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天舒
蘇州在連續3個高位運行年份以后,今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不理想。但同樣是面對外需下滑的挑戰,上海、深圳在捕捉新風口上的敏銳性明顯高于蘇州:一季度上海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帶動進出口增長3.5%;深圳“新三樣”出口帶動進出口增長7.4%。而蘇州“新三樣”占出口的比重只有2.4%,帶動力很小。從蘇州自身發展來說,也越來越感受到發展未來產業的緊迫性。因此必須大力搶占新產業布局先機,才能競逐新賽道,在未來繼續與那些先進城市展開競爭。
但是,搶占新產業布局先機,不能僅憑熱情和口號,而是要分析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結合蘇州產業發展的實際,解放思想,從產業培育的體制機制著手開展工作。下面,結合長江產經院蘇州研究中心近兩年來的相關研究,提一些建議與對策:
調查研究,深刻了解“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相互促進”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蘇州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自2018年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并試圖通過對高技術芯片的禁運來卡中國技術產品的“脖子”。2020年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相互促進”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蘇州如何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實現轉型,需要專題調研。但三年疫情,全球供應鏈在一個相對扭曲的環境下演變,掩蓋了蘇州城市經濟轉型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此外,由于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一些多邊貿易協定反而成為外商規避政治風險的工具。近期我們的調研表明:許多企業在保留在華機構的同時,將業務重心遷往東南亞以獲取更為低廉的生產成本并獲得東南亞的原產地身份,然后利用RCEP的低關稅優惠,重新將產品進口到國內,或利用東南亞的原產地身份出口歐美以規避對華貿易制裁。
202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可以結合新形勢,通過專題調查研究,來深入思考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蘇州如何進行產業轉型,以及如何進行新產業布局。
堅定信心,繼續加大力度推進蘇州四大先導產業
蘇州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生物醫藥四大重點先導產業,已經為蘇州貢獻了萬億級的產值。但由于尚處于產業發展的成長階段和產業集群的構建階段,因此新動能還挑不起大梁,容易受外需不足牽連。
對此,我們應該堅定信心,加大對這四大先導產業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在推動創新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可以學習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的經驗做法,通過構建8個服務體系、9個服務品牌、10個平臺模塊,不僅幫助企業獲得在某個鏈上的資源和能力,還能有效地驅動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效融合發展來實現全產業的集群化發展。
保持實力,認識新產業培育的規律,依靠市場機制發現并培育新興產業
對新產業的識別和培育,既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相關部門的“慧眼”,也不能不顧實際情況去“拔苗助長”。我們要尊重新產業培育的規律,總結蘇州早期產業投資的成功經驗:例如蘇州工業園區“投早投小”的經驗,元禾投資集團投資生物醫藥產業的經驗等,依靠市場機制來發現并培育新興產業,而政府要將工作重心放到優化營商環境、提拔懂產業發展規律的機關管理人才上。
強基固本,大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助力制造業的持續發展
蘇州制造業占比水平在全國來說算是比較高的,要實現產業轉型,又要兼顧制造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最為現實的途徑是大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我們的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存在緊密的相互影響關系,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的心臟,是它起飛的翅膀,是它聰明的腦袋,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構成了制造企業的主要生產成本,而發達的制造業同時又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包含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業,生產性信息服務業、生產性金融服務業、節能與環保服務業、生產性商務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等子項,本身可以促進所在產業的集聚,帶來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集群的生成。
解放思想,依托技術和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5月5日,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不能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例如,紡織行業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但現實中紡織產業依然呈現出了不少先進制造的秉性。例如,相比于紡紗、織布、平整等工序,紡織過程中最大增值的環節在于印染,而印染需要大量的水作為染料的溶劑,“染缸文化”即源于此。但全新的紡織正在走向近乎無水媒的數碼噴印技術,它同樣可以產生鮮亮的顏色;此外,在未來很多纖維之中都會帶有芯片和傳感器,這會形成一種全新的電子智能服裝,自帶發電、通訊功能,一件衣服就可以實現手機、血壓計、充電器等諸多功能。因此紡織業不是低端產業的標簽和代名詞,低端還是高端,要看用什么工業技術去改造和武裝。
經過技術改造和實施數字化轉型,可以促進傳統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整個產業的邊界、產業的效率、效益都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如中國唯一獲評的紡織業“燈塔工廠”——阿里巴巴犀牛服裝工廠,通過實施“智改數轉”,已經將行業平均1000件起訂15天交付的流程縮短為100件起訂7天交貨,有效地激活了定制T恤的國內市場需求。
★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南京大學)蘇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