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朱琦 李剛
萬物互聯的世界,正被無所不至的數字技術加速編織成網。我們的汽車,也粘附在這樣一張網上。
11月3日,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推進會暨第四屆全球智能駕駛大會在相城區拉開帷幕,《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和《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白皮書》發布,將人們的目光再次拉向蘇州這片活力四射的區域——
蘇州在智能車聯網領域謀劃怎樣的發展戰略?而相城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事實上,智能車聯網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最緊密的產業之一,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立足智能車聯網產業風口,蘇州將全力打造千億級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
智能車聯網產業正成為相城的一張閃亮名片
高鐵穿城而過、輕軌縱橫交織的相城,依托獨特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已經成為蘇州對外的重要樞紐地、市級功能的核心承載區。
在智能車聯網領域,相城已聚集相關企業超過160家,產業鏈涵蓋30余個細分領域,2021年相關銷售規模近200億元。
從規劃引導到政策支持,從專項基金到市場化運營,相城智能車聯網全產業鏈生態已初步形成——
一輛輛“聰明”的汽車,正跑出智能駕駛的“相城速度”。
智能體驗
11月3日,大會的舉辦地、相城區陽澄國際電競館外,正進行著一場智能汽車先導應用實踐測試。
數幣體驗車的頂部安裝著高靈敏度激光雷達
“你面前的Pad屏幕上,會顯示出各類傳感器傳回汽車的立體道路圖。”蘇州萬集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陳炳帥介紹。
萬集科技主要致力于智能交通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研究、產品研制以及產業化運營。目前企業正充分發揮自身在傳感器、數字中臺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優勢,以城市場景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為目標,努力實現全息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在城市場景的規模落地,從而推動智能網聯技術規?;瘧?。
汽車從北天成路出發,沿著吳韻路很快駛入了蘇州的“智駕大道”——南天成路。道路邊安裝的先進傳感器第一時間把交通信息傳輸給了我們的座駕并顯示在Pad屏幕上。
入駐南天成路兩側寫字樓的智能車聯網企業超過了100家,集聚產業人才逾4000人。這條“智駕大道”是人、車、路、網、云“五位一體”實現高效互聯互通的核心地帶。南天成路上部署了包括高精度攝像頭、激光雷達等500多臺傳感器,構建了多融合全息感知智慧路口。傳感器的感知精度達到了厘米級,這為轄區內智能車聯網企業常態化運營提供了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車輛的行駛狀況一目了然
“屏幕上的藍色汽車是通過C-V2X直連通信感知到的載有同樣設備的測試車輛,而綠色汽車則是部署在路側的傳感器探測到的普通車輛。對自動駕駛車輛來說,提前預知自車感知外圍之外的交通信息,就顯得至關重要。”陳炳帥說,“這次演示的另一個重點是通過數字人民幣購買交通信息服務的技術。”
是否有自行車要穿越?機動車行駛是否存在危險?行人是否集中?一系列路況信息都能被部署路側的傳感器偵測到——支付數字人民幣購買后,車輛既可以使用相關感知和預警服務。
用數字人民幣購買交通服務
前進的車輛正抵達一個十字路口,屏幕上跳出了一個感知界面。只見工程師用手在“數幣購買”鍵上輕輕一點,該路段交通信息便迅速呈現在眼前。
與自動駕駛正式結合之后,手動“投幣”自然會被自動付費所取代——就像裝了ETC的車輛直接通過高速收費口那樣。“作為智能車聯網產業鏈的一部分,用數字人民幣購買交通服務,正作為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被各路行業玩家所試探、摸索。”工程師介紹。
第一方陣
一次親身體驗,讓圓桌觀察員感受到了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這顆“跳動心臟”的青春活力。正是憑著充裕的人才供給、強大的技術實力、持續的資金投入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支撐,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進程加速推進。
“今年1至10月,我國新注冊的新能源汽車超過420萬輛,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上半年,具備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達到了288萬輛。輔助駕駛的滲透率為32.4%,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6個百分點。”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俞春俊在大會上致辭時介紹。
截至目前,全國已開放各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6900多公里。公安交通部門在28個城市開放了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測試車牌8200多幅,道路測試的總里程為1500萬公里。
龐大而精密的智能車聯網產業鏈
智能車聯網,是集傳統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于一體、融制造和研發于一身的新興產業業態。而蘇州,是汽車工業全產業鏈的重要拼圖——
蘇州汽車零部件總產值約4600億元。在打造產業創新集群過程中,蘇州不斷加大研發與創新投入。2021年蘇州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880億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了3.91%,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一方陣。
蘇州在智能車聯網基礎設施領域“狠砸”了4.4億元,實現了智能網聯道路區域的5G全覆蓋,為近600輛智能網聯汽車測試提供最為真實的道路環境。
目前,蘇州已構建橫跨自動駕駛算法、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等30多個細分領域全產業鏈生態,匯聚智能車聯網相關企業338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1家,“獨角獸”企業13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7家。
而放眼蘇州全域,又數相城最為出類拔萃。
智慧相城
站在智能車聯網的風口之上,超前布局、先行先試的相城區,已獲批全省首批車聯網先導區和首個數字交通示范區,迅速崛起為長三角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智能車聯網產業發展高地。
圓桌觀察員了解到,全鏈條推動產業集聚的相城區,如今已坐擁168家智能車聯網相關企業——其中很多都是像萬集科技、中信科智聯、潤芯微這樣的行業頭部企業、核心企業和關鍵企業,產業發展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銷售總額同比增長超50%。相城區力爭到2025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我們經常能在一棟樓里就把上下游企業找齊,足不出樓就能開一場小型供應鏈會議。高集聚帶來的最直接效應就是高效的上下游協同。”相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偉表示,一大批頭部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正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成長,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與造車新勢力已把相城作為量產合作的首選。
萬集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網聯傳感器
相城區以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啟動長三角智能車聯網產業示范區智控中心,打造了技術領先的智能駕駛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云控平臺被接入車輛,完成測試里程超過500萬公里,實現了從數據采集到測試驗證的全流程閉環,服務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
500萬公里是什么概念?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直徑是140萬公里,赤道周長437萬公里。這意味著相城區完成測試里程的公里數超過了太陽這顆恒星的赤道總長度!
