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嵐
2022年底,《蘇州市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印發,為數字時代創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形態提供了全新的契機。當今世界,全球都在進入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數字經濟規模擴大是全球數字化轉型進程加速的重要特征,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場景拓展為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解決社區治理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徑、新舉措。
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市的韌性程度、健康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社區是城市生命體有機體的細胞,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快速發展的數字化進程正為提升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實效,更好解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問題提供強大動力。
數字賦能開啟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模式
第一,融合感知推動人治邁向“智治”。“融合感知”是指充分運用人工巡查、居民反映和物聯設備等多種感知源,融合主動發現、被動發現和自動發現渠道,全息感知社區治理中人、房、企、事、物的變化,實現異常變化快速發現和精準定位,為社區治理問題的“早發現、早處置”創造條件。智能物聯感知設備具有7×24全天候無間歇,問題發現無遺漏,動態數據實時回傳,出現異常自動告警等突出優勢,已在孤寡老人生命關懷、高空拋物監管追溯、房屋傾斜沉降監測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健全融合感知體系有助于支撐社區治理專題庫和數據池建設,為社區治理問題的可視化呈現、周期性查看和規律性分析提供持續而鮮活的數據資源,幫助基層社區更好了解黨員在哪里、資源在哪里、問題在哪里,為基層黨組織和相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新技術支撐,幫助“有問題的人”盡快找到“有辦法的人”,更好實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資源匹配和訴求回應,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從主要依靠經驗主義的“人治”模式轉向科學依托數據賦能的“智治”模式躍遷。
第二,資源協同從“面對面”邁向“數對數”。社區網格化管理推動了跨部門資源協同從“靠面子”向“靠機制”轉變,這是社區治理的巨大進步。網格化管理在應對簡單、高頻、非警情類社區治理問題時,具有底數清、情況明、過程留痕、結果可追溯等突出特點,但在應對需要跨部門協調處置的復雜問題時十分為難。數字時代的到來為跨部門協同從“面對面”轉向“數對數”提供了可能,即通過數據智能采集、數據庫智能比對、數據跨部門共享等方式,精準識別或發現異常狀態,有效調集處置力量,為推動群租整治、渣土車管理等跨部門復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途徑。一是通過基礎數據關聯比對,挖掘有價值的治理信息。如對人、房屋、居住區等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后,能識別出老舊小區哪些腿腳不便的老年居民居住在高樓層,這些群體往往具有更加強烈的送餐上門和加裝電梯等民生需求。二是以數據共享推動“事后”懲戒為“現場”執法。如渣土車治理面臨車輛營運許可、行駛路線、渣土跑冒滴漏等諸多問題,涉及交通管理部門、綠化市容部門、城市管理部門等,線下監管難度較大;通過設置智能卡口、數據回傳比對和線索推送,相關部門能夠第一時間識別渣土車是否存在違法違規問題,并直接趕赴卸料點進行現場執法,極大提升了聯合執法效率。通過“數據多跑路”,跨部門聯合執法更加精準高效,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效能倍增。
第三,社區治理從片區化邁向全域化。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域化意味著跳出社區治理片區化的視野局限,謀求更廣闊空間上的協同發展。“全域”意味著跨界與融合。打造數字化應用場景首先要解決的是經濟性問題。實踐中不乏技術企業為某地免費提供技術服務的做法,這些開發和運維成本往往需要企業內部通過“交叉補貼”等方式來彌補。如在物業數字化轉型中,打通高中低檔居住區,打通相鄰街區和社區,打通政務服務區、商務樓宇和普通住宅小區,更有助于技術企業實現財務平衡,也更能激發市場主體和技術主體的參與熱情。從治理維度看,城市級公共數據底座的全域共享,能更好地對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的全面轉型進行整體賦能。“全域”意味著拓展與深耕,體現的是系統觀念、整體思維和全周期管理的意識,傳遞的是共享化、規模化和一體化的城市“數治”發展追求,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更廣闊空間上的拓展與更縱深領域的扎根。治理空間的拓展并不意味著管理服務質量的降低。實踐中,數字化賦能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不僅豐富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渠道和供給方式,還助推了公共服務以更小顆粒度更精準地供給到社區居民,真正讓社區居民的“房前屋后事”全量、準確、及時地進入社區治理者的視野。
數字賦能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發展
