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 / 蘇平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而沒有深入細致的調查,就提不出見解獨到的觀點,更找不到精準有效的方法。中文里有個詞叫“研磨”,慢工出細活。
4月29日,“第一站”姑蘇區,到11月22日張家港“收官”,歷時近7個月,蘇州市委常委會縣(市、區)專題調研走完十個板塊。以縣(市、區)專題調研的形式開市委常委會,常委班子成員跑遍縣(市、區),這項創新之舉看起來速度不快,進度略緩,但是考察之實、調研之細、叩問之深、把脈之準,無一不透露出這項工作背后的系統思維和周密考量。
工作的創新,形式是外立面,邏輯是硬內核。
常委會班子到各個板塊,每到一站,半天考察、半天會商,最關心的是發展路徑明不明,規劃目標怎么定位;最關心的是創新生態優不優,營商環境怎么提升;最關切的是企業經營好不好,發展難題怎么破解……厘思路、定方向、劃重點,幫助各地從二十大精神中尋策問道,找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好方法、新路徑。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是當前蘇州各板塊必須肩負的重大責任。在防住、穩住、安全的同時,如何把蘇州創新發展這鍋水燒開、沸騰起來?如何把蘇州現代化建設的藍圖畫好,步子邁穩?蘇州市委常委會縣(市、區)專題調研,正是帶著這一思考的深走、實走。
新機制,新思路
針對性+實效性,是常委會“訪”的著力點,也是“走”的最大特色。在調研過程中建立起各負其責、上下聯動的全流程工作閉環,則強化了調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具體是怎么做的?
專題調研前,分析訴求明思路。
調研的每一站,市委主要領導都提前赴板塊,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基層一線,研究問題,提出思路;市政府主要領導則就各地提請事項專門召開政府常務會議,分析研判,逐條回應;分管市領導牽頭組織相關部門開展調研,溝通協調,優化方案。
專題調研時,精準把脈開良方。
專題調研,半天現場觀摩、半天會議討論,充分聽取意見建議,研究出臺支持政策,為各地“點穴把脈”、明確方向。特別是針對需要跨區域協調的重大問題,明確由分管市領導牽頭負責,推進蘇州園林走向世界、太湖旅游度假區體制機制優化、環陽澄湖發展、蘇州港改革創新、大數據產業園建設等任務加快落地落實,切實幫助基層協調解難。
專題調研后,分解任務抓落實。
通過召開議事協調機構會議,深化交辦任務;各地第一時間逐條分解任務,明確“時間表”“任務書”,壓實責任鏈條;市級督查部門圍繞會議要求制定跟蹤督辦清單,倒逼各地擰緊螺絲、上緊發條。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每一場常委會專題調研,不僅僅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天”,而是涵蓋了“會前、會中、會后”,既有系統嚴密的主題設計,也有環環相扣的成果落實。板塊提想法、部門做服務、常委抓落實、集體做決策,蘇州的這一創新工作機制,在《江蘇改革參考》上專門刊載,受到各界高度評價。
拉長板 結新果
蘇州有“個性”,十個板塊各自精彩。常委會每調研一個板塊,都會聚焦板塊特點,為各地“精準畫像”,提出更高目標定位。
昆山承載著“勾畫現代化目標”的使命囑托,常委會明確昆山要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推動縣域綜合實力和治理水平在全國始終處于領跑地位;
蘇州千年文脈看姑蘇,姑蘇古城是世人看蘇州、讀蘇州、品蘇州的重要窗口,常委會提出姑蘇區要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
此外,蘇州工業園區抓納米、虎丘區抓光子、昆山抓元宇宙、常熟抓聲學等,目標就是讓“長板”更長——各板塊聚焦產業細分領域,以創新鏈引導生成產業鏈,加快打造產業創新集群。
當下,蘇州正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風險挑戰。產業轉移、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加深,都讓蘇州的經濟增長面臨不小的壓力。困難加大、挑戰增多,如何練就打“逆風球”的本領?除了更融合地發揮特色,還要更有效地“借力”,項目就是“利器”之一。
昆山市圍繞“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目標,出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等12項現代化行動計劃,明確25項具體任務,細化200項重點項目;
蘇州工業園區聚焦“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編制行動方案,提出23個方面重點舉措;
太倉市、太倉港口制定實施《太倉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行動計劃》《關于促進港航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力建設一流港口;
相城區圍繞“高鐵新城打造長三角區域樞紐中心”“相城建設成為現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區”的“雙中心”定位,制定三年行動計劃;
吳中區、吳江區高標準打造太湖新城,推進實施東太湖隧道、蘇州灣隧道,突出“退居強產”規劃;
虎丘區加快建設太湖科學城,完善《太湖科學城戰略規劃研究》,蘇鋼集團年底關停并騰退土地600畝,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優質空間;
常熟市、太倉市、張家港市對標上海臨港新片區,密集考察學習產業發展、園區建設、體制機制等經驗,漕河涇綠洲芯城項目推動40余家重點企業與特斯拉、中國商飛等行業龍頭深化產業鏈配套供應。
常委會部署的任務,正轉化為一個個具體實在的產業項目、民生實事。有關方面透露,明年將對“任務書”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到各個板塊上回看已經簽約、開工項目的建設情況,重點關注“有沒有新項目、新增量”,既是給壓力,更是強動力。
一盤棋 齊步走
創新布局和市域一體,是貫穿常委會專題調研的兩條主線。如何加快市域一體化,下好發展“一盤棋”?如何統籌全市創新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專題調研給出了精準指導。
創新布局怎么設計?
