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世南
蘇州精心繪制出一面是強盛經濟之風、一面是精美文化之風的經濟文化交融共生的雙面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興城中塑造燦爛的現代文明,在整體性聯動中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的文明發展新形態,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積累的一條成功經驗。
堅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文化繁榮興盛,又以文化繁榮興盛助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經濟和文化緊密聯姻中實現經濟人文化和人的現代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文化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打造并展示現代文明城市形象,也是推進新時代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的一個重大價值目標。
經濟活動主體是人
發展經濟也是為了人
促進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經濟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在將經濟和文化緊密聯姻以及將經濟發展的終極價值定位于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區別于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一大顯著標志,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成為人文社會科學中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的一大根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一直強調,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的關系。經濟學要將經濟生活中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只有人特別是作為首要生產力的勞動人民才是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經濟成果的實際占有者和享受者。馬克思主義人文經濟理論并不同于西方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的抽象學說。馬克思主義人文經濟學比西方的人文經濟學具有更加廣泛而深刻的精神內涵,是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的經濟學,是有助于經濟發展朝著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方向發展的經濟學,為我們堅持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本質要求,推動人文經濟發展和現代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中,都存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如何看待和處理好這些關系,直接決定了經濟活動的目的、經濟活動的效率、經濟成果的占有狀況、經濟活動中人的地位,也直接決定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正確對待自然界,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優化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好代內價值和代際價值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好區域價值和整體價值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好民族價值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人文和經濟交融共生所形成的人文經濟模式,就是要求人們要從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的背后發現人的主體性和人的創造性以及人的價值性,要在經濟發展中切實尊重人的主體性地位和人的生命意義及其價值,以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幸福和人格尊嚴,自覺地協調好經濟和人文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技術與人性的關系、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關系、當代人的福祉與下代人的福祉的關系、個體價值與人類價值的關系,要在強烈的人文理念、人文氛圍、人文關懷下,讓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功利與倫理、本土與全球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得到和諧發展,從中體現出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價值。
“富口袋”又要“富腦袋”
人文經濟必須交融共生
促進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經濟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基本特征和本質要義。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文化賦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興業,堅持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堅持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和現代文明進步為歸宿,堅持人的發展以具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文化價值觀為內核,強調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正是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發展必須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政治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凝聚起了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而奮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的發展理念,就能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奠定雄厚經濟基礎的同時,提供源源不斷的磅礴精神動力,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全新的價值目標和巨大的發展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勢和根本保障,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化,促進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經濟發展,是黨的初心使命所決定的。
中國式現代化決不是單一的經濟現代化,決不只是關注經濟指標、財富增長的物的層面上的現代化,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代化,是“見數”“見物”更“見人”的現代化,是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作為“根和魂”的現代化,是將經濟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緊密結合起來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中國人民同步邁向現代化,全體中國人民將以全新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現代文明進入現代化,也意味著這是世界現代化史上實現人口規模最為巨大的人的現代化的空前壯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就是充分體現出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的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的現代化,是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相結合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充分反映了人與自然是基于一種真善美關系而推進的人類新型現代化,是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潮流和發展方向相向而行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以追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文明進步合規律性之真、合目的性之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辯證統一之美的現代化,全方位地展示出邁向現代化的中國必將以富強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安全中國等方面的建設成就,大踏步地進入自然與人文、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當下發展與永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綠色經濟社會。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散發出的必然是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璀璨人文之光。
塑造人文經濟新形態
蘇州有條件走在前列
促進經濟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經濟發展,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的重要任務和根本目的。作為享譽中外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也作為世界著名的制造業中心城市,蘇州是最有底蘊、最有資格、最有自信、最有能力進一步做好經濟人文交融共生這篇大文章的。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寶貴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以“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為主體的“三大法寶”精神文化資源,鍛造出了蘇州靚麗的文化名片,是推動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也是蘇州最值得珍視的無形資產和無價之寶,是激勵蘇州人民永不言敗、永不滿足,不斷實現超越的強大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蘇州以古典園林的精巧布局出了現代經濟的版圖,以人文和經濟緊密聯姻的雙面繡絕活實現了東方與西方的對接,經濟和人文始終處于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的協調狀態,一幅“強富美高”的新姑蘇繁華圖令世人矚目。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蘇州瞄準人文經濟進一步發力,大力建設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建成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使蘇州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以強大的經濟綜合實力和巨大文化軟實力邁入全球先進城市行列,必將使蘇州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城市范例。
蘇州加快建設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從根本上而言是要加快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是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價值旨歸。人的現代化不僅僅是人的生理體力方面的現代化,也是人的心理、思想觀念、精神素養、人文情懷等方面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實質是要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在推進現代化建設新實踐中,培育和塑造一大批高素質的現代文化人,也就是在推進社會現代化的同時推進人的思想觀念現代化、人文素質現代化。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建設的目的。只有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大力促進人文素養提升,才能推動蘇州城市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在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中,充分彰顯江南文化對現代化強市建設的人文價值,建設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是蘇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根本目的。為此,一要挖掘好、闡釋好、傳承好、利用好江南文化的內在精神,將江南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元素,有機地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促進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大力提升,以建設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譜寫現代化強市建設的輝煌篇章。二要在建設先進文化的進程中全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價值,強化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三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蘇州”,并始終堅持共建共享促進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蘇州塑造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新形態,既要鍛造長板更要補上短板。比如,蘇州人一直注重和強調“熬好”的精神追求和工作態度(不待揚鞭自奮蹄,樣樣工作都會盡一切可能做到最好),這是顯著長板,蘇州“三大法寶”的形成便是最好說明。與此同時,外界對蘇州也有“蘇州人聰明但不精明”的調侃,以及“蘇州人只長骨頭不長肉”的揶揄。只有把這些善意的批評意見作為激勵我們做得更好的金言良語,才能將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對策意識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取長補短中加快建成展示“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
★作者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專家咨詢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