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文
■ 綜合國際國內城市橫向比較來看,蘇州還面臨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新興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相對較少、支撐產業升級的技術儲備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戰。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機制是蘇州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戰略布局。
■ 成就蘇州歷史的經驗并非全部適應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現階段的需要,蘇州還需堅持問題導向,以初學者心態調查研究蘇州新發展階段的規律與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2022年蘇州以8657.32平方公里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23958.3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42.7億元。經濟總量實力和制造業產業體系優勢是蘇州更好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基礎,但也面臨可持續發展創新要素供給的約束與挑戰。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緊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代發展規律,是蘇州強優勢、補弱項、亮特色的現實選擇,對提升潛在增長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構筑創新要素供給效率優勢
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的關鍵是實現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優勢是催生科技創新持續活力的內生動力,高效率有利于增強原始創新供給和創新要素集聚競爭力,為創新引領發展提供保障。實現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一是要激發要素供給,二是要暢通循環機制。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提出科技的延伸面是一個能產生自我動力的整體,技術元素的巨大力量并非來自其規模,而是來自其自我增強的天性。產業創新集群融合包括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和創新鏈內部的融通。而創新鏈構成要素不僅包括人才、資金、知識、信息、數據、儀器設備等科技創新資源要素,也包括企業、研發機構、大專院校、創新服務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要素,以及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模式等其他創新要素。
近年來,蘇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截至2022年底,蘇州培育了1.3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主體,C9高校全部在蘇州實現重大布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強度近4%。在創新資源要素聚集的同時,創新引領發展格局不斷強化。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8.2%、30.3%,高技術產業投資占項目投資比重達31.1%。但為了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持續增長,綜合國際國內城市橫向比較來看,蘇州還面臨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新興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相對較少、支撐產業升級的技術儲備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戰。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機制是蘇州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戰略布局。
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機制
創新鏈本身是一個復雜系統,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更需要以完善的機制驅動。當前,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機制還需多方面的統籌推進,一是大力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創新發展基礎弱項。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是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主體,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區域科技創新實力的標志,對區域科技要素集聚和科技知識生產都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蘇州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但國家布局的行業性大院大所和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對較少。一方面還需繼續加強實驗室體系建設,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和省(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建設市重點實驗室。支持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創新,開展戰略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培育和支持國家和省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繼續提升已有載體創新要素供給與循環能力,盡快實現從有到高質量發展的跨越。二是發力科教融合,持續推動名城名校緊密聯動、匯聚合力。蘇州市應不斷深化與知名院校的合作,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持續提升蘇州科創內生實力。三是推動顛覆式技術創新與迭代式應用創新。蘇州創新之路正努力向“領跑”跨越,需優化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的總體布局和發展環境,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組織領導。四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蘇州具有產業鏈完整和產值規模優勢,鑄就了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競爭力。蘇州應加強技術市場培育,支持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推動科技創新應用場景建設與開放,提升創新產品和技術應用效率。五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研發投入、項目組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蘇州應持續加大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力度,優化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生態;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大力推動創新聯合體發展,實現產業協同創新,強化集群式創新。
堅持問題導向增強發展自信
在融合建設工作方面,當前還需關注以下兩個方向——
首先,深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機制規律研究,客觀把握蘇州發展優勢與痛點和難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經過多年科技要素積累特別是近年來的跨越式發展,蘇州創新要素規模和創新驅動趨勢加速提升。例如,在先進材料領域集聚了蘇州實驗室、姑蘇實驗室、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戰略創新載體;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等已取得多方面成效。但從有創新載體和創新要素到創新引領,再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以及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極具挑戰的飛躍。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是從跟跑、并跑進入領跑的新階段,存在諸多不確定、難預料問題,存在躲不開、繞不過的難題、痛點,需要新的發展格局與機制。近期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成就蘇州歷史的經驗并非全部適應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現階段的發展需要,還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產業創新集群融合機制并無現成經驗借鑒,甚至是當前理論研究與實踐空白,蘇州還需堅持問題導向,以初學者心態調查研究蘇州新發展階段的規律與特點。一是要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代的趨勢,培育一批懂技術、通政策、熟悉市場的專業干部。二是要深化對蘇州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的痛點、難點、優勢的系統研究。一方面面對痛點、難點,要切中肯綮,出實招、破難題;另一方面也要深入總結蘇州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經驗,加強發展新亮點宣傳,提升示范效應和增強發展自信。三是要及時調查研究國內外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提升對創新引領的前瞻性把握。近期,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發布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蘇州分別排名第七、第九。類似排名,雖然難言絕對科學客觀,但蘇州還需要對標先進進行系統診斷,并進行趨勢性預判。
其次,以“四鏈”深度融合,構筑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主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是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對蘇州發展意義重大。蘇州制造業體系完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四萬億元,奠定了蘇州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因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蘇州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戰略領域,也是發揮蘇州優勢的戰略選擇。從歷史經驗來看,資金是蘇州近20年經濟崛起的關鍵要素,金融效率高是蘇州集聚其他生產要素和科技要素的競爭優勢所在。在創新鏈和人才鏈比較優勢不斷加強的新條件下,推動“四鏈”深度融合,蘇州還需要進行更多探索,甚至是革命性改革創新。一是在大數據智能技術泛在背景下,蘇州需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助力“四鏈”深度融合。二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加強國際化科技創新環境建設,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大總部型、研發型外資項目招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三是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需加強重點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主體建設,提升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效率,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
★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教授、蘇州專家咨詢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