攻高端印制電路電鍍專用設備、新能源動力電池負極材料專用設備以及光伏專用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陷入了“成長的煩惱”。
“我們生產的復合銅箔專利設備,能破解新能源動力電池的爆燃難題,技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企業當前訂單正處于爆發期,急需擴建擴產。然而受廠房用地局限,如果不能新增150畝產業用地,產能難有突破。”座談會上東威科技董事長劉建波直言不諱。
在經營過程中受土地和能源供給不足而波及產能擴張的企業,絕非只有東威科技一家。比如聚焦泛半導體領域的高端裝備制造商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遭遇了制約滿負荷生產的瓶頸。
“我們需要4個8000千伏的供電網絡。目前已協調了2個,還有2個需要溝通。由于10月底新建廠房一期工程就將竣工投用,而富貴路和大兢路至今尚未貫通,屆時這將影響人流和物資的進出。”邁為科技內審部經理何維舒希望地方政府抓緊協調并盡早貫通道路。
何維舒希望地方政府盡快幫助企業解決能源與交通問題。
企業對土地、能源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等資源的緊迫訴求,是蘇州進行存量發展階段的鮮明標志。有專家指出,不妨更多采用“工業上樓”等規劃引導措施,提升土地容積率和使用效率。在強化科學精準調度、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和有序用電指令暢通執行的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逐步提高新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占比。
“但根本的破局之道是進一步加強市域統籌,在全市范圍內施行相對統一的招商政策,不能出現明顯的政策‘高地’和‘洼地’,打破地域保護從而實現項目在大市范圍內跨區域自由流動。”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也可被視作倒逼蘇州加快市域一體化進程從而真正幫助企業消解“成長中煩惱”的歷史機遇。
企業代表踴躍表達訴求。
不得不承認,存量時代的發展與競爭極為考驗蘇州市場主體的耐心、定力和創新意志。座談中有不少企業抱怨所在行業“卷得不得了”,甚至發起了讓人聽了不太“舒服”但充滿善意的“牢騷”。
對于這樣的吐槽和呼聲,調研人員格外重視,表示這一趟趟“開出”的“企情直通車”,就是為了采集更多來自企業一線的心聲訴求。這有利于政府能夠更加務實接地氣地開展研究工作,摸準經濟運行的真切脈動,最終更好地服務企業、賦能行業。
“我們就是循著問題而來、奔著拆解難題而去的,力求直通直達、不繞彎。如今十場座談會200多件來自多領域的代表性訴求,悉數收集。”
強芯固鏈
中國制造業的巔峰時刻,實際還遠未到來。2021年,中國在全球制成品出口中占據了21%的市場份額,成為了比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總和加起來還要重要的國際供應國。而貿易戰暴發前的2017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僅”占全球17%,但依然穩坐頭把交椅。
而打破“卡脖子”困境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幫助國家鞏固并提升制造業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恰是時代賦予蘇州企業的榮光和使命。
就看這次入選首批“企情直通車”信息直報點的160家樣本單位,幾乎涵蓋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文化創意以及現代物流等蘇州重點打造的大部分產業領域。這些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強大支撐。
繁榮的太倉港展現了蘇州強勁的貿易實力。
不過調研人員在一場場座談中“意外”發現——很多掌握獨門絕技的蘇州“小巨人”們認為自身“羽翼未豐”。
“科技含量高、創新力量強的企業,反而更希望保持低調,更希望默默地從事強芯固鏈工作。這是我們調研的一大收獲,非常值得政策制定者重視。”
如今常常有人抱怨經濟甚至是工作生活“內卷化”,卻很少深入剖析導致“內卷”的真正原因。恰恰是由于中國經濟長期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才迫使企業不得不打價格戰、不得不進行內耗式的同質化競爭。這顯然是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決不能接受的。而一場場座談留給調研人員極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蘇州企業堅決對抗“內卷”的雄心壯志。
申浪科技是拒絕向“內卷”低頭的蘇州企業之一。
“作為土生土長的蘇州企業,我們希望地方上能夠更多采購和使用本地企業的優質產品。政府可為全市各類市場主體搭建更多融通交流的‘大舞臺’,以市場手段促成各主體間的自發合作,化行業‘內卷’為互通互助從而實現共同升級。”蘇州埃蘭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蘇州申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民企發出了呼吁。
對此,相關專家也提出,可通過加強全市域企業間的橫向交流,在用好“蘇鏈通”平臺的基礎上,借鑒人才招聘會的形式,開辟專門場地,常態化供全市企業自發前來進行產品展示和供需對接。
“還可通過專項補貼,鼓勵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定期縱向開展行業交流,讓同一產業鏈條上的上下游企業‘串起來’,大手牽小手,共同發展。而且供需對接會和行業交流會常態化后,無需鋪張浪費,不必搞簽約儀式,重在給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固定的交流平臺和空間,逐步形成各市場主體間互動融合的路徑依賴和發展粘性,在市場‘擰繩’、產業強鏈中為企業加注新的發展動能。”
奇跡之源
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遭遇磕磕絆絆,這很正常。挑戰、困難接踵而至并將之一一克服,本身就是推動經濟崛起和文明進步的關鍵組成。一切都順風順水?這樣的好事,人類發展史上從不存在。
蘇州既然站在了前列,就要習慣于接受更多的審視、迎接更多挑剔的目光,就更不能回避問題、就更要開拓創新迎難而上。
有外媒記者問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結束了嗎?”隨后發言人列出了一組數據——2013年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
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其實圓桌觀察員倒是建議,如果試圖勾勒出中國經濟奇跡壯觀的全貌并預測未來,那么真的很有必要去細細剖析支撐上述宏偉數據大廈的根基組成,也是奇跡源頭——比如大量像“企情直通車”這種默默分布于中國經濟前沿陣地的思想、意志與熱情的碰撞和砥礪。
因為在會議現場,你會明顯感受到企業家們以實力為后盾所迸發出的自信,也能隨時觸碰到調研人員充滿憂患意識的目光。他們那種迫切要為企業排憂解困并捍衛蘇州經濟競爭優勢的主動精神,充溢著一場又一場座談會的大廳。還有,那背后看不到的蘇州人無與倫比的執行力。
如果你參加過哪怕一次這樣的對接座談,都會對中國經濟的高質量未來加持更多信心——不信?下一趟“企情直通車”,邀你一起,上車親測。
(圓桌觀察員 顧善聞 圖片來源:市政府研究室 太倉發布 楊海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