第一,從“事件驅動”走向“數據驅動”。傳統社區治理以“事件驅動”為主要特征。事件驅動是指當出現問題、矛盾、糾紛、爭議,事態發生到一定程度,對居民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困擾和負面影響時,相關部門為了“平息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事件驅動”意味著相關部門調集資源的行動較事件的發展態勢普遍具有滯后性,因此往往伴隨“慢作為”現象。“事件驅動”以單個事件為治理對象,忽視了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互影響,容易出現資源重復投入、問題反復發生、結果相互抵消等問題。“數據驅動”為數字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提供了新的驅動力量。“數據驅動”是指通過內部數據與外部數據、統計數據與非統計數據、監測數據與預測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對社區管理服務對象進行多維度的分析研判,形成問題“畫像”,為決策者提供更加清晰及時的決策參考。“數據驅動”的問題處置模式比“事件驅動”的問題處置模式能夠更早捕捉到風險苗頭和異常狀況,并自動、及時發出告警,提醒相關部門在最早時間,以相對較小成本進行干預,避免事態擴大。“數據驅動”既有利于推動相關部門開展從“被動處置”到“主動作為”的作風轉變,又有利于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效果,符合風險社會加強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第二,從“局部優化”走向“整體智治”。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核心在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引領、服務和監督功能,讓基層治理者與社區居民從“背靠背”到“面對面”再到“手拉手”,讓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社會自治之手同向發力,更好發揮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整體合力。相比于打造單一層級的數字治理平臺的局部優化路徑,長三角地區的一些城市正在探索建立分層分級分類的問題處置體系,縱向打通區級監督平臺、街鎮級管理平臺和社區級服務平臺,構建“自上而下數據賦能和自下而上高效處置”的責任閉環;橫向設法聯動條線部門資源,構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的新型信息流轉和決策體系;基層推動實現“多格合一”,向綜合處置網格下沉人、財、物和數據等資源要素;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啟動融合指揮系統,快速調度就近處置力量,通過隊伍協同、數據協同和力量協同發揮高效處置合力。這種“整體智治”的模式,有助于實現“小矛盾不出社區,大糾紛不出街鎮,各類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標,數字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新“楓橋經驗”正在形成。
第三,從“經驗主義”走向“敏捷治理”。傳統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更多依靠挖掘社區能人,這些人往往具有同居民群眾打交道的豐富經驗,但這些“隱性知識”難以傳授,更難以復制推廣。小區居民通常只認“老面孔”,不同的人辦相同的事結果大相徑庭。通常,“經驗主義”的方式在解決老問題時很管用但不高效,在解決新問題時經常“失靈”。“敏捷治理”強調通過治理理念和治理技術的革新,實現對治理問題的快速協調和靈敏反應。敏捷治理要求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基層黨組織能夠借助數字賦能平臺,清晰洞察基層治理中各類主體的成員結構與資源稟賦,為提升組織動員和資源協調能力精準賦能。在操作層面,城運中心大屏、PC端中屏和移動端小屏協同輸出,數據同步更新,操作智能聯動,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基層小程序、小應用“一鍵登錄”,基礎數據批量上報、支持單條修改等優化服務,推動“基層減負”與“效能提升”相互協調。概而言之,數字化賦能催化了基層黨組織對社區治理異常狀態的精準感知、對民生需求細微變化的精準把握和對公共服務有序供給的科技助力,推動了公共管理精細化、公共服務精準化和居民獲得感的顯著提升,讓基層黨組織在引領社區治理中更有凝聚力、更具向心力。
總體上看,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正受到數字時代新技術變革的深刻影響,數字化賦能在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強基礎、固連接、謀發展上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對社區治理績效的提升影響顯著。面向未來,數字化賦能將進一步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和實戰化,幫助基層治理主體更好理順業務邏輯和數據邏輯的關系,推動相關主體更加嫻熟地運用數字技術來助力解決社區治理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數字賦能還能夠更好地將基層治理主體從填報表、做臺賬、寫報告等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加強線下處置,縮小線上自動發現、智能流轉與線下人力處置之間的能力“勢差”等關鍵問題上。社區也是經濟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和生活數字化的綜合應用場景,數字化賦能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在助推“三化”融合的社區實踐上大有可為。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工程創新團隊執行專家
責任編輯:高琴