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來生 王少輝
蘇州特有的江南水鄉風貌及其內涵,是蘇州得以成為江南文化中心和經典城市的重要載體和依托。而塘浦圩田作為被譽為可與都江堰、鄭國渠媲美的獨特創造,作為“沒有塘浦圩田,哪來江南文化”的經典案例,是展示治水與治田相結合的水利體系和治水技術,展現江南魚米之鄉特色,傳承江南文化乃至吳地文明,講好蘇州故事的重要典范,值得充分挖掘、重點打造。
一、建設塘浦圩田的獨特意義和重要啟示
延續千年的塘浦圩田體系見證了太湖沿岸自然變遷和人文發展,形成了豐富的水文化內涵、水管理制度及水、田、人和諧相處的聚落模式,是江南城鎮地域識別和象征的典型代表,也造就了如今的天堂蘇州。塘浦圩田的產生發展以及其作為載體凝聚積淀的水文化及蘊含的樸素生態設計,對當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過分注重功能性,忽略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糾偏啟示,對弘揚水文化和江南文化也有著現實意義。
(一)塘浦圩田開發的獨特意象
1.是重要的農業和水利工程遺產,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塘浦圩田是中國農業文明時代最杰出的偉大創造之一,是人類與水博弈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太湖平原河網密布,湖蕩眾多,汛期水患嚴重。為防治水患、開發農業,太湖流域的先民創造了卓越的農田水利系統——塘浦圩田。在洼地、沼澤中修整出棋盤狀的河網,東西向叫橫塘,南北向叫縱浦;挖塘浦的土,壘筑起堤岸,形成圩岸。圩岸外的塘浦,承擔了豐年排水、旱年補水的任務;而圩岸內的圩田,則可免于水害侵襲,適合居住與耕種。它將浚河、筑堤、建閘等水利工程措施統一于農業耕作中,將治水、防澇、灌溉等多種功能整合在一起,并催生了吳越魚米之鄉。因此,“塘浦圩田”作為見證吳地先民將卑濕多貧之地變成“蘇湖熟,天下足”“人間天堂”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凝聚著先人的智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是體現江南水鄉和人間天堂的重要標志。今天的蘇州是被江河湖海塑造而成的,“水”是影響蘇州環境的主導因素。蘇州古城能成為歷史上的漕運重地,與塘浦圩田造就的“蘇湖熟,天下足”密切相關。塘浦圩田至宋代發展為《吳門水利書》中描述的太湖流域“五里或七里一縱浦,七里或十里一橫塘”的壯麗景觀。據《捍海塘志》記載,“五代錢王沿塘以置涇,由涇以通港,使塘以行水,塍以御水,脈絡貫通,縱橫分布,旱澇有備,仿佛井田遺象”。在“地無不耕之土,水無不網之波”,“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的資源集約利用中,“塘浦圩田”不僅造就了蘇州名聞天下、豐饒精美的農業特產,還因此生成了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有了“塘浦圩田”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才有了魚米之鄉、才有了絲綢之府。南宋范成大《吳郡志》中則有了“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記載。
3.是體現蘇州人勤勞奮斗而又巧思善作的重要見證。今日的富庶江南,很多人都以為是上天厚愛所賜予的,殊不知依江傍海的吳地,曾經是低洼潦澇之地,并不適合人居。吳地先民為了生存,在抵御水患中,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創造出了御水和導水相結合的龐大農田水利生態系統,才形成了“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過于蘇州”的獨特文化景觀,這是北宋水利學家郟亶對蘇州塘浦圩田造就的獨特文化景觀和富國利民作用的歷史評價。
4.是擦亮江南水鄉歷史遺產標志助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舉措。申遺成功以來,蘇州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績,可是對標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國家戰略,對照把大運河蘇州段打造為最精彩一段的要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標桿項目,除了盤門,可供直接保護和開發利用的不多;其次是沿河文化的原真性不夠。而用好塘浦圩田這一獨具蘇州特色又兼具世界影響力的文化資源,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高水平建設“塘浦圩田”主題文化公園,將以獨特的稟賦助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最精彩一段”的打造。
(二)塘浦圩田對蘇州現代城鄉建設的啟示
塘浦圩田工程建設,理順了人與水和土地的關系,并最終使蘇州從浩渺的澤國,變成了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塘浦圩田層級分明的圩田格局,功能顯著的蓄排系統,科學合理的入湖口朝向,因勢利導的農田水利智慧和生態理念,對現代城鄉的科學建設仍有重要的啟示。