加快構建“產業在沿江轉型、創新在城區集聚”的格局,要把沿江空間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加大存量資產盤活力度,加大低效、低端產能淘汰力度。提高港口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港口集疏運水平,推動航運物流業加快發展。同時,積極引導科創載體、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在城區集聚,更好推動集群式創新。
市域一體怎么統籌?
以產業空間重構帶動創新資源重組、實現城市品質重塑,既充分調動各板塊積極性,增強全市域整體合力與統籌協同能力。高水平規劃建設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以太湖新城為重要節點打造城市發展新空間;謀劃沿太湖、沿長江、環陽澄湖、環澄湖等區域發展,形成城市發展大格局。
圓桌觀察員發現,常委會每次調研某個板塊,其他九個板塊的“一把手”一起參加,讓協同理念引領發展。各板塊對創新布局和市域一體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成效也在逐步顯現。專題調研的成果,正在加速落地開花。
昆山市、吳江區、吳中區共同推進環澄湖發展,制定發展規劃、行動計劃,推進農業示范園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特色田園鄉村等65個重點項目,把“農”字的文章做足做好做優,共同扮靚蘇州“四角山水”。
蘇州工業園區與相城區、吳中區深化合作,優化蘇相合作區城市空間規劃布局,實施漕湖北岸綜合開發和北橋片區動遷“百日攻堅行動”;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東區)完成11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達150億元。
姑蘇區與相城區、常熟市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在歷史文化保護、生態景區打造等方面深化信息共享、實現優勢互補,把古城保護與江南水鄉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鼓士氣 勇爭先
發展之路能不能走得遠、走得好,核心是方向,關鍵靠精神。
市委常委會每調研一個板塊,首要任務就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如調研吳中區時專題學習總書記關于太湖保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講話精神,調研太倉時專題學習總書記關于港口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等。通過專題學習、集體討論,把蘇州的發展意識和理念,自覺統一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
總書記關心的事情,就是蘇州最應該干、必須干好的事。
干,必須要有干的樣子!常委會專題調研,無疑是對蘇州“三大法寶”——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的又一次巡禮。在外界看來,這不僅是“表達敬意”,更體現出蘇州要“進一步繼承精神,并賦予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的決心。
在新一輪發展中,面對客觀存在的環境制約、資源制約、能耗制約,艱苦奮斗的“張家港精神”如何不褪色?
——常委會強調,傳承弘揚“張家港精神”,就要進一步彰顯團結奮斗的精神標識,進一步發揚艱苦創業的過硬作風,進一步涵養敢為人先的過人膽識。
在面臨國內外市場深刻變化的情況下,硬闖出來的“昆山之路”如何繼續“闖”下去?
——常委會與昆山一道研究,賦予“昆山之路”新的時代內涵: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激發了昆山干部干事創業激情;
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深諳高質量發展之義的“園區經驗”,如何再“先行先試”?
——常委會明確,園區要主動輸出“園區經驗”,持續鞏固拓展“別人學得到、卻拿不走”的營商環境優勢。
今年1-9月,蘇州38個省重大項目完成率80.9%,超出序時進度5.9個百分點。29個計劃新開工省重大項目開工率100%。401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率85.1%,超出序時進度10.1個百分點。254個計劃新開工市重點項目開工率達到100%。
這就是“拼”的精氣神,“干”的硬作風。
團結奮斗、迎難而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蘇州的過去和現在,靠的是這股子闖勁,未來,也不會變。
(圖片來源:引力播 蘇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