相城區還率先啟動了全國首批、也是長三角唯一的國家級5G新基建車聯網項目建設,建成智能網聯測試道路63.4公里,在建98.6公里。到2025年,相關道路的總長度將達到300公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城區還獲批了蘇州市首批道路測試牌照,在全省率先發布了智能駕駛上路計劃;城市出行服務與物流自動駕駛先導應用作為全省唯一的試點項目,入選了交通運輸部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
相城智能車聯網產業在各個應用場景全面開花
相城區的應用場景實現了區內全域開放,提供的無人駕駛服務場景也在全國保持領先——包含了無人出租、無人公交、無人重卡、無人環衛和無人配送等超過20種車型,囊括了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等共計500多臺車輛。其中,國內路程最長的5G無人公交已開啟試乘體驗,50多輛車穿行在總里程30公里、共10條線路、30個站點之間。目前,已累計行駛超過39萬公里,服務20多萬人次,各項數據均全省領先。
為進一步賦能產業發展,會議當天,相城區宣布開放全域489平方公里、道路里程1906公里,作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范應用和示范運營區域。開放蘇州高鐵新城28.9平方公里、道路162公里,作為有條件開展“主駕無人”的道路測試、示范應用和示范運營。開放S17在內的高速公路進行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同時,鼓勵具備條件企業開展示范運營探索,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到2025年,我們投入測試和示范應用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再翻一番,滿足區域內超過5萬人的接駁、清掃、巡邏、干線物流等服務需求,讓市民真正感受到智能駕駛帶來的生活便利,助力蘇州早日成為國內第一座實現自動駕駛規模商用的城市。”張偉說。
駛向未來
會上,《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和《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白皮書》重磅發布。
根據相關規劃,蘇州希望到2025年全市智能車聯網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集聚產業的相關企業超1000家,營運業務規模超100億元的企業1~2家,超50億元的企業3~5家,超10億元企業10家,超5億元企業50家。
到2025年,預計蘇州將累計建成20家省級以上科載體取平臺,100家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在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一批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在車路協同路測的設施方面,道路改造里程超1000公里,投入示范應用車輛超3000輛,部署車聯網路測單元邊緣感知和計算設備5000個,逐步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大規模商業應用。除此之外,蘇州還要打造1~2個國家級車聯網檢驗檢測中心,構建覆蓋產業鏈各環節以及各類應用場景的測試驗證體系。
為推動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高質量發展,未來,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力度從政策源頭突破創新,大力推進有關立法工作。再者以車聯網和數據價值挖掘等為突破口,完善全產業鏈協調發展的制度設計,從而為加快智能車聯網商業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
重磅發布中蘊藏著蘇州人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面向未來,相城區將堅持典型場景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業務研發推廣協同并進,多組織實施一些車聯網示范應用項目。同時全力提升智能車聯網基礎設施覆蓋規模和質量,深入挖掘交通、城建、物流、環衛等應用需求,推動實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規?;瘧?。
具體來說,相城區將以更大的力度扎實推進智能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定期開展先行區發展評估——重點發展并夯實智能汽車全產業鏈,包括車載操作系統、預控制器、智能座艙、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機器視覺、軟件算法、仿真測試、線控制動、線控轉向、智能道路,以及智能道路設施、路測單元、路測感知和邊緣計算等。在信息交互和安全領域,蜂窩車聯網、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和大數據系統等皆應是相城區的主攻方向。
“智慧的大腦”云集相城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追求自主可控、突破“卡脖子”瓶頸既是義不容辭的使命追求,也是當仁不讓的安全訴求。智能車聯網產業是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彼此滲透和互聯互通的跨界集大成者,能否實現自主可控直接決定著這個萬億級產業的生存、發展和持續壯大的前景。
“我們開發的電動助力制動系統性能業界領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款產品可實現制動壓力的精準控制,從建壓到抱死的時間小于170毫秒。”清智科技CEO張磊說。
“PlusDrive2.0是基于我們自主研發的L4級全棧技術發布的新一代前裝量產智能重卡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技術水平業內頂尖。該方案開放了從收費站到收費站的領航自動駕駛功能,支持在典型快遞快運場景中雙駕變單駕,能顯著降低駕駛的疲勞度。”智加科技中國總經理容力對企業產品充滿信心。
相城區智能車聯網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品層出不窮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像清智科技、智加科技等入駐相城區的車聯網企業,已在自身擅長的諸如新型傳感器、車路協同設備、底盤域控和軟件算法等領域做到了自主可控、實現了國產替代。
不止這些。相城區將繼續加大包括優化財稅杠桿等政策激勵舉措,鼓勵、推動相關企業和大院大所協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引導各類資本持續注資矢志于自主創新的優質企業,繼續做強一批面向商用市場、掌握核心技術的市場主體,加快培育智能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條核心競爭力。
從智能互聯駛向智慧生態,出發與抵達之間,跨越的不只是空間的距離。從“聰明的車”到“智慧的路”,再到“靈活的網”;從城市場景到場景城市,更多的夢想在這里照進現實。
相城,以車為媒,智駕未來!
(圖片來源:蘇州發布 蘇州高鐵新城 顧善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