1.充分尊重自然,科學規劃,構建城鄉水生態格局。塘浦圩田體系具有蓄滯雨洪和農業灌溉兩大功能,其順應水的自然特性,既從生態角度保留河流湖漾自身特色,又能科學用水與種田,控制著水位和流速,調節著水的平衡。范仲淹曾描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這對當前城鄉建設中水生態格局的保護與修復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統籌利用,發揮最大效能。塘浦圩田的“桑基魚田”模式,作為水下和陸地互為循環的人工生態系統,堪稱中國農耕社會最為高級的農業形態。作為一種復合式的、高度集約化的種植養殖模式,這里的土地都被精打細算,就算是魚塘之間的細小阡陌,也被利用起來栽種桑樹和蔬菜。人們利用或開挖水潭成魚塘,塘中養魚、塘埂栽桑、桑葉養蠶、蠶沙肥塘,塘中淤泥沉渣肥桑,周邊種稻,把種植桑、種稻、養魚、養蠶、養羊等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巧妙地安排了農業生產,從而為市場提供了豐富、優質的商品資源,推進了市場競爭力,并推動了蘇州的經濟文化發展。塘浦圩田的先進生產模式,加上統籌利用、精打細算,讓土地、水利和人力發揮出最大效能,讓蘇州成為明清時期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最富庶的魚米之鄉、“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今日的鄉村建設,也應因地制宜、以人為本,注重投入與產出、建設與生態的統籌,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能。
3.優化管理機制,長效維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塘浦圩田體系的科學運行不僅依靠先進的治水理念和技術,更離不開合理有效的相關管理和維護。唐朝以來,官府都有治田理水的專門隊伍,私圩也有百姓自發維護,具有政府督導、民間自治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現代城鄉建設也應協調政府、企業和民眾的職能,提升規劃建設的科學性。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發展,關鍵在于利用良好的生態條件、傳統的品種資源和文化優勢,生產出適應當地條件的獨特品種,并發掘、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康養農業、鄉村旅游以及研學旅游,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塘浦圩田的科學技術、生態平衡、統籌協調、特色傳承、文旅開發,亦當作如是觀。
二、塘浦圩田文化的現代傳承
由于“塘浦圩田”歷史悠久、體量巨大、涉及較廣,建議通過蘇州科技館的室內展示和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村的實景呈現,優勢互補、內外聯動,把塘浦圩田的歷史、功能、文化和特色充分表現出來,打造蘇州文化新標桿和文旅新高地。
(一)室內,以蘇州科技館為載體加以展現
結合蘇州科技館“塘浦圩田”展項的相關展陳,能把塘浦圩田的歷史和科技內涵,把江南水鄉的風貌和人文精神展示出來,彰顯科技魅力、文化自信、鄉土情懷。
回顧過去,蘇州憑什么能富甲天下?塘浦圩田圍繞“自然、科技、人”主題,講述蘇州傳承美好、銳意創新、追求卓越、創造經典的歷史地理,通過展示塘浦圩田的水利技術、工程設施和發展演變,展現與太湖水系和蘇州古城的水文化、水利科技的關系,說清楚蘇州從浩渺的澤國變成魚米之鄉的奮斗創造精神,說清楚蘇州特有民間風俗風情與水文化及塘浦圩田的重要關系,告訴觀眾所謂錦繡江南,并非上天眷顧、得天獨厚,而是太湖地區先民用勤勞、智慧和勇氣才逆襲而來的。還可嘗試將大型精品演藝活動融入其間,由此實現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的疊加效應。
面向未來,蘇州如何守護好“人間天堂”?可以說,治水是一個里程碑,蘇州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趨利避害,征服潦水,化水災為水利才有后來的豐衣足食。新時代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對山水林田湖這一“生命共同體”作出蘇州探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塘浦圩田所展現的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變水災為水利、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技和生態思想,就是這一重要文化遺產所帶來的啟示,也是傳承江南文化的重要依托。
(二)野外,以相城消涇村等為實證加以呈現
蘇州科技館室內展陳面積畢竟有限,而且無法實景呈現塘浦圩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景觀價值,需要有更廣范圍的實地項目支撐。蘇州的塘浦圩田很多,吳江、吳中等地都有,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村擁有相對完整的塘浦圩田自然風貌基礎,還有積淀著濃厚江南水鄉文化的大閘蟹科普文化館、具有鮮明吳地風韻的工藝美術手工村和頗有特色的傳統磚窯,有著江南水鄉特有的文化傳承可供進行整體性打造和再造性提升,而且文旅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尤具農文旅一體化開發的良好基礎。
塘浦圩田文化公園建設,首先要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通過風貌修復、文化挖掘、基礎設施完善、精品節點建設,再現塘浦圩田風貌。其次要堅持生態化,注重原生態風貌,尊重原有的自然肌理和生產風貌,呈現塘浦圩田的原生態風貌,保留鄉愁特色。第三要注重特色化,賦予塘浦圩田應有的意境,讓塘浦圩田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第四要農文旅一體化布局,把文化的力量、藝術的力量整合到塘浦圩田建設中去,優化業態布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做優產品,做靚環境,居游共生,村民參與,完成高品質“吃住行游購娛”的閉環,促進江南水鄉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來生系蘇州專家咨詢團成員,王少輝系蘇州陽澄湖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